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英大首席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汽车行业2021年中期策略:持续看好智能电动汽车赛道

老范说评   / 2021-05-20 16:59 发布

核心观点

乘用车关注龙头企业与处于新品周期的车企。乘商用车领域,受国 三车淘汰更新、治理超载超限等因素推动,我们预计 2021 上半年重卡将 保持高景气度,合规化及国六实施有望带来轻卡量价齐升等。此外芯片短缺或对供给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关注相关风险。

零部件关注产品升级、客户拓展及低估值修复。随着汽车销量持续回暖, 业绩有望恢复并与估值形成双击。

新能源有望恢复高增长,重点关注特斯拉、大众 MEB 产业链。我们预计 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售约 240 万辆(+75.6%),后续高增长方向明确。 大众 MEB 开始国产,特斯拉规划全球交付量翻倍增长,产业链将持续受 益。

ADAS 及智能座舱快速渗透,华为小米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 ADAS 及智能座舱渗透率快速提升,L3 车型陆续量产有望带动线控底盘及域控 制器爆发,相关产业链将持续受益。华为小米等跨界加入竞争,有望加 速智能电动汽车发展。

一、乘用车持续回暖,商用车维持高景气

乘用车销量快速回暖,有望迎来持续上行周期

2021 年 1-4 月国内累计销售汽车 874.8 万辆,同比增长 51.8%;其中乘用车销售 679.1 万辆,累计同比 增长 53.1%;商用车销售 195.6 万辆,累计同比增长 47.3%。经济复苏需求释放,疫情影响减弱,国内 汽车销量快速回暖。预计全年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2639 万辆(+4.3%),其中乘用车 2138 万辆(+6.0%), 商用车 501 万辆(-2.4%)。


从库存周期来看,乘用车有望进入新一轮复苏周期。汽车是周期性消费品,存在明显的库存周期性。 从汽车制造产成品存货来看,从 2005 年开始已经历了四轮周期(2005.02-2008.11、2008.12-2011.12、 2012.01-2015.07、2015.08-2019.06),时间为 37-46 个月左右。本轮汽车制造库存周期从 2019 年 7 月左 右行业开始复苏,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但受疫情影响产销量骤降。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及经济复苏, 国家与地方多项刺激政策落地,汽车产销自 2020 年 5 月以来持续恢复,并有望开启新一轮车市复苏 周期。

从长期来看,我国汽车行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速较快。未来经济 发展具有巨大的空间,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千人保有量也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中长期看, 我国汽车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或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测算,未来我国汽车千人 保有量将达到300-500辆左右,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4.35-7.25亿辆。考虑到乘用车报废周期一般在10-15 年,预计未来销量峰值约在 3,600-4,800 万辆/年。

从市场格局看,车企表现分化,豪华车及优势自主表现靓丽。2021 年 1-4 月豪华品 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零售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68.3%、39.9%、59.7%。2021 年 1-4 月豪华车占比 14.6%, 较2020全年提升1.5pct,近年来占比持续提升;合资品牌占比大幅下降3.5pct,自主品牌占比提升2.0pct。 豪华车销量表现较好,预计与疫情影响消费者收入结构,政策刺激换购需求,以及特斯拉等豪华车 型国产等因素有关。合资品牌上下均受挤压,份额大幅下降。自主品牌表现回暖,份额改善。

2021 年 1-4 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比为 41.6%,与 2020 全年相比提升 3.2pct。长 城、长安、吉利等头部企业产品周期向上,推动销量和份额提升。受上汽大众销量不振影响,德系 品牌份额较 2020 全年小幅下降 0.8pct;同期丰田等基数较高,日系市占率较 2020 全年下降 1.1pct。

从车企角度来看,2021 年 1-4 月主流车企累计销量均实现较快增长,其 中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表现优异;而上汽大众等销量增幅相对较低。总体来看,豪华车企整体表 现出色,合资车企有所分化,自主头部企业进步较快。


展望未来,从总量来看,预计 2021 年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 2138 万辆(+6.0%)。从市场格局来看, 随着产品线逐步完善,合资品牌日系及德系车型有望继续热销,美系通用和福特销量有望改善并推 动份额回升,自主品牌技术及品牌进步,看好长安、长城、吉利等优势自主企业发展。

