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墙倒众人推的蚂蚁,没准就是拯救A股的关键

老范说评   / 2021-04-16 18:45 发布

入正题之前,先简单讲讲最近曝光的一个“高端骗局”。因为确实比以往的骗局都要高明,对股民的杀伤力不小,股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


股市的“高端骗局”


上海证券报在周二晚上曝光了一个股市的新骗局,相比什么“杀猪盘”,这种手法要高端得多。


无论投资者教育怎么普及,总有那么一个群体,是怀着快速致富的初心进入股市的。就像基金人难免会崇拜坤坤、春春一样,短线客(打板客)的也总难免有几位“偶像”扎根在心里,他们都是传奇般的牛散。


新骗局的第一步,就是利用这个群体的崇拜心理,建立了一批逼真的自媒体和短视频账号。看上去就很像那些牛散们自己开的号。

「深度」墙倒众人推的蚂蚁,没准就是拯救A股的关键


然后就是真正的“高端”操作:在受害者将信未信的阶段,他们真金白银买入自己高调声称要“猛干一把”的股票,通常一次就是几千万,而他们的账号就开在对应牛散的营业部下。所以在盘后的龙虎榜上,还真能得到印证。

「深度」墙倒众人推的蚂蚁,没准就是拯救A股的关键


要知道,每个牛散分别对应哪个(哪些)营业部,通过龙虎榜就能跟踪牛散操作,这种“专业知识”是短线客的骄傲。在外行人面前说起这个,也确实是倍显逼格。也正因为这样,“高端”操作能一把捅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心甘情愿在高位接盘,掩护前面那几千万资金胜利大逃亡。


拥有至少几亿的本金,一手做着无风险的短炒概念,一手还收着受害者的入群费,这就是新骗局的“高端”之处。


然而,真正的亮点还在原文的后半部分:记者采访了一些私募人士,他们分析起这骗局的手法来,不但驾轻就熟,还知道更多的内幕。甚至,这种几乎是“从一只羊身上剥下两层皮”的凶残手段,在他们看来还只是“拙劣”的。


在金融行业里,公募基金、大中型银行这些是正规军。而数量庞大的私募、小银行、各种金融服务企业,反而更能代表广泛、普遍的金融行业。


在私募眼里,这种“高端”骗局尚且是“拙劣”之流,可见金融行业真正的凶残程度有多可怕……


反观三轮约谈、一次巨额罚款、舆论中墙倒众人推的阿里,究竟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呢?


细数阿里的“三宗罪”


1、诱导超前消费


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超前消费现象还是望尘莫及的。但相比以前的自己,那可“严重”了!而导致我们超前消费的罪魁祸首,目前一致指向阿里。具体点说,是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再直接点说,就是支付宝里的花呗、借呗。


所谓的“罪魁祸首”,不外乎两层意义——始作俑者、危害最大。


超前消费的始作俑者是什么呢?只要不是太年轻的人都应该还有记忆——是信用卡。除了没有极致方便的优点,信用卡跟花呗、借呗并没什么区别,特别是在造成超前消费的各种负面影响上。但是信用卡横行了20年,下场并不是遭到任何勒令整改,而是被阿里抢了饭碗。


危害最大的超前消费又是什么呢?这当然要数针对经济条件薄弱的群体,巧立各种名目的消费贷:例如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贷、针对初入社会适婚男性的彩礼贷、针对认知薄弱的农民工群体的大额消费贷……


校园贷最严重的危害不是让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本身,而是一些学生被暴力催收推向的各种悲剧。只要随便一搜就能看到,造成这些悲剧的无一不是各种非正规消费贷、各种校园贷诈骗。


在欧美国家的身上可以看到,在走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超前消费会越来越普遍化、越来越年轻化。蚂蚁在这个过程中起的并不是决定性作用,而只是催化作用。


蚂蚁确实让超前消费的大学生变得更多,但并没有让超前消费的程度变得更深。换个角度看,即使没有花呗、借呗,大学生照样会超前消费,而且校园贷诈骗案会更多。


至于彩礼贷,大家都还有印象吧,是某地方性银行的发明。


而在蚂蚁被第一次约谈后的敏感时期,还肆无忌惮大推农民工大额消费贷广告的某某金融,恐怕大家的印象就更深了。

「深度」墙倒众人推的蚂蚁,没准就是拯救A股的关键


2、高利贷


年化利率将近20%甚至有时超过20%的花呗,被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者痛斥为高利贷。显然,他们并没有见识过民间借贷,也不知道年化利率没40%以上的根本没资格称为高利贷。


更有意思的是,真正痛恨花呗利息高的人,那都是有超前消费需求的人。本身就有超前消费需求的人,大喊着“被诱导”超前消费,这不矛盾吗?

