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预制菜行业深度报告:空间广阔,正处竞争蓝海

老范说评   / 2021-07-01 17:33 发布

1. 预制菜是什么?

预制菜是指经过洗、切、搭配、加工完成的菜品,采取冷冻或真空等一系列方式进行包装保 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通过简单烹调或直接开封即可食用,具有方便、高效、出品稳定的特 点。根据其消费形式、包装方式、贮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别。根据深加工程度和食 用方便性,可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根据包装形式的不同,可以 分为散销、小包装、大包装三类;根据贮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冷藏、速冻、热链、常温四 类。

预制菜加工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有肉禽类、水产类、豆制品和加工耐性好的根果类蔬菜以及食 用菌等,直接材料成本(包括主材、辅材及调味品等直接原材料投入)占预制菜产品总成本 占比较重,因而其价格波动对预制菜成本影响较大,最终影响到预制菜行业的盈利水平。因 此,产业上游为农产品、禽养殖、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蔬菜种植以及调味品生产业等原材 料,产业下游是消费市场及餐饮市场。

预制菜的销售渠道可以分为 B 端和 C 端两部分。最初,预制菜随餐饮工业化应运而生,是为 餐饮企业提升备菜效率而催化出来的产品,因此主要销售渠道为 2B。如餐馆可以在 20 分钟 内上齐一桌家宴大菜,这背后就少不了预制菜的帮助;预制菜 2C 销售渠道指食品企业或者 餐饮企业在工厂加工好一些预制菜后,通过餐饮门店、电商平台、商超等渠道销售给顾客。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餐饮零售化影响,预制菜 C 端消费关注大幅提升,从餐饮后厨逐 步走入家庭餐桌。

2. 行业风口的背后:蓄力已久,迎来临门一脚

我国预制菜行业起步较晚,2000 年前后才开始从华东地区起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 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消费结构升级,社会生活形态出现变化,加之疫情催 化消费者习惯发生改变,我国预制菜行业迎来风口。相比早期的预制菜行业,当前我国预制 菜品的加工程度更高,品种更丰富;此外,部分规模企业开始入局,已经构建出成熟的销售 渠道、冷链物流体系,并引入电商平台在线上销售预制菜。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预制菜行 业逐渐驶入发展快车道。

2.1. 短期:疫情催化,行业发展迎来风口

突然发生的疫情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及餐饮习惯,帮助预制菜迅速在全国范围内 完成了消费普及,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消费者行为发生明显改变。疫情影响下,居民活动范围受到限制,长期宅家生活激发了居民 下厨热情。在此期间,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在家做菜”等相关话题播放量惊人,培育了 新一批预制菜的尝鲜者。据尼尔森的今年 5 月的亚太区关于“疫情之后,你是否愿意回家吃 饭”的调查,86%的中国调查者都表示有强烈的“回家吃饭”的需求。因此,疫情带来的生活方 式转变,成为了此次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最大环境变量,推动预制菜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 消费普及。根据天猫公布的十大新年货数据,2021 年预制菜的销量同比 2020 年增长了 16 倍。

餐饮企业抗风险需求增加。2020 年的疫情无疑对餐饮业形成巨大冲击,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 数据,疫情期间被调查餐饮企业中,78%的损失超过 100%。但通过餐饮企业将消费者喜欢的 餐品变成预制菜,在线下线上各个渠道销售,某种程度上减少了门店暂停营业的影响。据中 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疫情期间,90%以上的受访餐饮企业发力外卖产品,有 91.6%的 企业出售半成品和预包装食品。