轻卡行业有望量价齐升,客车销量或将触底反弹

重卡上半年保持高景气,轻卡行业有望量价齐升

2021 年 1-4 月重卡市场累计销售 72.5 万辆,累计同比增长 55.7%,其中牵引车、重 卡底盘及整车分别增长 44.6%、80.4%及 49.9%。在国三车淘汰更新、治理超载趋严、工程车需求复苏 等因素推动下,重卡产销量持续高速增长。

市场格局方面,重卡市场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2021 年 1-4 月一汽集团、东 风汽车、中国重汽、陕汽集团、北汽福田名列销量前五名,五家企业共销售重卡 63.2 万辆,占总销 量份额的 87.2%,集中度有所提升。几大厂商在不同领域也有差别,中国重汽、陕汽集团、东风汽车 主要以工程车见长,一汽集团、北汽福田则在物流车领域占有优势。

在国三淘汰、治超、基建投资、出口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我们预计 2021 年重卡市场有望维持高景 气度,销量有望达到 140 万辆,受国六实施影响销售节奏前高后低。


市场格局方面,北汽福田以 21%的市占率遥遥领先,东风、江淮等位居前列,前十家合计市场份额 合计 86.6%,市场行业集中度小幅提升。

重卡行业受新版 GB1589 实施及治超等影响,单车运力大幅下滑,2016 年以来销量持续增长。轻卡行 业因目前面临大吨小标治理及合规化等要求,单车运力下降 35%-50%,有望促进销量持续增长。国 六排放标准自 2021 年 7 月起全面实施,轻卡的单车成本增加约 6000-10000 元,而售价则一般提升 1-2 万元 。


客车销量有望反弹,头部企业地位稳固

2021 年 1-4 月客车销售 15.9 万辆(中汽协口径),同比增长 52.2%,其中大型、中型、轻型销量分别 为 1.2 万(+8.6%)、1.1 万(+12.8%)和 13.7 万辆(+62.4%)。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客车销量有望触 底反弹,我们预计 2021 年客车销量约 48 万辆,同比增长 7.1%。


综上所述,我们预计 2021 年汽车销量有望触底回升,达到 2,639 万辆(+4.3%),其中乘用车 2138 万 辆(+6.0%),商用车 501 万辆(-2.4%)。考虑芯片短缺等影响,下调了乘用车销量预测。

随着经济及需求复苏,2021 年乘用车销量有望触底反弹,并迎来持续上行周期。短期来看,芯片短 缺或将导致产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成本压力增加,但车企或通过优化车型结构、降低销售折扣等 措施予以缓解。长期看国内汽车千人保有量还处于较低水平,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车企销量表现分化,综合竞争力突出、产品周期向上的车企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商用车领域,受国三车淘汰更新、治理超载超限等因素拉动, 我们预计 2021 年重卡市场有望保持高景气度,合规化及国六实施有望带来轻卡量价齐升等。

二、零部件关注产品升级、客户拓展及低估值修复

受疫情影响 2020 年汽车销量下滑,零部件公司业绩短期承压。截至 2021 年 5 月 14 日收盘,申万汽 车零部件板块估值仅为 22.3x PE /2.2x PB,分别处于近十年以来 62.43%、43.64%分位点水平,整体估 值相对合理。随着汽车销量回暖,业绩有望恢复并与估值形成双击。产品端,关注新增产品及产品 升级等带来价值提升的投资机会。

产品端关注新增产品及价值提升

汽车零部件收入增长可以分解为产品和客户两个部分。产品方面,可以分为新增产品以及价值提升, 其中新增产品主要包括新能源、智能化、节能减排等,价值提升主要包括产品升级、总成化等。

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轻量化。面对这些发展趋势,零部件子 系统受到的影响各不相同,一般有增减零部件、提升或降低单车价值量等影响。

电动化对于底盘(新增电池壳)、空调冷却(电动空调、电池冷却系统)、电子电气等子系统具有 增量作用,对于动力总成则有增(电动车新增电池电机电控等)有减(电动车无需发动机变速箱燃 油系统等)。智能化主要对底盘系统(线控底盘)、通讯控制系统、电子电气系统等具有增量作用。 网联化主要对通讯控制(增加 T-box 等联网零件)、电子电气系统具有增量作用。共享化则主要侧重 于汽车商业模式的改变,同时对通讯控制(增加联网及控制零件)、电子电气系统具有增量作用。 轻量化应用范围较广,对动力总成、底盘、内饰、车身、外饰等都具有增量作用。