「深度」墙倒众人推的蚂蚁,没准就是拯救A股的关键


自3月底央行发布第3号公告后,各大消费贷平台都明示了自己的贷款年化利率。有人在网上分享了一组数据,这组数据还是挺有意思的:

「深度」墙倒众人推的蚂蚁,没准就是拯救A股的关键


虽然根据不同用户的信用情况,具体到每个人的利率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同一用户的这组数据,在各大平台之间的横向对比,还能挺能说明问题的。


3、对实体零售业的收割


从某宝到天猫,阿里实现了传统零售业的颠覆后,就开始向商家们挥起了镰刀。很多商家都埋怨电商越来越难做,成本越来越高。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电商颠覆传统零售业的这些年来,消费者节省了购物时间、能接触到更多的品类、获得更多的优惠。可以说,利远大于弊。


站在商家的角度看,前期进入的商家享受了流量红利,后期进入的商家运营困难。但是放眼国内,任何一个新兴行业或者市场都是一样的,造车是这样,短视频也是这样,红利期永远在前期。后期进入者就像股市里追高的股民,还指望躺着赚钱是不现实的。


其实很多线上、线下同时经营的商家都心里清楚,现在线上、线下的成本效益是扯平的。如果线上经营成本普遍比线下还要高,那可以说阿里是凶残的资本家,暴力收割实体零售业。但现在线上、线下成本扯平的这种平衡,本身就是市场化的自然结果。


众矢之的,为什么是阿里?


蚂蚁被认为最不能容忍的,是“披着科技的羊皮,做着金融的行当”。


但我们从上面的“三宗罪”可以看到,就算连同某宝和天猫的整个阿里,即使撇开他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也并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


放在金融正规军的角度看,阿里确实是不够规范、杠杆高、风险敞口大。但话说回来,他可没像城投债、中油宝那样爆过雷。他的“金选基金”也确实帮很多用户赚了钱,比那些整天只会向投资者兜售高提成的新基金的正规从业人员,靠谱得多。


而放在更广泛的整个金融业的角度看,在能够“从一只羊身上剥下两层皮”的高端骗局还只算是“拙劣”的金融人面前、在通过消费贷诈骗把大学生逼上绝路的非正规金融公司面前,阿里更是绝对的业界良心。


甚至,同样是科技巨头的几家公司,也跟阿里一样,披着同样的羊皮,干着同样的行当,有的还干得更“过分”。


那为什么,舆论的矛头一致指向阿里呢?所有相关的文章和评论都在痛斥阿里的罪行,甚至一些向来客观的大V也对阿里死咬不放,恨不得踩地上了还要来回搓几下?


因为被约谈、被开罚单的,目前为止,只有阿里。


不难想象,如果被约谈、被处罚的是另一家科技巨头,那整个舆论的矛头,对准的就是那另一家巨头,而不是阿里。


所以事实是,由于三轮约谈和一次巨额罚款,整个社会对电商行业、贷款行业、平台经济的不满,一次性集中宣泄。而阿里成为了这些行业的代表,承载了所有的不满。


官方为什么拿阿里开刀呢?就因为看阿里不顺眼?阿里动了核心利益集团的蛋糕?官方要借此契机断其四肢,使其无为终老?