2.2. 长期:长期蓄力,行业驶入发展快车

表面来看,预制菜似乎近期才走入大众视野,是疫情之下催化出来的全新消费方式,是特殊 时期对于饮食方式的妥协,但实际上是全产业链长期蓄力发展的结果。

2.2.1. 需求端:B+C 端双重驱动,带来行业增长

1) C 端来看

经济发展催生预制菜消费需求。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没有时间去买 菜、备菜,也没有更多精力学习烹饪。但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消费者对生活品质和食品 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外出就餐和点外卖存在诸多食品安全和卫生隐患,所以居家烹饪成 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最优解。因此,如何找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点,保证烹饪的效率、 时间与味道成为了关键。预制菜具有免切、免洗、免配的特点,可大幅节省做饭的时间,且 餐品的品质通常较高,原材料符合健康安全需求,有效迎合了当下人们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和 注重食品质量的大方向,因而形成了一定受众基础。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力。预制菜因经过人工加工、包装,价格通常较未 处理过的毛菜有所增加。我们以每日优鲜上的一份 400g 的“膳鼎好”牌莲藕玉米花生汤料 为例,其中包括重约 180g 的莲藕,重约 135g 玉米以及重约 85g 的花生米。同样在该平台出 售的洪湖粉藕价格为 8.9 元/500g,新鲜花生为 5.9 元/300g,甜玉米为 5.5 元/600g。我们假设 莲藕、玉米、花生在加工过程中的损耗量分别为 20%、5%、25%,则一份“莲藕玉米花生汤 料”的成本约为 7.8 元。因此,一份即配预制汤料的溢价率约为 17%。那么,加工过程更为 复杂的即食、即热、即烹等类型的预制菜,因其产品附加值更大,将产生更高的溢价率。因 此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预制菜的行业发展。

家庭结构变化增加预制菜目标消费群体。通常而言,有孩家庭对菜品新鲜度要求更高,顾虑 更多。因此,单身及无孩家庭增加将更易成为预制菜目标消费群体。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截至 2020 年 11 月 1 日,全国总人口为 14.1178 亿人,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约为 1,200 万人,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1.3,处于较低生育水平。与之相对的,我国单身成年人 口数量不断壮大。据民政部统计,截至 2019 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已高达 2.6 亿人,其中超 过 7,000 万人为独居群体,预计 2021 年这一群体数量将达到 9,200 万人。由于预制菜可满足 单身或无孩消费群体方便快捷、避免浪费、“一人食”等需求,预制菜目标消费群体体量将随 家庭结构的改变有所增加。


新兴消费群体兴起转变用户认知。中国人长期的传统的餐饮习惯中更为偏好新鲜的食材,而 “预制菜”的本质还是一种菜肴,因而消费者通常会担心其防腐剂和口感问题。此外,我国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本土化饮食文化,地域差异较大,预制菜品标准化进而全国范围推广难度 较大。总体而言,用户认知曾是“预制菜”发展的拦路虎。

近年来,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餐饮消费主力,用户认知开始逐渐转变。年轻的“干饭人”们 实质上较为乐于下厨,根据谷雨数据统计,74.1%的都市白领选择在外吃饭是因为“工作忙, 没时间”,但 54.8%的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是非常愿意回家做饭的,而比较愿意的比例也占据 了 38.4%。但是,“工作繁忙”、“厨艺不精”又是这类消费群体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预制 菜从而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选择。盒马鲜生数据显示,54%的 95 后盒马消费者经常自己购 买食材做饭,而预制菜是他们最爱的商品之一,购买比例达到了 65 后的两倍。因此,新兴 消费群体的兴起,将从思想到行动扭转对预制菜的态度,为预制菜行业打开全新市场空间。


2) B 端来看:

餐饮企业降本增效需求上升。餐饮企业目前普遍面临高人工成本、高房租成本、高原材料成 本、低毛利率的“三高一低”经营困境。据中国饭店协会的数据,我国餐饮店的平均寿命只 有约 500 天,行业集中度低于 5%,抗风险能力较差。以正餐类餐饮企业为例,其人力费用、 房租成本、能源成本就占据了营收的 37.21%,盈利空间有限。因此,餐饮业去厨师化、去厨 房化以缓解成本压力、提升效率的意愿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预制菜通过标准化的菜品、 集约化的作业、持续稳定的味道、安全的产品,减少了后厨面积,减少了人工成本,有效解 决了传统餐饮店高度依赖厨师的痛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大规模连锁餐饮企业,开始使用预 制菜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国内有超过 74%的连锁餐饮品牌自 建有厨房,超过半数的餐饮品牌研发预制菜产品。