1)新增产品

国六标准实施引爆千亿市场,国产化供应链有望受益。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于 2020 年 7 月 1 日全面 实施,重型车国六排放标准自 2021 年 7 月 1 日起全面实施。排放标准升级,带来尾气处理等要求大 幅提升,我们预计市场空间将由国五阶段425亿元,大幅提升至国六阶段1281亿元,增幅高达201.7%。 国五后处理市场主要由博世、优美科等外资及合资企业主导,国六 DPF、GPF 等为主要增量市场, 国内企业技术进步较快,有望凭借价格、服务等优势逐步突破,获得较多市场份额。从国五到国六, DPF、SCR、GPF、EGR 等领域市场空间、增幅及增量较高,存在较好投资机会。

2)价值提升

制动和转向系统升级,价值量大幅提升。汽车制动系统分为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等。近一百年来, 行车制动系统经历了从机械到液压再到电子(ABS/ESC)的进化过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线控制动。 制动产品由机械向电子化方向发展,价值量也由不足千元提升至约 2,000 元。

汽车转向系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机械式转向系统(MS)发展为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 然后又出现了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随着 L3 及以上车型逐 步量产, 智能化将推动线控转向成为新趋势,也带来单车价值量从约 1500 元提升至 3,000-4,000 元。

目前伯特利线控制动产品已发布并获得多家定点,预计将于上半年实现量产;拓普集团提供制动 IBS 加转向 EPS 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正处于验证与匹配阶段;湘油泵旗下参股子公司东嘉智能已实现 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EPS 及电子泵类产品两大业务体系中控制单元( ECU)产品的规模化量产,拥 有 500 多万辆的汽车保有量的规模应用。

底盘轻量化价值量大幅提升。在节能减排、电动车提升续航的推动下,底盘轻量化是近年发展热点, 也带来相关零部件价值量的大幅提升。转向节、控制臂、副车架、电池盒等产品汽车用铝渗透率近 年来快速提升,一方面单车价值量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供应链或将重构,相关供应商有望受益,伯特利目前大规模量产的有转向节、支架、控制臂等,正 在进行轻量化拓展的有卡钳、制动盘两大类产品。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价值量大幅提升。发动机冷却方面,插混汽车与传统汽车类似,而纯电动汽车则 无需相关零件。空调系统方面,新能源汽车更为复杂,传统压缩机改为电动压缩机,增加 PTC 等零 件,热泵空调还需要增加四通阀等零件。二氧化碳空调的逐步推广使用,将带来空调系统单车价值 量的大幅提升。电池热管理方面,传统汽车无需电池热管理,而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逐渐成为主 流,需要新增电池冷却器、膨胀阀、水泵、加热器、管路等零部件。

客户端关注国产替代与全球化

从销量出发,零部件企业增长的途径主要有新增客户、原有客户增长等,配套优势车企的零部件 企业表现有望优于行业。

国产化逐步深入。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也经历了从外观件到功能件, 再到安全件的进化过程。在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原由国际巨头所把控,近年来国内零部件企 业技术快速进步,逐渐开始进口替代,加上自主可控等需求深化,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汽车的内外饰等外观件国产化替代已卓有成效,但车机系统、空调系统等功能件与底盘控制等安全 件的国产替代还有广阔市场空间。


全球化拓展市场空间。从汽车零部件企业成长的三部曲来看,由自主品牌到合资品牌再到全球订单, 每上一个台阶,相应的市场空间扩大数倍。国内零部件企业在人力成本、产业链整合等多个环节具 有较大全球竞争优势,随着技术逐渐进步,未来有望逐步走出中国,迈向全球。 尽管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或对国内零部件出口造成一定扰动,具有全球布局和生产能力的企业 将在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估值端关注低估值修复机会

历史纵向比较来看,2021 年 2 月以来汽车零部件个股经历大幅调整,截至 2021 年 5 月 14 日收盘,申 万汽车零部件板块估值仅为 22.3x PE /2.2x PB,分别处于近十年以来 62.43%、43.64%分位点水平,整 体估值相对合理。 全球横向比较来看,国际零部件公司估值多在 8-20 倍 PE TTM 之间,已与较多国内零部件企业相当。 这些国际巨头的技术水平大都高于国内同行,但从增长速度、发展前景、产业转移等角度来看,国 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更有发展潜力,并且技术方面不断进步,部分企业未来有望进化成为国际巨头。


随着国内汽车销量逐步回暖,相关个股业绩和估值有望形成双击。2020 年受疫情影响汽车销量下滑, 零部件个股短期业绩承压。随着汽车销量持续回暖,零部件企业的业绩有望恢复增长并与估值形成 双击。

