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客户“绑架”的资产管理
那一水的鱼 / 2015-12-30 09:57 发布
上一节我们提到“回撤”这个问题,我的主要观点是,我不需要控制“回撤”,也不能控制“回撤”。 股价的长期趋势是跟随其价值变动的,但短期受到各种随机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我的做法是,“耐心等待一个具有安全边际的买入价,而后抛开股价的短期波动,紧紧握住价值的滚存复利。”
但是,并非人人都可以不在意“回撤”这个问题,最典型的地方就是“资产管理”这个领域。
投资人作为出资方,拿出真金白银,交给管理人打理。但很遗憾的是,99.9999……%的投资人无法辨别管理人的投资能力。资管不像宝石行业,可以找一个权威机构出具鉴定书,从而分出一二三等。相比之下,找一个值得投资的管理人,比找一只值得投资的股票更难。
那么现实社会中,投资人是如何鉴别管理人的能力呢?一是通过资管人的名气,二是其募集产品的净值堆砌。但其实这两者都并不可靠,前者名气可能是广告营销费砸出来的,或者依靠发布一些搏眼球的观点挣来的;后者的净值堆砌,可能是一时“踏准了节奏”,或者仅仅是运气坏的那一天暂时还没到。
简单说,投资人无从判断资管人的投资能力,因而只能从股价(股价最终反映到净值上)波动来判断其能力。投资人并不知道其中有多少出于运气成分,更无法获知自己为此所承担了多少风险。投资人看到的是无序的世界映射出的众多结果,真正具备投资能力的投资结果,被夹杂在众多偶然性和幸存者偏差之中。
投资人在资管产品上的态度,与直接买卖股票的市场参与者并没有区别。这一点并不会因为隔了一个中间人(资产管理人)就得以改变。
牛市中,虽然基金的净值上涨了,但没有大盘涨得多,没有其它基金涨得多——攀比眼红的投资人可能要赎回;熊市中,虽然基金的净值跌得比大盘少,但还是亏钱了,亏钱谁不会,还用你来亏——投资人还是可能要赎回。更郁闷的是,并不是有价值的股票就一定会涨,就一定比大盘涨得多,或者跌得少。它可能继续沉沦好些年——但投资人可不像你这么有耐心,他还是可能要赎回。
由于受到投资人的“绑架”,使资产管理人不得不朝着短期利益进发。你的基金短期内大放异彩,你就能成百上千倍地扩大规模,从而获取更多的管理费、表现费。如是,谁还想千年等一回呢?而行业内的一些排名、拿奖等等事项,更加重了这种短视行为。
你如何向你的投资人证明你是对的?最终还是得靠股价,得靠净值,别无他法。
股票市场频繁波动,股票的价格可能偏离其价值,并且可能是长期偏离。这是价值投资者的苦恼之一,因为他的声音可能长期被喧嚣的股价波动所淹没,根本没有人听得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是心态,他需要追求财富的增值,但却又必须撇开财富的诱惑(想象一个在股市中杀红眼的人,兴奋?焦虑?叼着烟头,攀比收益率?)。心态上适合长期价值投资的人本就少,做得好的人更少——但毕竟还是有的。可是,适配这种风格的投钱人,就更加凤毛麟角。因为认可这种风格的投资人,大多挽起袖子自己操刀了。
纵观这么几十年的巴菲特的信,你会发现巴菲特在信中几十年不变地在做两件事:一是投资人教育,二是压低投资人的期望值。巴菲特在合伙企业阶段,据说还曾在奥马哈挨家挨户兜售自己的投资理念。这个阶段的致合伙人的信,更多地是想把合伙人拉向(认可)自己的投资风格。直到巴菲特财务自由以后,他很快厌烦了这种事情,产生了“退休”的念头,不久解散了合伙制企业,并将投资人介绍给比尔·鲁安的红杉基金。这之前的合伙制企业,相当于现在的私募基金,巴菲特是要向投资人收取“表现费”的。
后来巴菲特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平台重新开始投资事业,此时已经不再是之前的私募基金,而是相当于一个不收取费用的封闭式基金。(相当于只收取极少量行政管理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再观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更像是想把认同自己理念的人拉进来,共同致富(享受资本的增值)。巴菲特在信中多次提到,希望减少伯克希尔股票的交易量,以减少股东的摩擦成本。希望伯克希尔的股价可以尽量贴近它的价值运行。既不低估(会使得急用钱的老股东受损),也不高估(使得新进的股东变成冤大头)。
前者是必须尽量拉住客户(需要赚取表现费)——后者是你认可则来,不认可则走,我只跟我喜欢的人打交道。
你能理解这种“有钱不赚”,“自己开心就好”的心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