外卖市场的爆发使预制菜成为刚需。据易观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外卖用户规模接近 5 亿人,总计订单量达到 171.2 亿单,同比增长 7.5%;交易规模同比增长 14.8%,高达 8,352 亿。随着外卖需求的增长,外卖对整体餐饮行业的渗透率已达 14%,且呈现持续提升趋势。 面临外卖平台抽成、平台促销费用及人工、房租的高成本压力及出餐速度要求,越来越多外 卖商家选择预制菜来缩短制餐时间,增厚坪效。以常见卤肉饭外卖为例,我们草根调研得, 一份售价 20 元的卤肉饭外卖食材包括约 90g 猪肉、半个鸡蛋、20g 上海青及 450g 米饭。若 外卖商家选择自己购买食材并烹饪则约需食材成本约 6.5 元,而从淘宝平台购买一份卤肉饭 预制菜约需食材成本 7.5 元。

2.2.2. 供给端:冷链物流发展,完善基础设施

冷链物流发展推动预制菜覆盖全国消费市场。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市场需求的 增长,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稳步上升,帮助预制菜食品的销售半径、业务辐射范围进一步 扩大。2020 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 4,850 亿元,同比增长 21.2%。同时,我国冷链物流 基础设施和冷链物流设备规模也正不断扩大。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数据,2015-2019 年, 我国冷藏车保有量基本维持 20%以上的增速,2019 年我国冷藏车保有量达到 21.47 万辆,较 2018 年增加 3.47 万辆。这期间,我国冷库总量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据中物联冷链委不完 全统计,2019 年全国冷库总量达到约 6,053 万吨(折合约 1.51 亿立方米),新增库容 815 万吨, 同比增长 15.56%。


3. 海外预制行业:市场成熟,龙头企业地位稳固

实际上,预制菜在国外市场已非常成熟,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已有较高接受度。相较于难以 标准化的中餐,西餐在发展预制菜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预制菜率先在美国兴起, 并催生出美国行业巨头 SYSCO。二十世纪 70 年代,日本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深,户均人口日益减少等原因促进预制菜市场在日本走向成熟,诞生了神户物产这样 的预制菜龙头企业。

3.1. 美国:SYSCO 采用并购扩张策略,一骑绝尘

SYSCO 为美国最大的食品分销商,由创始人 John Baugh 于 1969 将其拥有的 Zero Foods 通过 并购 8 个小的食品配送商合并成立。次年,SYSCO 便登陆纽交所成功上市。经过多年成长, SYSCO 在美国餐饮供应市场上占有率已经高达 16%,其营销和物流网络已经遍及美国、加 拿大、英国、法国、瑞典等全球 90 个不同国家,共为超过 62.5 万客户(包括餐厅、医院和 学校)提供食材供应服务。目前,公司销售和配送的产品几乎涵盖所有食及原材料,包括鲜 冻肉、海鲜、家禽、蔬菜、水果、净菜及与之配套的餐具及加工器材等。2019 财年(6 月 29 日)公司营收为 601.14 亿美元(+2.2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6.74 亿美元(+17.02%);2020 财年(6 月 27 日)公司营收降低为 528.93 亿美元,净利润减少至 2.15 亿美元。


SYSCO 并购核心策略为扩品类、扩区域。SYSCO 的成功策略为先横向区域性并购,后纵向 产业链延伸实现内生性扩张,以丰富渠道出口。欧美饮食习惯偏本地化,因此 SYSCO 通过 有节奏的收购、兼并打入新市场,再通过渠道整合和标准化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拓宽产品 范围、提升盈利能力,从而做大规模,逐步超越竞争对手。此外,其并购发展之路也与美国 餐饮供应链的发展路径紧密相连。在行业发展快速的阶段,SYSCO 并购进度加快,从而实 现快速扩张;行业增速放缓时候则加强内生增长;稳定国内市场后,便开启全球化进程。正 是通过不断并购扩张,SYSCO 实现了在横向上扩大地域经营范围,纵向上扩张品类 SKU 的 快速发展,也为其的精细化运营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SYSCO 起步阶段(1970-1980):该阶段美国餐饮供应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这十年间, 美国餐饮业年营业额由 426 亿美元增长至 1,196 亿美元,复合增速达 10.87%。