三、新能源有望恢复高增长,关注 MEB 及特斯拉产业链

2021 年新能源销量有望爆发,长期高增长确定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下半年持续爆发,2021 年有望恢复高增长

2021 年 1-4 月新能源汽车销售 73.2 万辆(+249.2%),其中乘用车 69.4 万辆(+268.8%)、 商用车 3.8 万辆(+77.9%)。疫情影响减弱,供给及需求复苏,我们预计全年销量 240 万辆(+75.6%), 其中乘用车 225 万辆(+80.6%)、商用车 15 万辆(+24.0%)。


产品结构升级与分层并行。在供给和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新能源乘用车走势分化:

1)纯电动 产品中,2021 年 1-4 月 A 级占比较 2020 全年下降 11%,预计主要是营运车等需求短期受阻所致;而 A00 级、B 级分别提升 6%、6%,预计主要由于五菱宏光 MiniEV、特斯拉 Model 3 销量提升所致;

2)插 混产品占比较 2019、2020 全年分别下降 3%、1%,主要是纯电动增速较高,插混需求恢复较慢所致。

车企方面,自主及新势力表现抢眼,合资品牌有待追赶。2021 年 1-4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五的分 别为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比亚迪、上汽乘用车和长城汽车,增长较快的有上汽通用五菱、 长城汽车、小鹏汽车等。从车企竞争格局来看,自主品牌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等表现出色;特斯 拉国产后销量大幅提升,其它合资品牌有待追赶,预计大众 MEB 等国产后将有所改观;此外蔚来、 理想、小鹏等新势力表现出色。

车型方面,纯电动自主及特斯拉是销量主力,插混合资表现出色。纯电动领域,2021 年 1-4 月五菱宏 光 MiniEV、特斯拉 Model 3 销量领先,比亚迪汉 EV、欧拉黑猫、特斯拉 Model Y、广汽 Aion S 等车型表 现出色;插混领域,理想 One、荣威 eRX5、比亚迪汉 DM、宝马 5 系等销量领先。从车型来看,纯电 动领域五菱宏光 MiniEV 凭借极高性价比持续热销,特斯拉 Model 3 国产化后综合优势明显,后续大众 MEB 逐步开启国产化,海外品牌电动车销量有望提升;插混领域份额有所降低,短期合资品牌利用 品牌溢价和插混动力性能等优势获得较好的效果,后续比亚迪秦 Plus/宋 Plus/唐等 DM-i 系列车型有望 凭借性能和价格优势热销。

展望 2021 年,从供给侧看,海外品牌特斯拉国产化持续推进,大众 MEB 开启国产化进程;自主品牌 比亚迪、长城、广汽、上汽、吉利等新车型陆续上市;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等资金充沛产品线 持续扩张。从需求侧看,上海限牌推动新能源需求大幅提升,营运车型需求有望回暖,新能源产品 性价比提升有望加速对燃油车替代过程。综合来看,车型供给日益丰富,整体需求有望高速增长, 预计 2021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将会爆发,销量有望达到 225 万辆,但须关注芯片短缺风险。

新能源客车销量有望触底反弹,补贴降幅较小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国内新 能源客车市场从 2015 年开始爆发,目前已逐步进入替换周期,更新需求有望推动销量触底反弹,预 计 2021 年新能源客车销量有望达到约 8 万辆,同比增长约 17%。

从市场格局来看,2021 年 1-4 月宇通客车以 21%的市占率(5 米以上)位居第一,开沃客车、中车时 代、比亚迪、中通客车等销量排名靠前,CR5 市场份额为 60.4%。补贴金额与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单 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Ekg)等技术指标紧密挂钩,龙头企业技术水平较高,有望获得较高补贴金额, 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提升。但新能源公交客车多为政府采购,非市场 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市场份额集中的速度或低于预期。


示范应用政策有望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全面快速发展。2020 年 9 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 能源局等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财建〔2020〕394 号)》,对燃料电池 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 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燃料电池 汽车发展新模式。本次政策提出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措施,有望促进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长, 以及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加氢站等产业化进展。

参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燃料电池汽车在“示范应用”政策实施完成后,有望形成良好产业链 配套,并在 2025 年前后迎来产销量爆发。从产业投资来看,上游加氢站建设、中游电堆等核心零部 件、下游商用车将是重点发展方向。

