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就不说市场了,聊聊我的故事吧。其实我是被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碗面改变投资生涯的。
那还是在2007下半年,我懵懵懂懂闯进了大A股市。按说这个时间点运气很好,因为赶上大牛市了嘛,但现在从后视镜看却不是这样。
和绝大部分人一样,股市越涨,我觉得自己越牛,投进去的钱也越多,最后在6000点山顶满仓了……
我永远记得暴风雨降临的那天,我刚坐上海地铁2号线到公司,打开电脑就发现巨熊以断头铡刀的形态冲来。我的4只持股齐刷刷的以-10个点的姿态跪在地板上哭喊着叫爸爸。
其中一只持股后来因为-90%的脚踝斩而青史留名,叫云南铜业。
大盘指数也在一年中从6000坐电梯直降到1664点。回头一看,当时山顶上的沪深300市盈率曾经高达50多倍,而现在只有13倍。
当时我投在股市中的钱不多,但已经是一个年轻人的全部身家,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万幸的是,我没有像大部分人那样赚了就认为是自己牛,亏了就怪国家救市不力。我发现自己的投资水平原来还很低。
我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投资知识。宏观、微观、股票、债券、期货、外汇……
慢慢的,终于形成了大类资产分散配置、小类资产分散投资、股债动态平衡的低风险投资框架,也开始了稳定盈利的步伐。
十年弹指一挥,不知不觉已是2016年。
这时我已人到中年,在经历了岁月的各种毒打之后苦尽甘来,孩子出生了,账户中又有了不少积余,中间还陆续取了一些款先后买了三套房,工作上也评了正教授,有了更宽裕的个人研究时间。
2016是我投资生涯中第二重要的年度,我开始利用量化平台进行“科学投资”研究。
其实我行动的还不够早。因为早在2012年有次本科同寝室同学和我吃饭,详细介绍过量化投资方法,他本人是在JP Morgan华尔街总部做建模的,但当时没引起我的重视。
不过晚来的金子总比不来要好。
现代科学的基本框架是从实验数据中提炼逻辑。而在股市之中,客观地说逻辑并不值钱,各种各样的逻辑满大街都是。
直到量化分析方法出现之后,用程序装载海量历史数据去检验逻辑时,就会发现有一大批听起来道理十足的逻辑,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因为,股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混沌系统,要想用演绎法从逻辑中判断推理对错,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而单靠强逻辑就能达到高确定性的场景非常罕见。
所以一个更普遍的法则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而历史数据,正是无数人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实践。
如果说猴子扔飞镖看多空的胜率是50分的话,那么大部分的股民由于有人性弱点和交易成本损耗,长期展现出来的水平应该是40分,但由于随机性中短期也可能看起来像100分。
我在学习了比较全面的投资知识、并结合实战建立投资框架之后的水平大致是60分。
而在利用量化分析武器,将自己的投资体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勉强达到了70分。
世界上不存在100分的股神,顶尖高手如格雷厄姆、巴菲特、西蒙斯等人可以认为有90分水平。
世界上也不存在0分的人,否则他靠着反指也能成为股神……
回首我的投资生涯,最重要的应该是2009年的一碗大面,那是我接下来十几年中净值稳健增长20余倍的开端,人的真正成长必然要经历风雨的洗礼。
第二重要的事件是2016年进入量化研究领域,让我找到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数理优势的领域,也远离市场中各种空口白牙的虚理,真正用科学务实的方法来分析投资。
而今2022年的市场,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大家都稀里糊涂打麻将、一把菜刀闯天下的菜鸟江湖,手持机枪大炮的机构和个人无数。我也唯有不断进化,才能更好的前行。
以此自勉,祝我们未来都能拥有足够的财富,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富足。
不过现在这些都不重要,现在首先应该摸完最后这两天鱼,然后开始该玩玩该吃吃的长假……
提前给大家拜年了。来自盛唐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