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安信食品】新乳业深度:管理能力优秀,并购整合加速全国化

机构研报精选   / 2020-08-21 13:37 发布

并购整合逐步实现全国化。公司起初植根西南,2002年开启并购整合之路,2015-2016年先后并购昆明海子、湖南南山、苏州双喜、朝日乳业,布局云南、湖南、华东、华北市场,通过“1+N”模式打破低温鲜奶的区域属性、不断并购整合做强做细区域性乳制品市场,逐渐拓展出布局全国的的乳制品产业链,形成 “点面结合”的品牌势能,收入规模从2014年的35.3亿元增至2019年的56.7亿元,复合增速9.9%。


管理输出能力优秀,子公司净利率稳步上行。对于并购的子公司,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新乳业形成一套成熟可复制的管理方法论,输出软性的团队文化以凝聚人心,同时共享研发平台与供应链实现规模效应,导入严格的财务、质量控制强化管理机制。公司优异的管理能力过去已得到充分验证—2015-2016年收购的子公司(苏州双喜、湖南南山、朝日乳业),在2017年实现收入和净利率的双升,其他子公司例如四川乳业、昆明雪兰,净利率也呈提升态势。我们认为长期公司净利率步入上行通道,一方面, 2019年规模最大、较成熟的子公司四川乳业净利率在7.27%,而昆明雪兰仅为5.62%,湖南南山2%,除此之外的其他子公司净利率3.78%,随着子公司经营效率提升、以及规模扩大后费用成本摊薄,净利率有望对标四川乳业(甚至更高,主要系四川乳业规模仍在上升,尚未达到稳态水平);另一方面,产品结构升级打开吨价天花板从而提升盈利水平,2018年初公司推出新品初心酸奶、A2-β 酪蛋白鲜牛奶等,2020年上市新品活润晶球酸奶、鲜奶咖等。


聚焦鲜战略,成长空间可观。2019年我国低温鲜奶行业规模增速11.6%,且近几年呈小幅加速态势,市场主体主要为区域性乳企,2017年我国巴氏奶企业数量301家,数量较多,且不乏有一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但拥有本地牧场资源),或成为并购整合对象。新乳业聚焦鲜战略,并将管理优势发挥至极致,突破低温鲜奶的区域性特征,通过并购、管理输出实现全国化扩张。


投资建议:买入-B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19.25%、31.73%、15.43%,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2.40%,56.69%,15.10%;首次覆盖给予买入-B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26.09元,相当于2021年2.4倍PS。



■风险提示:原奶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行,盈利能力承压;公司管理能力优秀,但仍存在并购整合不及预期的风险;盈利能力提升不及预期。


1

并购整合逐步全国化

新乳业前身是新希望集团的乳制品资产,2006年新希望乳业控股成立,2010年席刚先生担任公司总裁。目前公司在四川、云南、河北、浙江、山东等地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竞争优势,2015年在四川、云南市场份额分别为 14.7%、32.0%,在河北和浙江的市场份额也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刘永好先生、Liu Chang女士,两者为一致行动人,截至2019年底合计持股比例81.34%。


1.1. 聚焦鲜战略,低温占比不断提升

2010年席刚先生担任公司总裁后即提出“鲜战略”,形成完整的鲜奶产业链,致力于打造鲜奶第一品牌。

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75亿元,同比增14.14%,其中液态乳收入54.11亿元,同比增13.06%。公司产品主要有低温白奶、低温酸奶、常温白奶等,2017年收入占比占比16.40%、37.85%、15.95%,2015-2017年低温产品占比从48.8%提升至59.1%,常温占比下滑。

1.2. 植根西南,以并购驱动成长

公司植根西南地区,2002年开启并购整合之路(2002年并购四川乳业、安徽白帝、云南蝶泉、杭州双峰等,2003年并购昆明雪兰等),2015-2016年先后并购昆明海子、湖南南山、苏州双喜、朝日乳业,布局云南、湖南、华东、华北市场,通过“1+N”模式打破低温鲜奶的区域属性、不断并购整合做强做细区域性乳制品市场,同时逐渐拓展出布局全国的乳制品产业链,形成“点面结合”的品牌势能。

公司收入规模从2014年的35.3亿元增至2019年的56.7亿元,复合增速9.9%。


2

管理输出能力优秀,子公司净利率稳步上行


2.1. 成熟可复制的并购整合方法论

对于并购的子公司,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新乳业形成一套成熟可复制的管理方法论:

1)软性的团队文化:新乳业强调尊重包容,对并购企业的团队 “区别对待”、“因地制宜”,保留有助于并购企业的发展和发挥其作用的人员和机制;同时也在原团队中导入一些新希望的团队成员,使得新希望的文化、方法、策略能够更快融入被并购企业。