从供应端来看,美国中部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因此农业生产以中部大平原地带为主,产地较 为集中,单个农场的生产规模较大,各生产基地地域性明显,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 国性蔬菜分工体系。在这期间,速冻食品概念及技术得以提出并推广,延长了食品的保 存期、促进了餐饮供应链的改善、提升了餐饮企业的效率,为快餐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需求端来看,二战之后,婴儿潮使得美国人口爆发式增长,带来大量新增餐饮消费需 求,美式快餐进入黄金发展期。各大美式快餐巨头纷纷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成立,并迅 速成长为全国性大型餐饮连锁集团,使得餐饮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这个阶段 SYSCO 主要收购小规模、区域性食品分销公司,为其今后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服务做出准备。1970 年,SYSCO 并购了以主业为婴儿食品和果汁的配送公司 Arrow Food Distributor;1976 年,为规避经济周期,公司收购了从事冻肉、家禽、海鲜、果蔬 等生活必需品的 Mid-Central Fish and Frozen Foods Inc.,为其增加了不少农产品品类,至 此 SYSCO 的全国分销能力大大提高,并在 1979 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美元。

2) SYSCO 高速增长阶段(1980-1990):这个阶段 SYSCO 将目标瞄准规模更大的企业。1981 年,SYSCO 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食品供应商,并在堪萨斯城设立 Compton Foods,以进军 超市提供肉类及冷冻菜,从而扩大零售业务;1984 年,并购 PYA Monarch 旗下的三个公 司,以扩大冻品配送业务;1988 年,SYSCO 以 7.5 亿美金收购了当时全美第三大食品配 送商 CFS Continental。截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SYSCO 共完成 43 次收购,已基本实现 全美范围的布局,销售额达 68.5 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 8%。

3) SYSCO 逐步向上游延伸(1990-2000):1990 年-1999 年,美国餐饮业年营业额从 2388 亿美元增长至 3,540 亿美元,复合增速约为 5%。这阶段美国餐饮市场逐步趋于稳定成熟, SYSCO 也更加注重内生增长,收购数量降低,渐渐在产业链上进行纵向延伸。1990 年, SYSCO 并购了俄克拉荷马州的 Scrivner Inc.,开始为大型连锁零售市场提供配送服务; 1999 年,开始收购上游肉类企业,如做熟牛排的 Newport Meat 和做定制化精细化分割的 Buckhead Beef Company。

4) SYSCO 开启全球化进程(21 世纪以来):进入新世纪,美国餐饮业海外市场扩张进程加 快,SYSCO 也瞄准了全球化市场。2002 年,并购了加拿大 SERCA Food services;2003 年,收购北美最大的亚洲食物分销商 Asian Foods,专攻亚洲餐厅和亚洲食材;2004 年, 收购了为中南美洲、加勒比海、欧洲、亚洲和中东快餐连锁提供配送的国际食品集团公 司;2009 年,收购爱尔兰最大的食品分销商 Pallas foods;2016 年,为快速打入了欧洲市 场,SYSCO 以 31 亿美元收购了拥有自营品牌超 4,000 个,供应超 5 万个产品的英国同 行巨头 Brakes Group;


SYSCO 与美国其他预制菜企业相比,核心竞争优势非常突出,在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市 占率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其他公司。

因此,Sysco 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预制菜企业的发展极具参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品类丰富、区域覆盖广。

在品类方面,SYSCO 拥有极宽的产品线,目前配送 40 多万 SKU,涵盖肉类、冷冻食品、罐头、冷冻蔬果、海鲜、乳制品等多种品类。其中,鲜 肉和冻肉为主要产品,但其营收占比不足 20%,其他占比超过 10%的品类包括:罐 头和干制品(16%)、冷冻果蔬等(15%)、家禽(10%)、乳制品(10%)等;

区域覆 盖范围方面,SYSCO 除了怀俄明州之外,在美国的其他各州都有配送点。除此之外, SYSCO 还积极向周边国家拓展,在加拿大、巴拿马群岛等都设置了配送中心。