2021 年新能源销量有望达到 240 万辆,长期高增长确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预计 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240 万辆(+75.6%),其中乘用车 225 万辆 (+80.6%),商用车 15 万辆(+24.0%)。销量高速增长且补贴降幅较小,车企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新能源长期高增长方向明确。2020 年 10 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发布,其 中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 20%左右。2020 年 10 月,《节能与新 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 版)》发布,进一步研究确认了全球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 发展方向,总体目标中指出 2025 年、203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分别达到 20%、40%,2035 年新能 源汽车将成为主流,销量占比达 50%以上,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将全面转化为混合动力。

中国 2019 年碳排放为 102 亿吨(IEA),道路交通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 量的 11.76%,排放 12 亿吨左右(不含摩托车、两轮和三轮车)。从上述数据来看,汽车行业碳排放 占比较高,是国内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点改进领域。降低汽车行业碳排放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普 及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插混、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二是降低传统燃油车的油耗,包括混动汽 车等。因此碳达峰与碳中和将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

按照 20%目标测算,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约 700 万辆,年均复合增速约 38%,长期高 速发展方向明确。

大众 MEB 加速国产化进程,关注产业链个股

根据大众集团规划,2025 年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150 万辆。其中 MEB 平台车型已于 2021 年上半年在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陆续投产,未来将扮演重要角色。

2021 年国内大众 ID.4、ID.6、ID.3 三款 ID.家族的电动车将陆续上市。后续随着车型导入的逐步增加, 产能有望继续提升,国产 MEB 销量有望高速增长。

车型方面,上汽大众 ID.4 X 及一汽大众 ID.4 CRO 近期均已上市销售,作为大众倾力打造的 MEB 平 台紧凑型 SUV,续航里程超过 550km 具备较强的实用性,而补贴后不超过 25 万元的售价具有较大吸 引力,有望取得较好销量成绩。ID.6X 已在全球首发并实现了网上预订和预售,预计 6 月份可以实现 交付,长宽高 4876*1848*1680mm,轴距长达 2965mm,提供六座或七座的布局选择,空间更大更舒适, 预计售价 30 万以内可以获得这款配备了 AR-HUD 的主销产品,未来有望热销。此外大众年底之前还 会推出第三款基于 ID.家族的电动车 ID.3。

为有效推进 Roadmap E 战略,确保拥有足够的产能满足巨大的行业需求,大众集团招标项目订单总 额将超过 500 亿欧元,是汽车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采购项目之一,资金均用于 MEB 电动车模块 化平台量产车,巨额的订单也为中国零部件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

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在零部件环节的差异主要在于动力总成、热管理系统。动力总成方 面,传统汽车由发动机和变速箱驱动,而电动汽车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减速器、充电机等。 热管理方面,传统燃油车可以使用发动机取暖并驱动压缩机,而电动车需要使用电动压缩机,部分 车型使用热泵空调等。我们梳理了大众 MEB 在国内的部分产品定点情况,重点关注与传统燃油车不 同的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等),以及单车价值量较高的零部件(座椅等)。

MEB 相关汽车零部件主要关注三条投资主线:

1)配套价值量高,尤其是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的零部件 (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等),从现有配套企业来看,国产大众 MEB 配套价值量较高的是华域 汽车、富奥股份、一汽富维、均胜电子等;

2)收入弹性大,根据我们测算,富奥股份、一汽富维、 精锻科技等配套大众 MEB 的收入占比相对较高;

3)潜在突破,随着国产 MEB 车型的持续推进,宁 波华翔等大众原有重点供应商的配套单车价值量有望取得突破。

特斯拉国产化持续推进,相关产业链持续受益

尽管受新冠疫情等不利影响,特斯拉 2021 年第一季度实现汽车交付共 18.5 万辆(+108.9%),其中 Model S/X 共 0.2 万辆(-83%),Model 3/Y 共 18.3 万辆(+140%)。特斯拉此前表示 2021 年交付目标为 100 万辆。

根据特斯拉最新公告,上海工厂 Model 3/Y 年产能已经扩充至 45 万辆,Model Y 产线正在快速爬坡。柏 林工厂 Model Y 产线正在建设中,预计 2021 年底或 2022 年初投产。美国除德州 Model Y产线在建外, Cybertruck、Semi、Roadster 产线也都在开发中。特斯拉全球产能持续扩张,为销量高速增长奠定基础。


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相关产业链受益。随着特斯拉在华建厂稳步推进,以及 Model 3/Y 的国产化,对 于已进入特斯拉供应体系的零部件厂商,将显著受益于国产化后销量提升带来订单的增长。除已经 确定的 Model 3 定点零部件外, Model Y 国产化持续进行,部分潜在供应商也有望进入并大为受益。