2)导入品类和产品:将核心产品导入被并购其企业,形成规模效应。

3)供应链管理协同:共享采购、生产、物流、研发等平台性职能,对销售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等输出。

4)对财务、质量控制等红线严格执行。


2.2. 历史上子公司净利率呈增长态势

通过有效的管理,2015-2016年收购的子公司,在2017年实现收入和净利率的双升。

另外,其他子公司,例如四川乳业、昆明雪兰,净利率也呈提升态势(2019年下滑主要系为开拓市场,费用投入加大)。

2.3. 长期,公司净利率步入上行通道

一方面,随着公司持续管理输出,收购的子公司净利率逐年上行,2019年规模最大、较成熟的子公司四川乳业净利率在7.27%,而昆明雪兰5.62%,湖南南山2.00%,除此之外的其他子公司净利率3.78%,长期随着子公司经营效率提升、以及规模扩大后费用成本摊薄,净利率有望对标四川乳业(甚至更高,主要系四川乳业规模仍在上升,尚未达到稳态水平)。

另一方面,产品结构升级打开吨价天花板从而提升盈利水平。

2018年3月推出新品初心酸奶,配料仅有牛奶、糖以及三种益生菌,主打零添加的健康产品,7月新希望乳业推出A2-β酪蛋白鲜牛奶,布局高端低温鲜奶产品,同时满足了乳糖不耐受群体的需求。2020年初上市活润晶球酸奶,添加BL-04益生菌与HN-2益生菌群,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新品单价显著高于普通产品。

历史上,2015-2018H1公司的低温乳制品单价稳步上升。

3

聚焦鲜战略,成长空间可观

新乳业聚焦鲜战略,采取并购模式实现快速全国化扩张。2019年我国低温鲜奶行业规模增速11.6%,且近几年呈小幅加速态势,市场主体主要为区域性乳企,目前我国巴氏奶企业数量较多,且不乏有一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但拥有本地牧场资源),或成为并购整合对象,新希望将管理优势发挥至极致,有望通过并购、管理输出,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

 

3.1. 巴氏奶近年规模增长呈加速态势

巴氏奶增长又稳又快,前景看好。根据欧睿数据,2019年巴氏奶规模343亿元,同比增11.6%(2015/16/17/18为6.1%/8.2%/9.7%/10.7%),并预计2018-2024年复合增速8.9%,高于常温白奶的4.2%,驱动因素在于消费者健康意识加强、国内和国际大型乳企消费者教育,以及电商平台提高配送效率。

 

量价均有贡献,产品结构升级伴随。根据欧睿数据,2014-2018年量CAGR 5.7%,价CAGR 2.8%,量价齐升,分品类,低脂、50%脂肪、全脂鲜奶规模2014-2018年CAGR为9.6%、9.7%、8.6%,满足健康需求的低脂以及50%脂肪鲜奶增速更快,表明行业在成长期(更多在于量提升),而部分成熟市场进入产品结构升级阶段。

 

竞争格局:区域性乳企为主,深度精耕,护城河高。巴氏奶保质期短,对于原奶质量要求高,加上精细化的供应链需求,围绕核心市场的的奶源是关键,区域性乳企具备本地奶源、本地工厂、本地市场优势,是巴氏奶市场的主体。巴氏奶市场形成了以区域品牌为主的竞争格局,例如上海主导品牌为光明,北京主导品牌为三元,南京为卫岗,福建为长富等等。

3.2. 区域性乳企数量多,并购空间大

根据《中国奶业年鉴》,2017年我国巴氏奶生产企业301家。

部分小规模区域性乳企成长性与盈利能力较弱,受到龙头挤压,或将成为并购整合对象,例如,福建地区长富是龙头,2014-2017年收入维持双位数增长(2016年除外),净利率约10%,但是本地区的其他乳企收入成长性与盈利能力显著弱于长富。   

4

投资建议


受益于消费升级以及社会冷链物流发展,近年巴氏奶行业规模增速相对较快。新乳业通过并购整合实现全国化扩张,依托于自身优秀的管理输出能力、雄厚的供应链基础、强品牌力以及产品研发能力,助力收购的子公司规模与盈利能力双升,长期空间可观。

预计公司2020-2022年收入分别为67.67、89.15、102.90亿元,EPS分别为0.35、0.55、0.63元,采用PS估值,给予2021年PS 2.4倍,6个月目标价26.09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B”评级。

5

风险提示

原奶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行,盈利能力承压。

公司管理能力优秀,但是每家并购子公司的情况不同,亦存在并购整合不及预期的风险。

在公司新并购一家子公司或者新进入一个区域,必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盈利能力较弱的时期,从而拖累公司整体盈利,导致盈利能力提升不及预期。

常温奶乳企进入巴氏奶业务加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