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驾驶赛道坡有多长雪有多厚?
价值投机小学生 / 2022-01-10 10:11 发布
作者
: 老白的金饭碗 锦缎/文一
、 当一个硬件科技单品产业成熟以后
机会肯定会转移到各种应用创新层, 其实一个变革性的大赛道机会
不会轻易消失, 但机会会不断向产业链下游移动, 。 譬如智能手机从2010年诞生以来
其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变革, 诞生了消费电子—移动互联网, 软件—游戏—互联网金融( —苹果供应链等多主题的长期机会) ; 因为上游的成熟
才为下游行业提供了舞台, ; 因此我将其总结为: 导入期看上游—成长期看中游—成熟期看下游; 新能源汽车就是当年的智能手机
机会不会消失, 但注意机会下移, 看好智能驾驶, 。 从渗透率的角度
现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从19年的5%上升到今年的20%左右, 现在是渗透率快速攀升的时候, 。 可供类比的是2009年到2013年的消费电子行业
同样是渗透率快速攀升的时期, 智能手机的上游, —— 消费电子行业的地位 是绝对可以和当下的新能源车中上游所媲美的, 。 曾几何时
苹果的每年发布会都会引发市场的追捧, 因为它是创新的风向标, 当时我就在想, 什么时候咱们也能引领行业风向标, ? 汽车智能化就是下一个智能手机产业链
。 从市场空间来看
汽车智能化的市场空间要远高于手机, ; 从行业地位来看 我国智能手机是从跟随到领先, ; 但是汽车智能化则是引领全球。 当前
全球汽车智能化做的最好的是特斯拉+三大造车新势力, ; 就连国产的汽车在智能化上都要优于海外传统厂商。 于量而言
很多新产品从0到1, 从1到10开始渗透, ; 于价而言 是, “ 单车价值量的提升” 因为智能化很多产品, 带来的是增量价值, 比如说线控制动, 高频高速连接器等, 。 另外汽车智能化是
“ 点状机会” 还是, “ 面机会” 必然是后者? 。 智能化简单来说
可以分为感知层, 决策层, 执行层, 感知层比如说摄像头, 模组、 激光雷达, 毫米波雷达等, 决策层比如硬件的芯片, 域控制器、 软件的操作系统, 应用软件、 执行层比如线控制动等, 。 智能汽车是新一代的入口级产品
因为它是一个高频应用的产品, 类似于智能手机, 所以会给上述的环节, 带来的是纯增量市场, 简单来说就是。 : 电动化是第一步 智能化是第二步, 。 二
投资标的选择一定要向资源平台型公司锁定、 拿智能手机的投资历史做借鉴
我们知道投资机会会向下游应用层转移, 那如何锁定投资标的, 就涉及到另外一项经验总结, : 那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产品具备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越往上集中度越高, ; 网络效应越强
能够达到的集中度往往越高, 而我们不难发现。 软件的网络效应要强于硬件, 电子产品的网络效应强于机械产品、 ; 那么优选赛道时
一定是越靠近核心圈越好, 。 但可惜的是
操作系统和核心芯片必然是巨头们的市场, 只可惜我们在A股, 还暂时投资不了这些层级较高的创新平台型龙头, 但是我们还是能优选出了电子化零部件厂商, 。 三
、 智能驾驶的三大机会分支
环境感知系统—— 决策系统、 车辆控制系统、 就目前来说
电动化是大势所趋, 而智能化是锦上添花, 。 汽车要想实现智能化
就需要增加电子设备, 传统燃油车的动力是依靠机械部件电控难度大。 且搭载的蓄电池容量有限, ; 而电动车是以电力为驱动
机械结构大幅简化、 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控制和更快的反馈, 并且电子设备所需要的电力。 直接可来源于动力电池, 新能源车天生具备智能化发展基础, 。 以前的智能化主要是车上多了个能导航
播放多媒体的车机、 大家开着自己的旧车应该都能感觉, 很多时候车机系统往往很鸡肋。 跟手机的操作系统无法相提并论, 就更别谈人类, “ 无人驾驶” 的梦想。 再看现在的智能汽车水准