四、智能驾驶加速渗透,华为小米等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ADAS 加速渗透,L3 陆续量产,相关产业链有望受益

按照 SAE 分级标准,自动驾驶可以分为 L1-L5 等 5 个级别。在自动驾驶领域,传统车企与互联网巨头 厂商采取不同的路线切入。传统车企通常采用“渐进式”路线,逐步新增 ADAS 功能模块,通过高精度 摄像头与传感器采集数据,使其获得 L1、L2 级部分自动驾驶能力,也是现阶段商业化成果,优势在 于传感器硬件与车辆控制。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通常采用“跨越式”路线,旨在直接实现 L4/L5 阶 段,主要通过激光雷达对路面实时扫描绘制高精度 3D 地图实现,其优势主要是深度学习加算法。

消费者需求强烈。随着 ADAS 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与产品价格逐渐下降,ADAS 功能正逐渐从豪华车向 中低端车型渗透。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变化,除了关注外观、空间、价格等关键参数,也越 来越关注产品安全与智能化配置,更注重驾乘体验。

产业政策扶持。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加快智能汽车产业布局有利于我国抢占 汽车产业未来战略的制高点。2018 年 12 月工信部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到 2020 年,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达到 30%以上,新车驾驶辅助系统(L2)搭载率达到 30%以上,联网 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 60%以上,构建能够支撑有条件自动驾驶(L3 级)及以上的智 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2020 年 2 月《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发布,提出到 2025 年,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到 2035 年, 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的目标。智能汽车产业目标逐渐升级与细化,充分彰显我国构建智 能汽车强国的雄心,将推动智能汽车技术和产业迎来高速发展。

市场空间广阔。ADAS 系统既是车企切入无人驾驶的渐进式道路,也是现阶段无人驾驶成果的商业化 产品。目前大部分主流乘用车企在量产车型上前装 L1 级功能,L2 级功能大部分车企也已可达到,在 部分高端车型或中高配上前装部分 L2 级功能,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到造车新势力,ADAS 功能配 置率都较高,已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ADAS 渗透率快速提升。


ADAS 渗透率快速提升,国产化机遇广阔。2019 年国内新车 ADAS(L0-L2 功能)搭载率为 21.9%,2020 年 ADAS(L0-L2 级)搭载率为 34.49%,同比增加近 12 个百分点,预计 2021 年新车 ADAS 搭载率有望突破 40%。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L2 及以下 ADAS 系统已进入成长期, 未来有望快速增长。

L3 逐渐进入量产阶段,线控底盘与域控制器有望爆发。根据 SAE 分类,L3 级自动驾驶具备在类似于 高速公路这样的限定环境下完整执行动态驾驶任务(DDT)的能力,面对自动驾驶系统、车辆故障或 其他突发情况,驾驶员要尽可能以最小风险接管,L3 成为 L1/L2 辅助驾驶技术和 L4/L5 级自动驾驶技 术之间的桥梁,各厂商主要规划 2020 年前后实现 L3 级量产,但需要技术与法律等层面支持。

2017 年 7 月 11 日新一代奥迪 A8 正式发布,成为全球首款实现 L3 级别自动驾驶的量产车,在法规允 许的前提下开放这一功能。2019 年 10 月 17 日,广汽新能源 Aion LX 上市,官方宣称已经能够支持 L3 级别的自动驾驶。2021 年 3 月,本田获得日本交通部门的许可,将在日本市场通过租赁方式投入一 批带 L3 驾驶辅助的本田里程(Legend)混合动力 EX 车型。 对于 L3 及以上等级自动驾驶汽车,一般需要域控制器、线控底盘、激光雷达的支持。随着 L3 车型 的陆续上市,相关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

线控底盘是发展趋势。对于智能汽车,尤其是 L3 及以上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制动系统的响应时间尤 为重要,线控制动响应更快,是实现自动驾驶安全的重要保障;转向系统等要求控制精确、可靠性 高,只有线控转向可以满足要求,成为转向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线控制动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目前渗透率较低,仅有少量车型配备,新能源汽车配置率相对较高。 随着新能源汽车、L3 及以上智能驾驶的逐步渗透,线控制动有望爆发。目前线控制动系统单价约 2,500 元,未来随着产销量上升带来成本降低,价格有望下降至 2,000 元左右,我们预计 2025 年国内线控 制动系统的市场空间为 162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23%。目前线控制动系统的主要供应商包括博 世、采埃孚、大陆等国际零部件巨头企业,国内厂商如伯特利、拓普集团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虽 然国内厂商与博世等国际巨头仍存在一定差距,但产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有较大的追赶机会。