我看未必——毕竟孟子教过我们这么个道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监管的艺术


在我们先入为主的认识里,金融监管的目标是让金融行业的风险尽可能低,最好是全行业里一个雷都不会爆出来。


但事实上,金融监管不是高考监考。风险和效率是一对矛盾体,监管通常对金融机构造成很大的间接成本:例如某金融机构要接受一次现场监管,他们就不得不停下一部分紧张的业务,抽派人手准备各种资料(这些资料比配合常规审计的要多得多、复杂得多),并全程陪同配合监管人员的工作。


在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上,我们可以看到规避监管竟然位列金融创新的三大动机之一。例如50年前美国金融业的伟大发明之一(自动转账制度),就是为了规避当时的过度监管而诞生的一项金融创新。


完全的管制,可以把风险控到0,但金融的发展效率也降到0;完全的放任,效率可以达到极致,不规范的金融风险也会放大到极致。显然,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最优解一定在于两者之间的某些平衡点。


所以金融监管的真正目标不在于一味的降低风险,而在于把握两者之间的“度”,在不同背景下动态调节监管力度。金融监管是一门艺术活。


从去年11月以来,蚂蚁接受了史无前例的监管,至今历时已将近半年。如果在监管眼里,蚂蚁是罪不可恕的性质,以近两年来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蚂蚁早就被取缔掉了。


如果在监管眼里,蚂蚁是功大于过,往后还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那么最合适的方法就是把它整改,往正规军的一边靠。而最新的一轮约谈(4月12日的第三轮约谈)正是要求蚂蚁来一次大整改。


一些大V抓紧机会,在蚂蚁接受第三轮约谈消息出来的当晚就迫不及待蹭热,往蚂蚁身上再踩几脚,认为整改会让蚂蚁上市无望;认为阿里当天在港股(因为周末被罚)的大涨是市场的错误反应,在约谈蚂蚁的加码操作之下,阿里股价不但要向下修复,还要凿穿自己的地板倾泻而下。


而就在当晚,他们就被阿里的美股走势无情打脸。全球资本市场用脚投的票,胜过一切空话。

「深度」墙倒众人推的蚂蚁,没准就是拯救A股的关键


至于蚂蚁上市一事,既然主观认为蚂蚁上市无望的方向,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依据,那我们不妨朝着主观认为蚂蚁终将成功上市的方向想想:上一次蚂蚁上市被临时叫停后,如果要重新上市,必经的一步是什么呢?——就是整改啊!


在这将近半年时间里,阿里不但学会了低调做人,还有充足的时间为业务调整和内部整改做准备,足以构建出一整套符合整改方向的架构。别看整改的要求才刚公示出来,阿里为这下一步的布局,很可能已经万事俱备。


而在这段时间里,阿里的竞争对手还在抓紧阿里被束缚的“空档期”机会,大肆宣传和推出自己的消费贷产品。未来哪一天监管突然降临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只能仓促应战。今天抢占了便宜,明天的距离可能又被重新拉开,甚至下次想追上就更难了。


蚂蚁的整改,没准就是今年股市转折的关键


A股之所以不能像美股一样走出慢牛、长牛,原因可以列出一大堆。但撇除市场主体结构、流动性之类的表面区别,中美两地股市最根本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标杆型的科技巨头上市公司。


科技巨头身处现在世界上最大、最稳定的风口,即使规模巨大,依然能快速成长。自身业绩就能支撑股价的不断上涨,而不需要靠“抱团”抱出来。


股市有高涨阶段,也有低迷阶段。如果有标杆型的科技白马重新凝聚人气,整个股市的低迷阶段也会缩短。涨多跌少,慢牛、长牛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美股不但有好几家这样的标杆型科技股,就连我国的科技巨头,也几乎全跑到美股去上市。即使退而求其次,也宁可选择港股。——这才是A股跟美股最根本的区别,也是A股走不出慢牛、长牛的最根本原因。


去年蚂蚁的IPO搞得风风火火,一路绿灯,火速过审,目的正是要为A股立起一块里程碑,竖起这第一根标杆,改变A股10年走不出3000点的命运。


那当时为什么突然叫停呢?马云炮轰监管、蚂蚁战配基金营销尺度过大,这些固然是直接的导火索。但事情真的像表面这么简单吗?如果蚂蚁的金融合规问题,这个雷早晚要引爆的话,不难想象:


如果上市后,由市场自然引爆,或者被外资蓄意引爆,这根标杆就毁了。不但前面的努力白费,以后想再立标杆就更难了。


相反,如果在上市前主动引爆这个雷,然后以风险溢价尽量低的一个价格上市,这根标杆就稳如泰山。


所以尽管现在大家都不看好蚂蚁,还在想尽办法贬低它。但是时间会验证一个客观推论:整改是蚂蚁重新上市的前奏,蚂蚁重新上市是今年A股向上转折的关键。


这一期就聊到这吧。有疑问或者指正的,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