2) SYSCO 多层次品牌矩阵完善。公司四大传统品牌中,SUPREME 以紫色为代表,涵 盖精英产品,品质、包装、配方都更为高端;IMPERIAL 以红色为代表,寓意美味、 非同一般,通常是公司精心制作后推出的王牌产品;CLASSIC 以红色为代表,涵盖 主食、新鲜、冷冻食品、成品菜等数百种选择;RELIANCE 以绿色为代表,主要提 供经济实惠,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此外,公司其他品牌也有产品层级划分。 以海鲜品牌 Protico 为例,又分为 Portico Bounty 以及 Portico Prime 两类。前者属于“价 格敏感”类产品,尽可能的在行业标准下提供价格优惠的产品,后者属于“价值敏感” 类产品,是具有优质包装、成分、独特的食谱配方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公司旗下品牌家族包括十五大类别的品牌,拥有以意大利、美式、墨西哥和亚洲菜系 等各个主流菜系为中心的相关烹饪所需食材,可满足各个餐饮消费场景的需求。因此, Sysco 专业品牌及区域品牌并重的策略,不仅可以精准满足客户需求,还可以进行差 异化定价,为公司实现利益最大化。

3) 自建物流体系,保障食品安全。SYSCO 在物流布局方面采用重资产运营方式,旗下 78%的物流配送中心和 87%的物流车辆为自有。截至 2020 年 6 月,公司共有 14,000 辆运输车辆,其中大部分用于运输冷冻或易腐食品。通过自建物流体系,SYSCO 一 方面能够将来源于上万个供应商的商品迅速准确的送达客户;另一方面,规模效应可 以降低配送成本,防止跑冒滴漏;更重要的是,生鲜配送流程较多,损耗率较高,北 美极为重视食品安全。因此通过自建物流可确保食品安全,提升产品质量。此外, SYSCO 自建质检团队(Quality Assurance),专门负责质量监控,质量监控过程覆盖 食材的采集、仓储、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以保障食品安全。

4) 客户定位精准,把握 B 端客户。SYSCO 主要客户包括:餐厅、医疗机构、教育机构、 政府、旅游设施和零售商等,结构较为稳定。其中餐厅对公司营收贡献最大,常年在 60%以上。SYSCO 进行下游客户拓展时具有较强地域性差异,拓展效率也与客户的 连锁规模相关,越是大规模的连锁企业,其客户开拓成本越具有边际成本递减效应。 与之相对的,拓展小规模客户需要逐一营销和协商,单店获客成本较高。因此,SYSCO 尤为注重大规模餐饮客户的渗透与留存。


3.2. 日本:神户物产采用产销一体化模式,发展稳定

20 世纪 70 年代,随日本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深、未婚化率加重,户均 人口日益减少,外出就餐成为当地潮流,带动日本餐饮工业迅速发展。同时,以 1970 年大 阪世博会为契机,日本厨房发展迅速、冷链技术得以不断革新,推动预制菜产业在日本 走向成熟。 不同于美国市场,中、日等亚洲地区饮食文化更为相近,相较于美国市场更加注重菜品而非 主食,其烹饪文化与饮食习惯也更追求精细化。因此,对于我们而言预制菜在日本的成熟之 路更具有借鉴意义。

预制菜可满足消费者对“便利+美味+实惠+快捷”等多方面需求。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对消 费者使用预制菜等冷冻食品的调研数据,消费者频率增加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便利、美味、实 惠、快捷等方面。以女性消费者为例,2020 年她们增加消费频率的原因中有大约 80%是认为 烹饪更加简单、方便,约 50%是由于产品品类更加丰富了,好吃的商品增加了,约 20%是由 于产品价格实惠,约 20%是因为变忙了而导致做饭时间减少。


人口少子、老龄化趋势加重,推动日本预制菜行业发展。日本老年人口比重近年来逐渐增加, 据朝日新闻称,2020 年日本 65 岁以上的老人达到 3,617 万人,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老龄化率)创历史新高,达到 28.7%。其中,70 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当中的比例为 22.2%。 通常而言,老年人购买食材、独自做饭相对困难,因此预制菜对于该群体而言吸引力逐渐增 加。此外,人口少子高龄化速度的加剧导致日本劳动力供给数量不断减少,人力成本增加。