线控转向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目前渗透率极低,仅有少量车型配备。随着 L3 及以上智能驾驶的逐 步渗透,线控转向有望爆发。目前 EPS 单价约 1,500 元,线控转向系统以 EPS 为基础,短期产销量较 低,预计单价约 4,000 元,后期随着应用范围扩大,预计单价有望逐步降低至 3,000 元左右。我们预 计 2025 年国内线控转向系统的市场空间为 122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166%。中国乘用车转向助力 系统厂家中,Bosch、JTEKT、NSK、、Nexteer 等国际巨头市占率排名靠前。国内企业主要有株洲易 力达、湖北恒隆和浙江世宝等,但规模都比较小,技术相对落后。目前拓普集团、湘油泵等企业在 EPS 等领域已有产品布局或量产,未来国内企业或将迎来发展机会。

域控制器已逐步量产。根据博世的分类,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可以分为分布式架构、域集中式架构和 车辆集中式架构等三个阶段。目前大部分汽车尚处于分布式架构阶段,部分新车型采用域集中式电 子电气架构,而特斯拉较为领先,率先采用了车辆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对于 L3 及以上自动驾驶汽 车,出于算力等角度考虑,需要采用域集中式架构,包括最重要的域控制器。

2017 年 7 月奥迪新 A8 全球首发,成为全球首款 L3 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其驾驶辅助控制单元(即 zFAS)也是全球首个量产的域控制器。

激光雷达迎来量产爆发。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主要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摄像头 和毫米波雷达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激光雷达来提供多一层的冗余。近年来激光雷达技术日益 成熟,售价降低至 1000 美元左右,已经可以满足前装量产的要求。

随着 L3 及以上等级自动驾驶车型的推出,激光雷达也将迎来量产爆发。2021 年以来,蔚来 ET7、小 鹏 P5、北汽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等多款车型均宣布将量产搭载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市场空间广阔,市场格局尚未定型。根据沙利文的统计及预测,受无人驾驶车队规模扩张、 激光雷达在高级辅助驾驶中渗透率增加、以及服务型机器人及智能交通建设等领域需求的推动,激 光雷达整体市场预计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至 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为 135.4 亿美元,较 2019 年可实 现 64.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目前激光雷达供应商主要有美国 Velodyne、Luminar、Aeva、Ouster、以色列 Innoviz、德国 Ibeo 中国禾 赛科技、速腾聚创等。由于激光雷达应用尚未普及,技术路线还没有确定,因此整体市场格局尚未 定型。近期华为和大疆进入激光雷达领域,并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获得了部分车型的量产订单。

随着众多搭载激光雷达车型的量产落地,产业有望迎来爆发,相关供应商有望受益。

L4 级尚处于示范运营阶段。L4 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与场景的选择密切相关,不同场景间实地环境 差异和行业需求差异,决定了解决方案的难度、路径选择与盈利模式。目前国内外 L4/5 级自动驾驶 项目基本上处在试运营阶段,一方面 L4 级别软硬件成本依旧高昂,另一方面技术水平未达到在城市 一般道路的复杂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L4/5 级别应用于乘用车尚需时日。但在可预见的未来,L4/5 级别的无人驾驶将在环卫、物流、(半)封闭园区等可控场景内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

根据罗兰贝格预测,2020 年在封闭低速场景下的物流、客流和停车场自动泊车有望率先落地, 2023-2025 年有望实现高速公路自动驾驶,2025-2030 年实现复杂道路环境中的最后三公里物流、接驳 巴士。政府层面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方智能汽车示范区建设,目前国内已有超过 20 个智能 网联汽车示范区,基本覆盖了各种天气、道路环境,涵盖封闭道路和开放道路测试,应用场景逐步 拓展。

2021年 4月 15日,全球无人驾驶卡车独角兽企业图森未来在纳斯达克上市。图森未来成立于 2015年, 从2016 年起转向自动驾驶,并开始聚焦无人驾驶卡车货运领域。目前图森未来与美国 UPS 快递公司、 美国邮政等开启了卡车的后装改装合作,实现共有 70 辆自动驾驶卡车的规模。在前装量产市场,图 森未来也与卡车制造商纳维斯塔(Navistar)和大众旗下 Traton 展开了前装量产合作,共同打造 L4 级 无人卡车。

