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贴出文章只是为了记录个人投资反思使用,欢迎高手理性的指点,不构成对他人的投资建议。
相对于2021版,这是受@高股息之家 兄台的启发,他的股息模式“四进三出”点醒了我,把我这个模式中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精准卖出”问题短板补上了。他的“四进三出”模式,原意是4%的股息率买进,3%的股息率卖出,这个中间的股价差价有33%。以此轮动,实现低估高息模式的长期复利。俗话说,会卖的师傅,会买的是徒弟。我基本已经知道买入的节点了,只是卖出的节点把握不好。因而,这新的框架将用股息模式作为进出的核心依据。
这个框架是靠逻辑炒股,力求没有大的逻辑漏洞,不以选股取胜,靠组合和体系立足,希望在概率上杜绝犯大错的可能性。基本理念:(1)盈利预期是孙子兵法的“先胜而后求战”,先活下来再求发展,“慢就是快”;(2)自我定位理念是苏格拉底的“我自知我无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自己配得上所得;(3)股票分析的理念是网友“微光破晓”兄的“低估、分散、不深研”,当下自己确实难以做到确定性很高的个股分析,只能是泛泛了解一个股票;(4)博弈理念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并且相信“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空隙,这个空隙是人性、时间差异带来的。相反,人少的地方机会可能会多一些,但安全感相对不足,恐惧心理会多一些,这是代价。所有这些,依据个人的特征不同而不同,萝卜韭菜各有所爱而已。
相对于2017年版,第一,适当加入了成长性考虑,没有成长的股票一定要高股息作为补偿。逻辑上依据是,一倍市净率买入,长期持有,获得理论收益就是ROE,但实际上阶段性持有收益是:股息+利润增长率,如果市场给力,再加上估值提升收益,可以实现“三击”,即股息+估值回归+盈利增长。第二,适当加入定性考虑,鉴于自己没有独立研究能力,只能做公认的白马+龙头,化解无知风险,充分利用、股吧等平台大家分享的资讯,再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总体上,本投资框架适合业余小散,尤其是有点证券投资知识,又不想买股票指数基金,想锻炼自己投资能力,企图适当超越指数基金的投资者。如果是刚进入证券市场的小散,建议直接遵守祖师爷格雷厄姆的建议,定投沪深300ETF即可,理由嘛,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反正是忠言。
一、白马龙头。(目的:规避认知短板)
(一)白马标准。建立一个约50个白马股票池,每年要适当增减,重点关注股吧、论坛、高关注度的股票。白马是基本面得到市场认可,还有就是关注度高,散户讨论热烈,这样可以避免因个人信息不全而导致的认知风险。
(二)龙头标准。在同一行业,首选龙一和龙二,哪怕贵一点也可以。龙头地位表明生意竞争优势,散户没法全面认清公司生意模式,不如依据自由竞争市场选择来辅助判断。
(三)白马龙头何时低估。白马龙头低估,要么是大熊市,要么是行业不景气,方才会有机会。所以很多时候,多看少动,耐心等待机会。其它情况往往是很贵的,高攀不起,关于这一点必须要清醒认识到,比如前两年的中药、煤炭、钢铁、地产等,要敢于逆向而行。杜绝因公司自身问题而导致的低估,很可能是价值陷阱。
(四)排雷指标。
1.商誉比例不能超过净资产的10%。
2.大股东质押率不能超过其总持股10%。
3.管理层不作为或乱作为。
二、低估分散。(目的:控制风险)
(一)低估。(目的:防止买贵)
1.核心指标。
(1)绝对收益指标:股息率指标(权重40%)。
1000亿以上大盘股股息率最好高于6%,500亿中盘股高于5%,500亿以下小盘股高于4%,不考虑市值50亿以下的股票)。
补充要求:最好五年以上的不间断分红,最好是10年内分红融资比大于100%。这条其实是验证一个公司有没有赚到真钱,现金流好的公司才能做到这一条。杜绝边圈钱、边分红的那种骚操作。这一条来自西格尔《投资者的未来》,股息是牛市加速器,熊市保护伞。
(2)相对估值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权重20%)。