未婚化率上升,促进预制菜需求增加。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在研究日本人终 身未婚率(终身未婚率是基于五年一次的国情调查数据计算)得出,2015 年到 50 岁为止一 次婚都没结过的日本人口比例,男性为 23.30%,女性为 14.06%。据日本著名广告与调查公 司博报堂调查显示,到 2035 年日本 15 岁以上人口中约有 4,805 万是单身者,有配偶者约为 5,279 万,即约有一半日本人会过单身生活。随着单身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人食”场景下,方 便、便捷的预制菜需求也随之增加。


女性就业率上升,年轻女性成为预制菜消费主力。日本女性承担了家庭烹饪的主要工作,根 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数据,家庭中主要由女性自己负责料理的比例达 88.1%,而男性自己负 责料理的比例为 9.4%。而随着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教育水平等的不断提高,女性 逐渐不像过去那样在家做专职家庭主妇,而是逐渐走出家庭进入社会。1980 年日本女性就业 率仅为 46.7%,到 2020 年增加到了 51.8%。可见,本女性的就业率在逐年增加。而现代女性 就业率的提升,相对应的其居家烹饪的时间有所减少,从而催生出对“方便、快捷”的预制菜 需求。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数据,在女性群体中,“几乎或完全不使用”的人仅占 1 成左右 (12.3%),使用的群体占大多数,其中“一周使用 2~3 次”的人最多(27.8%),因此日本年轻 女性逐渐成为预制菜等冷冻食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神户物产是日本最大的预制菜公司之一,成立于 1985 年 11 月,主要以“业务超市”的形式经 营食材生产制造兼零售批发。2020 财年(10 月 31 日),公司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仍实现了 3,408 亿日元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3.8%;实现归母净利润 150 亿,同比增长 24.8%。

神户物产开设加盟连锁(FC,Franchise Chain)店并在自家工厂里生产自有品牌(PB,Private Brand)商品。神户物产将门店交给加盟店运营,并向其收取相当于采购额 1%的特许权使用 费。据神户物产官网数据,自公司 2000 年 3 月神户物产在兵库县三木市开办了第一家“业务 超市”以来,以每年大约 30 至 40 家新店的频率逐步增长。截至 2021 年 10 月末,神户物产 在日本的“业务超市”已经增长至 922 家,并计划 2025 年前将门店数量扩张至 1,000 家。


丰富的产品结构铸就了神户物产强大的产品力。在神户物产的“业务超市”中,其产品品种 丰富多样,从速冻饺子、肉制品,到切好的蔬菜、配菜以及各种配方的调味品,一应俱全; 其所有的食品都经过了清洗和简单加工,包装袋上印有具体的烹饪方式,消费者买回家后进 行简单烹调即可食用。此外,“业务超市”所售产品的量不仅适用于一般小餐饮店的,还可 以适用于家庭生活需求,这不仅方便了小型餐饮业主,也为上班族、单身者和小家庭的日常 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神户物产集团在日本境内拥有 23 家食品加工厂,提供德国香肠、冷冻乌冬面、三文鱼片、 水羊羹等 360 余种自营品牌。此外,神户物产在全球拥有 350 多家合作工厂,以“全球正品 直接进口”为理念,从全球 40 多个国家进口 1,400 余种产品,如巴西产鸡腿肉、比利时产薯 条、干果类等。丰富多样的产品品类,有助于神户物产充分把握消费者需求。

产销一体的商业模式是神户物产实现高效成本控制的核心因素。通过产销一体的独特商业模 式,神户物产实现了快速扩张。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食品加工、流通销售,公司贯通了第一、 二和第三产业,形成了特有的供应链和低成本运营的一体化食品制造销售体系:

1) 生产上:神户物产不仅拥有 1,570 公顷的北海道农场和 2,900 公顷的埃及沙漠农场,还在 与加工厂直接相连的禽养殖场养殖“吉备高原鸡”和“神州高原鸡”。神户物产较强的原材 料把控力,使其不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充足、高品质、放心的食物,也从源头降低了供 应成本。