L5 任重而道远。从 L4 到 L5 级别,是实现全自动驾驶从特定场景到全场景的跨越。实现全场景的应 用需要应对现实中复杂的交通网络,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缺少性能强大的人工智能系 统以及高可靠性和灵敏度的传感器;另外,从研发到真正落地,还需适应于 V2I 的基础设施建设相配 合以及相关法律的完善与消费者对完全自动驾驶的接受度。近几年来 Uber、Tesla、Waymo 等频陷“自 动驾驶风波”,暴露出当前全自动驾驶技术不成熟的缺陷,引发了公众对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担忧,根 据各公司披露的计划,L5 级自动驾驶预计至少需要到 2025 年前后才能实现量产。

华为小米等跨界加入竞争,加速智能电动汽车发展

智能汽车是手机之后的重要的智能终端,市场空间巨大,因此吸引了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资或直 接参与整车或零部件行业竞争。

整车方面,3 月 30 日小米集团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将为此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首期 投入 100 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 100 亿美元。百度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集度,计划在未来五年内 投资 500 亿元人民币生产智能汽车。此外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等都有参与蔚来、理想、小鹏等 新能源车企的投资。

从燃油车到电动车,整车制造相关门槛有所降低,但仍需要硬件、软件、资金等多方面的综合投入 才能获得成功。小米等具备软硬件相关能力,且在品牌、渠道、跨界联动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未来 有望获得一定份额。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一方面,小米等巨头的进入,将加快汽车行业向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转型, 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小米等造车将使得未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对现有 整车企业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利好相关供应商。

零部件方面,对于智能电动车,新增的重点零部件包括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热管理等。这些 零部件单车价值量较高,吸引了华为、大疆等企业加入竞争。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 ICT企业,2014年设立车联网实验室,后续与北汽、长安、东风等合作开发,2019年 宣布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在 2021年 4月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总裁王军表示 今年在研发上的投资将达到 10亿美元,研发团队超过 5000人,其中自动驾驶团队超过 2000人。

华为对智能汽车 BU 的定位是做智能汽车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近期将过去数年在汽车领域积累的全 栈智能解决方案悉数注入了 HI 品牌,包括 1 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5 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 等 30+智能化部件。同时 HI 品 牌还从算力和操作系统层面规划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三大计算平台,以及 AOS 智能驾 驶操作系统、HOS 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 VOS 智能车控操作系统三大操作系统。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 方案几乎涵盖了一辆智能电动汽车的所有关键部件。

在 2021 年 4 月 12 日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拟与北汽、 长安、广汽等三家车企合作打造 3 个汽车子品牌,今年四季度开始将陆续上市。4 月 17 日北汽新能 源旗下高端品牌 ARCFOX 极狐首款轿车阿尔法 S 正式上市,搭载华为高阶自动驾驶 ADS 系统的华为 HI 版车型也于当天开启预售,两款车型预售价分别为 38.89 万元、42.99 万元。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是第一款打 HI 标识的豪华智能电动轿车,也是全球首款搭载 3 颗激光雷达的量产车以及国内首款 可以城市通勤的自动驾驶量产车型,达到了华为最高阶自动驾驶水平。

2021 年 4 月,DJI 大疆正式官宣进军自动驾驶,涉及智能驾驶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 售等。大疆是全球领先的无人机生产商,在感知、决策、规划技术与智能硬件的量产方面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2016 年起大举投入,将应用拓展到了汽车领域。

目前大疆的产品主要包括智能驾驶系统和零部件。智能驾驶系统按功能和应用场景划分为3大方案: 智能泊车系统、智能驾驶 D80/D80+(城市快速路场景)和智能驾驶 D130/D130+(高速路场景),分 别针对不同的场景和应用。智能驾驶零部件包括单目相机、双目相机在内的各类视觉感知传感器及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与驾驶行为识别预警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其中激光雷达将配套小鹏 P5 年内量产。


在燃油车时代,国内 T1 供应商大都被博世等国际巨头所把控。进入智能电动车时代,对于供应商的 要求发生变化,软件能力、响应速度等要求大幅提升,国内供应商有望崛起。从技术、资金、人员 等投入来看,华为和大疆等具有强大的底层技术积累;从激光雷达等量产进度来看,在智能驾驶等 领域的竞争力十分突出,未来有望成为国内外领先的 T1 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