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半导体行业专题(三):行情的运行规律和估值逻辑

老范说评   / 2021-04-30 17:28 发布

上一期内容提要:继2017年的国内第一轮半导体“超级周期”后,以汽车芯片供需失衡为导火索,创新周期叠加库存周期的第二轮“超级周期”大概率就发生在今年。


然而,汽车芯片在国内还处于萌芽期,蛋糕虽大,也不足以覆盖不确定性的风险。而同样受益于“超级周期”红利的动力锂电池和消费电子的半导体行业,具备很高的投资性价比。


由于半导体行业有一部分的周期特性,如果要在年内寻找一个最合适的配置时机,能不能从行情波动规律入手,找出这个时机呢?


另外,对于追求收益最大化,不甘于直接配置半导体ETF的股民来说,最关心的选股和估值逻辑问题也在本期一并分享。


半导体行情的一个“领先指标”


A股的半导体行情,自2017年第一次“超级周期”以来,就呈现明显的波段式运行,无论上行、下行、横盘,都是1~3个月的级别。


这种节奏非常适合中线操作。也正是这种原因,我们明明能感受到半导体行业的机构参与者很多,却在大部分明星基金的重仓股里,都很难找到一两只半导体的身影。


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每个月都会公布全球半导体销售数据,而且每个季度、每年都有更详细的报告。这是半导体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代表性指标,也是行业波动的代表性节奏。


在国内,半导体行业估值的β属性明显,流动性甚至比销售数据还重要,代表性指标是每年例行的降准。而中线级别的股市波动,最大主导力量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的节奏是每季度公布业绩。


把国内和全球两个维度的代表性指标和节奏做一个交集,是否能做出一个有效的半导体先行指标呢?


把WSTS每个季度公布的销售数据,结合国内每年第一季度是否实施降准,以季度为单位,与半导体的行情(2019年以来)复盘印证:


半导体行业专题(三):行情的运行规律和估值逻辑


图中红色背景标出的是上一季度销售环比边际上升的季度;蓝色背景标出的是上一季度销售环比边际下降的季度。之所以看“上一季度”,是因为市场看到季度数据公布的时候,已经身处下一个季度,交易行为也只能在下一个季度反映在股价上。


特别地,以降准为代表的流动性指标对A股半导体影响的优先级更高,所以每年第一季度有没实施降准,直接决定第一季度半导体股价重心的方向。


而第二三四季度,就由上一季度的全球半导体销售环比的边际变化决定,红色背景的季节,股价重心上行;蓝色背景的季节,股价重心下行。


这种逻辑与实际行情的复盘印证下,除了20Q2(2020年的第二季度)比较任性,印证结果几乎是完美的。但20Q2这种例外并不是随机的,纵观2019年以来的Shibor(衡量国内流动性的主要指标)走势,20Q2的流动性是最强的,而且特别强的一个季度。


半导体行业专题(三):行情的运行规律和估值逻辑


所以每年第一季度的降准,以及第二三四季度公布的上一季度销售环比变化,就是A股半导体的季度行情先行指标。除非像第一波疫情爆发的巨型黑天鹅干扰,这个先行指标的命中率高达100%。


经历了第一季度意外没有降准、全球半导体销售环比边际下降的双杀,第一季度的半导体纵深调整。(20Q3销售环比9.7%,20Q4销售环比3.4%,边际下降。)


21Q1的前两个月的销售数据已经公布(1月份销售额400亿美元,2月份销售额396亿美元),目前并不乐观:如果3月份还保持前两个月的水平,那么21Q1的销售环比就只有2.1%,继续是边际下降。而如果要实现边际上升,3月份的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至少要有419亿美元以上。


这个数据将在5月初公布(WSTS和SIA官网都会第一时间公布),到时候就可以预见半导体第二季度(5月、6月)的命运,可以确认第一季度砸出来的是不是底部。


虽然,看上去在这种趋势下,3月份“出奇迹”比较难。但实际上,前面两个月是芯片供给最紧张的两个月,芯片因为紧缺而涨价,但也因为紧缺、产量不足而销量下降。而经过两个月的缓冲,产量逐渐提升,价格还居高不下,这样就会量价齐升,要“出奇迹”并不难。乃至后面的季度,即使供需格局缓解,也意味着产销量大幅增加,支撑“超级周期”的逻辑。