2)加工上:神户物产所生产的产品大多为低温、冷冻食品,既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销售, 又可以避免承担像生鲜商品产生的损耗。此外,公司采用了自主设计的任务信息管理系 统,实现了信息一体化,使工厂实现低费用、低成本的生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销售上: 一般情况下,超市的自有品牌商品大多委托全国性品牌厂商生产,而神户物产 业务超市销售自家工厂里生产的自有品牌商品,既降低了成本,也实现了差异化销售。 此外,公司为各个店铺安装自主设计的冷藏系统及库存控制系统,并提供选品服务,确 立了彻底排除浪费、损耗、非效率的低成本操作。

4. 我国预制菜行业:空间广阔,正处竞争蓝海

4.1. 行业规模:千亿市场,成长空间广阔

预制菜市场规模约为 2,100 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受新冠疫情冲击,我国餐饮业 收入同比下降 16.6%,减少至 3.95 万亿元。但由于 2020 年的特殊性,我们选择 2019 年 4.6 万亿元的餐饮业收入作为测算依据。据中国饭店协会对全国范 围内近 100 家典型餐企的调研数据,2019 年餐饮企业酒水饮料销售营业额占比均值为 9.43%, 因此计算得 2019 年餐饮业餐品销售收入约为 4.2 亿元。此外,餐企原材料进货成本较高,占 营业额比例均值为 41.87%,中值为 40%,并以同比 2.1%的增速小幅增长。因此,我们假设 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为 40%,则餐饮业对应的原材料市场规模约为 1.68 万亿元。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的日本预制菜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年增速达到近 20%。我们 发现,中国目前社会结构的核心经济指标与当时的日本非常类似,因此现阶段预制菜也有望 在我国迎来高速增长期。我们预计,未来几年我国预制菜行业年均复合增速也有望保持在 20% 左右,到 2025 年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增长至 6,000 亿左右。


4.2. 行业特点:竞争激励,众企业“群雄逐鹿”

虽然我国预制菜行业已经初具规模,但相较发达市场而言整体还较为落后。仍然存在销售区 域小、地域特征明显、参与者众多、行业集中度低、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等问题,尚处于“跑 马圈地”阶段。

4.2.1. 地域特征明显

预制菜产品依赖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及产品新鲜度要求限制了加工企业产品配送半径。这就 意味着其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客户群体地理位置会相对局限,产 品口味、样式亦会受所在地理位置饮食习惯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户数量及范围的扩展。

4.2.2. 行业集中度低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半成品菜生产商数量众多,市场在持续扩容。据企查查数据,截至 2021 年 4 月 28 日,目前我国在业存续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共有 7.19 万家。仅 2020 年就新注册 1.25 万家,同比增长 9%。但由于我国预制菜肴的加工起步较晚,近 70%以上的预制菜加工企业 仍处于小、弱、散的状态,不少是个体工商户和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没有形成较为完备 的商业经营模式,产品单一,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通常只供应少量客户。因此, 目前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仍旧处在蓝海竞争,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龙头企业。


4.2.3. 渠道竞争逐步转化为品牌竞争

预制菜企业主要客户是区域内各加盟商,包括生鲜食品店、农贸市场摊贩、超市等,少部分 产品直接销售给餐厅和终端消费者。由于加盟商的零售性质,其覆盖范围较小,对产品推广 力度有限。目前,行业内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投放广告、举办推广活动、聘请代言 人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

4.2.4. 业态呈多样化

预制菜行业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而由于不同企业进入预制菜行业的方式 有所不同,行业业态呈现多样化,众企业“跑马圈地”进行时。

1) 专业预制菜生产企业。企业以专门生产各类预制菜起家,产品供给餐饮企业或者家庭消 费者,品类更为丰富,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来研发、生产预制品,从而满足多样化个性 化需求。其中,长三角地区的预制菜企业以加盟连锁经营模式为主;珠三角地区企业以批发流通为主;福 建企业以 B 端餐饮客户为主。

2) 餐饮企业横向延伸。餐饮店形成规模之后开始自建厨房,据中研网数据,2014 年连 锁餐饮行业的厨房渗透为 64.4%,到了 2018 年已经达到了 72.4%。厨房的建设 使得餐饮企业增加了预制菜生产,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门店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销售给 C 端消费者。与赛道内的其他企业相比,餐饮企业在菜式研发上具备独特优势,可从众 多餐饮门店中提炼出客户反馈较好、又容易烹饪的菜品,提交给厨房进行工业化研 究后再进行批量化生产,从而推出更适合大众消费的预制菜产品。例如,西贝莜面村的 贾国龙功夫菜正售卖自有品牌的莜面鱼鱼、牛大骨、羊蝎子火锅等预制菜品;广州酒家 也在外卖平台上推出“自烹胜大厨系列”,推出预制菜产品,将广州酒店的经典菜品进行 零售化运营。

