以前没怎么经历过,现在对市场的感觉,非常糟糕。
一句话,滞涨状态。企业、个人的需求不足,成本端涨价,宏观环境恶劣,政策可以打的牌——新基建、地产夜壶,貌似都不行。
疫情看起来,也越来越糟糕,趋势扩散,有点收不住。
市场也对能否实现了5.5%增长,大家用脚投票。我也没什么信心。
缺氧的感觉,到达了极限。
越是黑暗,越要寻找光明。很久以前,读过邓晓峰一番语录。回顾了2008年,当基金经理的一些感悟。这些语录,和当下一些感觉很类似。
这里,给大家贴出来,和大家一起温习一下:
邓晓峰:2008 年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吸取。我当时做基金经理的时间较短,对大的经济周期还没有很深的体会,对行业观察的时间也比较短,2008 年,我们感觉到各行业都出了问题,需求出了问题,但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演变,也不知道会差到什么样子。
2008 年 10 月,中国政府启动四万亿刺激政策拉动经济时,股票当时已跌得非常便宜,大多数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而强劲,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也特别健康,负债率低,财政实际处于盈余状态。
自下而上的角度好像明显有机会,资产负债表健康但收入利润表迅速恶化。因为外需没了,需求和订单一下子没了,企业盈利还会差多久,差到什么程度,完全不知道。我对经济能否起来、怎样起来,还没有认识和理解。
现阶段,读了不少年报和季报,也看了不少纪要,有点类似的感受吧。这个和15年、16年熔断、18年贸易战、20年武汉疫情,感受完全不一样。
需求没了,整个人很懵逼。之前的情况,至少对需求端没那么担忧。15年大家都有钱,深圳广州南方城市楼市非常热;16年多少人为因素;18年大家团结一心,至少相关高端制造等卡脖子领域,投入力度起来了;20年初对疫情的判断,多半是短期的,何况全球放水。
现在就不是这种感受,和邓总当初08年感受类似。
但我觉得应该去做更主动的投资了,加了一些仓,但还是战战兢兢。对四万亿投下去,怎么样出效果心里也没底。后来大家觉得2008 年刺激政策有点用力过猛,但中国政府从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也一样没有经验,力度过大是不可避免的,在危机时刻要抓主要矛盾。
2009 年初,经济还没有开始复苏,看到每个月一万亿的新增贷款,远超历史上任何水平,又产生了新的恐惧,过度担心远期的问题,不能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对宏观经济理解的不足,对经济整体运行缺乏判断的弱点一下就暴露出来了。
在这一轮危机前,我应该是一个成长股投资者,不太考虑外部宏观条件变化。一年多阴霾的日子,催人反省,更多的是让自己投资框架体系完善,加入宏观、流动性、资产偏离度等相关因子。
发现自我认知局限性,发现在抓主要矛盾的范围错误了,一点点反思。
一季度市场一反弹,担心经济后面还有更差的时候,美国经济还有更差的时候,我就又减仓了。白白浪费了 2008 年四季度加仓的效果,而且后来一直不敢加仓。
2009 年市场大幅反弹,组合的股票仓位一直在 70%多,在资产配置上做得不够好。经济在 2010 之后才完全起来的,但资本市场更有效率和预见性。
邓晓峰:2007 年 3 月我接手的时候,这个基金是 55 亿,因为当年的业绩非常好,在高位有非常多的申购。在 2007 年底规模增加到 310 亿,过了年,2008 年初的时候,规模增加到 340 亿。
其实高位申购进来的持有人,很快就受到了惨重的伤害,因为市场在 2008 年有一个很大的调整。在中国这样一个极端市场里面,还是非常需要关注时间的选择,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结果。
高中时候,学习巴菲特,总崇拜这位「神」,后来也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把择时,放在了价值投资的对立面。
不屑与之为伍,也不考虑周期、金融、化工类资产,投资人对资产本身,不应该有偏好,现金、成长股、价值股、小盘股、题材股,本身都是可以进行相对比较多资产,all cash is equal。
邓晓峰:我觉得市场过头之后,第一步就是降仓位,如果觉得市场都高估了,市场一旦转身,所有的仓位全部降到 0,这是第一步的做法,或者是降到很低的状况。
第二,如果你判断是单边下跌,也可以做一些像股指期货一样的对冲,来应对市场单边向下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趋势要很明确,你不要轻易和市场的情绪对抗,其实市场已经涨得很过头,意味着未来下跌的空间非常巨大,你其实不用急。
去年,最经典的是犯错,在呷哺身上,如今看,整个中丐,我一直在对抗。80%的跌幅,2000年纳斯达克大,没复盘过,只是听过而已。
试想,跌了60%,我才大规模加仓,没想到,还能腰斩。
想起凯恩斯那句名言:市场的非理性,可以一直持续到你破产。
从顶部下来 20%、30%,然后所有人达成一致的预期,尤其是共同基金有一支预期的时候,他们有一个果断的行动,就是把自己的仓位从 90%降到 60%,这个过程也会很快。
内资到交易习惯,了解不深刻。这点在快手的理解上更是如此。
他们没有信仰,不相信互联网故事,中金的几位互联网分析师,真的很辛苦给内资科普。
依然维持老一派,算Q业绩的游戏。卷来圈去,诶,是啊,中丐互联,大A就没啥什么像样分析师。
后续自己的交易体系,必须把交易对手的交易习惯,纳入学习范畴,包括「预判你预判的预判」这类。
进化不止,人猿区别就在于此。
很少写这类投资体验,一般专注于分析公司,最近一年多,亏的很惨,特殊时刻,仅供大家开心。
路漫漫,途崎岖,日日拱一卒,终不负少年。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贺!( 秋源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