五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当前市净率≥五年国债利息2.5倍。核心想法是以国债利率为锚,股票收益因为风险补偿,所以要2.5倍国债利息才值得投入。由于国债本身的利率波动,这会影响股票市场总体估值,因而叫相对估值指标。一般而言,无风险国债利率低,股市总体估值会高,反之,股市估值就会下降。
这一条来自巴菲特《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长期净资产收益率高的股票,比如超过15%,是优秀的公司,凤毛麟角,理应享受适当溢价。
2.参考估值指标,“三低两高”原则(权重40%)。
(1)低市盈率(权重10%),以平均ROE*100为参考,低于20%为低估,高于20%为高估。
(2)低市净率(权重10%),相对历史,处于长期平均水平40%之下为低估,高于60%为高估。
(3)低负债率(权重10%),有息负债少于40%安全,高于60%预警,金融股、公用事业股票除外。
(4)高净资产收益率,至少大于10%。因为与核心指标(2)重复,这里不给权重。
(5)盈利稳健微成长(权重10%),至少三年内营收年复合增长率大于5%。不选净利润增速,是因为营收增长比净利润增长更加真实,净利润更容易被操纵。
3.参考股价技术图形指标。股价最好是处于近两年底部,或长期上涨而高位中继位置。
4.参考附加指标:
(1)社保基金进驻。
(2)高管或公司增持自家股票。
(3)无实质亏损历史。会计亏损可以容忍,比如水电股由于高折旧率造成的会计亏损。
以上数据都是明面的数据,直接在股票软件F10即可收集到。诸如同花顺,东方财富,都提供此类免费数据服务。综合考虑上述标准,估计可以淘汰市面上90%的股票了。这些指标不是促进选大牛股,而是保障不踩雷少踩雷,先活下来,才有最后胜利的希望。
(二)分散。(目的:增强容错率)
想想“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的俗语,如果你是一个铁篮子,可以放入全部鸡蛋。当然,关于集中或分散的争议,关键在于一个变量,即确定性。如果确定性高,全部放一个篮子里省心省力,分散反而是傻瓜;如果确定性不高,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集中就是傻瓜。我认为自己是小散,不能达成必然的确定性,为了保护自己,决定适当分散则是明智的。
分散的原理,参见耶鲁大学大卫-斯蒂文森的书籍,比如《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他是资本配置大师级别人物。国内私募大咖张磊先生自称就是这个大师的弟子。
1.股票之间的分散:
(1)持股数最好在10-20只之间,宁缺毋滥。也就是基本每股仓位约5%,极度看好的股票仓位加仓可达10%。
(2)买卖分散。每一股票,分两批买入,分两批卖出。
2.股债之间的分散。(留待“股债平衡”部分再讲)
3.行业之间的分散。
(1)每股最大仓位不超过15%。
(2)同行业股票最大仓位不超过30%。
4.证券、黄金和房产之间的分散;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分散。对于小资金的小散,就不要考虑那么长那么宽了。
三、长持守息。(目的:提高胜算)
(一)长持。(目的:提高确定性)
1.立足中长线投资,不做短线。长线是正和博弈,短线是零和博弈,原因在于公司盈利增长有增量,所以是正和博弈。实践下来,基本上是中线1-2年持股周期。
2.持股具体时间由市场来定。股票上涨达到预定价位的时间才卖出,可能一月,可能半年,可能三五年,也可能永远达不到。
(二)守息。(目的:提高主动性)
基本面较好的股票,长期上涨是大概率的,盈利驱动嘛,这样分红是比较确定的,做最有把握的事情。因而,在考察估值的时候,应该是基于中长线目光,不要过分侧重一两个季度的业绩。但是,排雷或者卖出的时候,最近季报又很重要,因为“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叶知秋”。对一般小散而言,拿到手的分红是最踏实的。貌似巴老头在致股东的信里面强调的,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
1.每年营收收到的现金大于每年主营营收金额。公司每年现金流和净利润大致对等,最好产生自由现金流。这一条防止公司赚“假钱”。
3.“四进三出”原则。以小盘股为例,股息率大于4%买进,股息率小于3%卖出,中间阶段就等分红。
3.分红再投资。如果股价继续在持有的标准里波动,则应该分红再投资。