3) 商超、便利店横向发展。熟食业务一直是便利店重要盈利点,例如目前 7-11 便利店的餐 饮销售额约占总销售额的 30%左右,毛利率高达 30~50%。它们在已有熟食业务的基础上, 凭借“最后一公里”的优势,也将成为预制菜重要渠道。

4) 原材料企业纵向延伸。预制菜行业成本主要以原材料为主,通常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 9 成。且由于猪肉、禽肉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而预制菜产品价格不能发生太大波动, 许多小工厂为了维持利润,追求“价格取胜”,使用劣质原料制作预制菜,从而影响了食 品安全和产品品质,并有损行业形象。但对于预制菜行业上游的原材料企业而言,凭借 其已有的 B 端渠道布局,原材料价格把控能力,冷链物流优势及全国化布局的规模生产 能力,已经具备了生产预制菜产品的先天优势。如,金龙鱼、圣农发展、龙大肉食、国 联水产等企业。

4.3. 未来谁能率先突破重围?

对比我国与美国、日本的预制菜产业情况,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点:中外存在饮食文化差异,对于菜肴的加工理解有所不同。这给我国预制菜的市场推 广增加了难度,需要较长时间来培育 C 端消费者选择预制菜的习惯。因此,对于我国预制菜 企业而言,需要投入大量营销费用,以提高消费者接受程度。即便是已经成规模的预制菜企 业,现阶段也主要是通过与 B 端的餐饮企业合作来进行产品的推广,进而实现大规模销售。 我们认为,我国预制菜企业需要先通过深耕 B 端市场,形成了规模效应,累积了足够的生产 优势以及一定品牌优势后,再逐步走向 C 端。

第二点:我国预制菜行业较海外市场起步较晚,整体规划和上下游的衔接不够,供应链发展 不够成熟。无论是 SYSCO 的纵横并购策略以及重资产布局物流体系,还是神户物产采用产 销一体的商业模式,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打造一套完善、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以保障企业产 品质量及配送效率,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我国预制菜行业具有客户分散、产品时效性 要求高、配送频率高的特点,因而更需要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 而针对B端和C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团队建设及供应链建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 从上游原材料供应来看:面向 B 端的预制菜企业更需要保持菜品口感与质量的稳定,以 形成与下游大客户的稳定关系,对于原材料依赖度更高。而对原材料把控力高的企业才 能从源头开始进行质量控制,为下游客户提供安全和高质量的产品。此外,面向 B 端客 户的预制菜产品毛利率相对更低,因此提升对原材料的成本控制力对该类企业而言更为 关键;

2) 从企业加工生产端来看:B 端客户对于菜品标准化和出菜效率的需求更高,但我国地域性口味差异较大,使得预制菜厂商短期内很难全面覆盖所有餐饮渠道。而当预制菜企业 专注于发展好单一赛道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构建产品力和消费者认知,成长为区域性或 单一品类龙头企业。 目前 C 端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年轻人,现代餐饮形态多样,年轻人更热衷于追求菜品的新 形式、新口味。这意味着预制菜企业需要准确把握产品定位,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动向与 消费群体的倾向,挖掘核心诉求,从而快速做出反应,持续推出符合大众口味的爆款大 单品。

3) 从销售端来看:我国预制菜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长期规划和品牌营销战略。无论是 对 C 端还是 B 端客户,好的品牌通常意味着好的商品保证。因此客户通常倾向于选购市场上品牌知名度更高的产品,对品牌的信任度和依赖度越来越高。随着预制菜行业进入 成长期,市场参与者迅速增加,激烈的价格竞争的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行业内企业利润空 间下降、挤压生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鲜明的品象、良好的产品口碑将成为企业 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应对行业激烈的价格战,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快速提升盈利空间和市场份额,享受行业增长红利。

:f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