科技股的估值逻辑


在传统的价值投资估值体系看来,科技股是没有估值可言的。如果用价值投资的标准来衡量,市场几乎总是高估科技股。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在85岁前,都买不下手任何一只科技股的原因。


经济学里的国际贸易理论曾经长时间卡在一个瓶颈,西方经济学家发明了很多种模型,都没办法解释国际贸易的真实现象。直到行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诞生,才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


虽然很多基金经理都表示自己做的是价值投资,用的是价值投资的传统估值理念。但事实上,机构投资者也是主导科技股的重要群体,所以不可能只是纯粹的博弈,他们中间存在一套普遍认同的科技股估值体系。


科技股估值体系的形成,同样要感谢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它不像传统的价值投资那样,在苛刻的条件下,用一成不变的估值方法;而是对于行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估值方法。


行业的生命周期,从萌芽到完全成熟,要经历4个阶段:

半导体行业专题(三):行情的运行规律和估值逻辑


萌芽期是行业的第一次野蛮生长,然后大规模优胜劣汰;成长一期是行业的第二波红利,然后是第二次优胜劣汰;剩者为王的企业进入成长二期,在市场份额上各据一方,业绩稳健成长,是二级市场的最适投资期。当市场增量耗尽,行业成长速度明显下降,这个行业就进入成熟期。


1、萌芽期的估值,由于连稍像样的营收都没有,这个阶段只能通过市场空间、预期份额来测算,说白了就是啃蛋糕估值法——预判市场的蛋糕有多大、企业能啃下多大一块。


不难想象,这种估值即使在专业机构之间,分歧也是不小的,所以股价波动也很激烈。特别是出现研发突破、产能扩张的消息,啃蛋糕的模型也会马上调整,估值分歧和股价波动就更激烈。


所以要说萌芽期的估值是玄学,其实也不过分。这个阶段的估值分歧最大,虽然投机空间也最大,但承受的风险也最大。国内的汽车芯片就是萌芽期行业。


2、成长一期的估值,由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已经有相对稳定增长的营收,而前期大量的固定资产和研发投入,使利润率还很低,甚至是负数,所以这个阶段用PS(市销率)估值,市值是营收的若干倍。


这个“若干”一般是个位数,极端情况下,这个“若干”会直接采用营收增速。例如去年因为疫情而大热的云计算,由于行业顶多只算是处于成长一期,很多上市公司的云计算业务还没产生利润,但由于市场极度看好,给出相当于营收增速的PS估值。


当时云计算的营收增速普遍是20%的水平,市场直接给到20倍的PS。这种水平的PS,即使在大多数的科技行业,也是不敢想象的。但是当时偏偏就能成为市场共识,涨着涨着,在大家的认识里,这就成为了“常态”,可谓乐观到极点。


不难想象,后面就是一地鸡毛,跌了大半年,至今还没缓过来。


3、成长二期的估值,由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已经进入利润爆发期,并且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利润高增速,所以这个阶段采用的就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PEG估值——如果利润增速是30%,合理PE就是30倍;如果利润增速是40%,合理PE就是40倍;如果利润增速是60%,合理PE就是60倍……


动力锂电池和消费电子的半导体行业就属于成长二期的行业,这也是上一期说这两个行业“投资性价比极高”的原因。


顺带一提,PEG估值并不是上面举例的1对1那么无脑的,背后是价值投资的折现估值原理,例如利润增速20%对应的合理PE是26倍、利润增速80%的合理PE是87倍、利润增速100%的合理PE是120倍……只不过恰好在30%~70%这个增速段,大致就是1对1的关系,也即合理估值刚好是1倍PEG。而成长二期的企业,普遍的利润增速正好落在这个增速段。