四、股债平衡。(目的:高抛低吸)
(一)总仓位控制“傻瓜”模式。(目的:被动高抛低吸)
1.把总资金分成两半,50%买股,50%买债(比如国债ETF,货币基金“银华日利”)
2.每年调整一次,卖出超过50%的那一类,买进少于50%的那一类,恢复五五分的比例。
(二)总仓位控制的进阶模式。(目的:主动高抛低吸)
1.永不空仓,永不满仓。牛市最少保留20%股票仓位,熊市最少保留20%的债券仓位。
2.根据沪深300市盈率调整仓位,可一年一调,也可半年一调。
(1)沪深300市盈率10倍以下,保持80%的股票仓位,20%的债券仓位。
(2)沪深300市盈率10-20倍之间,保持60%的股票仓位,40%的债券仓位。
(3)沪深300市盈率20倍以上,保持20%的股票仓位,20%的债券仓位。
所有盈利模式莫过于“高抛低吸”,如果克服不了贪婪和恐惧,就给自己定纪律,强迫自己高抛低吸。
五、买卖原则。(目的:精确买卖依据)
买卖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参考范-萨普的投资模式建构名著《通向财务自由之路》,他投资成功铁三角:心态和心理占四成,投资逻辑和模式占四成,股票买卖不过占两成左右。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认同。当然,如果确保确定性,股票买卖就得占成功投资百分之百了。可是,一般人有那么高的确定性么?而这一点也是炒股群体里面最大的一个公众性的幻觉。在我这个投资框架中,股票买卖放在最后,是因为这是前面“白马龙头、低估分散、长持守息、股债平衡”的逻辑推论。在一般人眼里,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直接关系的投资结果。我们知道,好的原因才有好的结果,而前面的十二字理念是原因,具体买卖操作只是结果。好的买卖只是表象,好的模式和理念才是本质。因而,买卖重在执行和纪律。
(一)机械买卖的“傻瓜”模式。
1.买进。小盘股股息率高于4%买进;中盘股高于5%买进;大盘股高于6%买进,每个单位仓位约5%。
2.卖出。
(1)小盘股股息率低于3%卖出;中盘股低于4%卖出;大盘股低于5%卖出。
(2)基本面变坏卖出:当期财报盈利下降超过10%甚至亏损或者公司暴雷,无条件卖出。
(3)股债总仓位平衡所致的调仓换股,参照上述“股债平衡”,也可以买卖。
3.持有。
(1)小盘股在股息率3%-4%之间持有,并且分红再投资;中盘股在4-5%之间持有,分红再投资;大盘股在5-6%之间持有,分红再投资。
(2)如果公司长期没有达到标准,就长期持有,中间的丰厚股息就是对时间损失的有效弥补。
通过上述规则操作,理论上可以说的25-50%以上的差价,实现滚动轮换操作。长期下来,也可以实现复利。
(二)买卖操作的进阶模式。
1.首先给每个股票进行综合评分。这是在“傻瓜”模式基础上修正的,我以后主要会用这个模式。
参考本文第一部分(低估分散之低估环节),两个核心指标的权重约60%,其中股息率权重40%,净资产收益率权重20%。其它四个参考指标权重共40%,其中营收增长权重10%,市盈率权重10%,负债率权重10%,市净率权重10%。每一标准就三档,高估红区0分,合理持有区50分,低估绿区100分。最后测算每个股票综合评分,满分共100分。
2.买进。高于80分买进。
3.卖出。低于50分卖出。
4.持有。50-100分之间持有。
六、实证结果。
本模式的收益,理论上可以获得和沪深300指数差不多的收益。本人每年的总结文章里有相关数据,也可以见下图。也就是说,基本上靠天吃饭,熊市少亏些,牛市能跟随市场平均收益。但是,拉长一个周期,如果以五年为期的话,从逻辑上讲,这个模式大概率是赚钱的,但这并不保证每年都赚钱。笔者自身的实践结果:2014-2021年都是赚钱的,年复利15%以上,这些收益很多人看不上的,我相信欲速则不达,慢就是快。这几年,总体上跑赢沪深300指数,但是2019年和2020年连续跑输沪深300指数,2021年又跑赢沪深300约18个点。

总的说来,这个模式经过8年实践,相对可靠,盈利也比较稳定!关键是与我当前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相匹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希望,未来也会有一个较好的投资结果,为自己和亲人积累较好的经济基础。(明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