多联屏, 语音交互、 HUD、 自动泊车、 毫米波雷达已经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 。 智能座舱
: 硬件为基 软件赋能、 建议关注座舱人机交互。 HMI( 的底座) —— 座舱SoC与座舱域控制器 窗口、 —— IVI和HUD 灵魂、 —— 操作系统 铲子、 —— HMI设计开发工具。 更有一些车型配置了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这些之前科普过, 性能上提升不少, 。 目前也渐渐可以定义为
“ 移动的智能终端” 、 “ 移动的第三空间” 了。 来说说自动驾驶
。 简单概括下
智能驾驶的三大核心就是环境感知系统, 决策系统、 车辆控制系统、 好比是驾驶员的眼睛, 大脑和四肢、 。 先说环境感知系统
目前L2级别主要靠的是摄像头, 超声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 到了L3及以上级别中。 激光雷达开始成为重点, 其已被大多数主机厂及Tier1认为是L3及以上所必需, 。 现阶段激光雷达还处在规模量产前夜
主要是成本高, 。 而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还被博世
大陆、 海拉等传统Tier1垄断、 国内如德赛西威, 华域汽车、 华为等正在加速国产化替代、 。 智能驾驶的两大路线
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路线。 另一种是其它厂商代表的视觉+激光雷达路线, 。 但是不管是哪种方案车载摄像头是必不可少的
伴随智能驾驶等级提升, 单车车载摄像头数量用量显著提升, 。 到了L5预计单车需要超12个
下图是车载摄像头分布情况。 每个角度都需要摄像头眷顾, 。 再说说决策系统
其核心硬件就是自动驾驶芯片, 相当于是智能电动汽车的, “ 数字发动机” 。 目前能够提供自动驾驶大算力芯片或计算平台的
海外的英伟达, 高通和国内的华为等、 国内AI芯片供应商地平线等也在由低算力逐渐向高算力发展。 。 再提一下车辆控制系统
线控底盘, 线控底盘一定要提, 。 线控底盘主要由线控转向
线控制动、 线控换挡、 线控油门以及线控悬挂五大系统组成、 线控底盘是自动驾驶与新能源汽车中间的一个结合点。 它是实现无人驾驶的关键载体, 。 其与传统底盘系统的变化在于
就是从机械控制转向电信号控制, 。 当驾驶者做出刹车等相关动作时
各个位置传感器将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传导至ECU后计算出所需要的力, 然后由电机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相关动作, 这是车辆控制系统智能化提升的必由之路, 。 在智能汽车时代
因为汽车软硬件解耦之后, 汽车, “ 由硬变软” 软件和算法的重要性发生了巨大的提升, 。 互联网巨头可以利用自身在软件
算法、 生态和资金方面的优势、 助力中国智能汽车的发展, 所以好多互联网公司下场造车也就见怪不怪了。 。 电动化这一大趋势
我们已经造就了宁德时代等一众锂电产业链, 让中国汽车零部件首度跻身世界之巅, 而智能化这一新趋势。 是否能让中国品牌, 跻身世界主流, ? 我觉得还是很有机会的。 但是
智能化不会一蹴而就,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先慢慢提升, 之后才会是更加智能化,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最后总结下
: 相较于智能手机而言 智能驾驶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 其优势是市场空间更大。 ; 其劣势是它并不像iPhone 4出来就是一款成熟的产品 可以高速渗透一样, ; 它是非成熟产品 因此要完成这一个技术工程, 路很长, 渗透速度也必然不会很快, 。 未来的汽车是创新的航母
是未来的智能手机产业链、 智能驾驶这个赛道从机械化到电子化; 甚至到未来的信息化, 绝对会是一个长坡后雪的过程,
作者:郭伟松_鑫鑫投资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