从成长一期到成长二期,即使不像云计算那么极端,毕竟估值倍数是从营收切换到利润,这往往会存在估值落差。所以在成长二期的初期,股价往往会经历一轮纵深调整,或者时间跨度较大的横盘整理。


4、成熟期的估值,一般情况下也是用PEG估值,非常时期阶段(例如大放水)用DCF估值(现金流贴现模型)。最近一年我们看到的很多白马股因美债而疯狂,也因美债而崩塌,就是机构普遍采用DCF估值的后果。


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他们选股基本上都往这个阶段里找。因为传统的价值股估值模型,不但要求最近5年利润增速稳定,甚至最近20年的利润增速稳定。这样选出来的个股,即使不是已经身处成熟期,也已经是成长二期过半。


半导体的选股思路


这一部分并不是推票,只是分享PEG估值在半导体行业选股的思路。


就像前面所说,PEG适用的是处于成长二期的行业,所以只能用于消费电子的半导体,不能乱入到汽车芯片。


PEG毕竟是一种相对估值,虽说越接近1倍,理论上估值就越合理,但有些细分领域就是长期偏高或者偏低,所以PEG估值更大的价值在于细分领域内的横向对比。


借用国盛的一份比较有代表性的半导体名单,我们来体验一下PEG估值的思路(如果你坚定看好的半导体股票不在这份名单里,可以照着这种思路自己直接算出PEG):


PEG在数值上等于PE(市盈率)与净利润增速(去掉百分号后)的比值,而股价反映的更多是预期,所以无论是PE还是净利润增速,我们都采用2021年的净利润(一致性预期)作为计算基础。统计数据截至4月28日收盘。


半导体行业专题(三):行情的运行规律和估值逻辑


以上就是数据结果,有4点要注意:


1、科创板股票的估值在前面两年偏高,近半年虽然大幅挤压水分,但依然是不稳定状态,不能跟主板、创业板股票的PEG直接对比。对科创板股票,表中用蓝色标出股票名称。


2、部分股票的2021年增速趋势尚未进入成长二期的阶段,要到2022年才正式进入。对于这些股票的PEG计算,用2022年的一致性预期增速,代替2021年的数据。在表中用蓝色标出利润增速。


3、尽管很多人吐槽A股是个弱有效市场,但铁一般的事实也摆在眼前,现在的A股基本不存在“捡漏”的机会。所以过低的PEG(例如持续低于0.8)往往不代表低估,而很可能是个股存在致命问题,在涨回高于0.8之前,不适宜贸然去碰。


同样,过高的PEG(例如持续高于2.5)也不一定是严重高估,像茅台、宁德之流,毕竟“存在即有理”嘛。但是这种严重偏离合理估值的,没必要去冒那个险。PEG高于2.5或者低于0.8的,都已用蓝色标出。


简单来说,只要有蓝色标记项的,都可以跳过不看。之所以都列出来,是给一部分不想放过更多机会、有研究精神的小伙伴,以作参考。


4、PEG的主要价值是细分领域内的横向对比。表里把半导体名单按细分领域归类,就是为了方便在细分领域内横向对比。跨领域去对比PEG是没多大意义的。


除非高度看好某一细分领域,那可以重点追踪某一细分领域的低PEG个股。如果只是要稳扎稳打的分享这一轮半导体“超级周期”的红利,那不妨以每个细分领域的低PEG股票构建组合(具体是哪几只就不直接标出了,认真看下来的,都能一眼看出)。


构建低PEG组合的这种选择,也正是符合“宁可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的投资哲学。


动力锂电行业方面,也顺带一提吧,由于代表性的个股基本都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例如湿法隔膜的恩捷股份、负极材料的璞泰来、继电器的宏发股份、结构件的科达利、锂电材料的天赐材料等,所以没必要再按细分领域归类。


这一块就不再细讲了,直接放数据:


半导体行业专题(三):行情的运行规律和估值逻辑


整个半导体的行业专题,就分享到这里,感谢一直耐心看下来的小伙伴,您的支持是我分享更多投研成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