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天风医药】3月投资策略:把握后疫情时代医药产业趋势,关注一季报预期高增长板块

机构研报精选   / 2020-03-03 21:52 发布

投资摘要

2月行情回顾

2020年2月上证综指涨幅0.29%,报2,880.30点,中小板指上涨19.03%,报7,256.44点,创业板指上涨24.43%,报2,071.57点。医药生物指数上涨11.44%,报8,562.50点,表现强于上证11.15个pp,弱于中小板7.58个pp,弱于创业板12.98个pp。截至2月28日,全部A股估值为12.45倍,医药生物估值为38.93倍,相对A股溢价率为213%,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近期行业动态——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推进疫苗和药品研发

行业方面,2月10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冠肺炎首诊隔离点医疗管理工作的通知》,从5个方面对加强新冠肺炎首诊隔离点医疗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12日,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按照“统一指挥、早期介入、随到随审、科学审批”的原则和确保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要求,《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评要点》出台。14日,为规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编码规则,明确统一的疾病代码,及时准确收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信息,国家卫健委会同医保局组织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ICD代码》,分别明确了ICD-11和ICD-10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ICD代码,供各地在相关工作中使用。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新版诊疗方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临床分型、鉴别诊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以及治疗都做出了相关调整。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通知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

3月投资观点:把握后疫情时代医药产业趋势,关注一季报预期高增长板块

在全球疫情的持续发酵下,医药板块具有明显相对优势,基于业绩角度,我们建议关注在疫情影响下业绩有望真正受益的领域。建议关注相关设备、体外诊断、耗材等医疗器械领域,相关标的:迈瑞医疗、万孚生物、鱼跃医疗、乐普医疗、英科医疗等;受益于静丙去库存的血制品领域,相关标的: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博雅生物;受疫情产生相对正向影响的医药商业板块,相关标的:九州通、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柳药股份、上海医药。


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推进疫苗和药品研发。我们认为后疫情时代下,医疗器械、疫苗和创新药品领域有望显著受益。建议关注后疫情时代下医械领域相关标的:迈瑞医疗、鱼跃医疗、万孚生物、健帆生物、迈克生物、安图生物;疫苗领域相关标的:康泰生物、智飞生物、沃森生物;创新药及其产业链相关标的:恒瑞医药、贝达药业、药明康德等;此外后疫情时代存在被递延的医疗服务需求,关注相关标的: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美年健康、锦欣生殖。


3月金股:迈瑞医疗(300760.SZ)


核心逻辑:迈瑞大力支持疫情相关设备,大批仪器进驻雷神山火神山等医院。迈瑞作为国内龙头,第一品象深入人心,同时具备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性能匹配性,能够快速反应,满足短期且大量的临床需求,在此次疫情中配合及时。疫情对于迈瑞业务上同时具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增量目前来看可能大于减少,对一季度业绩会有积极影响。长期看,疫情有望推动国家加强基础卫生建设,同时迈瑞品牌进一步深入民心,将为公司带来持续性发展契机。我们预计迈瑞19-21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0亿、59.0亿、72.2亿,维持“买入”评级。


3月稳健组合(排名不分先后,月度滚动调整)

健康元,迈克生物,安图生物,万孚生物,迈瑞医疗,金域医学,恒瑞医药,片仔癀,通化东宝,爱尔眼科,美年健康,泰格医药,药明康德,云南白药,长春高新,凯莱英,科伦药业、乐普医疗


风险提示:市场震荡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个别公司外延整合不及预期,个别公司业绩不达预期、生产经营质量规范性风险等


目录

正文

1. 疫情下关注一季报预期高增长板块——医疗器械、血制品、医药商业

在全球疫情的持续发酵下,医药板块具有明显相对优势,基于业绩角度,我们建议关注在疫情影响下业绩有望真正受益的领域。建议关注相关设备、体外诊断、耗材等医疗器械领域,相关标的:迈瑞医疗、万孚生物、鱼跃医疗、乐普医疗、英科医疗等;受益于静丙去库存的血制品领域,相关标的: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博雅生物;受疫情产生相对正向影响的医药商业板块,相关标的:九州通、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柳药股份、上海医药。


1.1. 医疗器械——全球疫情推动相关需求增加,中长期有望持续发展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相关设备、体外诊断、耗材等相关公司带来较为明显的需求,有利于推动行业公司一季度业绩增长,同时全球疫情的持续发展对于国内有全球业务布局的医疗器械公司而言有望带动业绩的增长,从中长期看,我国器械领域在创新驱动、进口替代及基层扩容下有望保持持续的景气度。


我们认为,短期由于疫情导致医院诊疗量(非门急诊)下降只是短期影响,包括骨科、内镜检查室、非门急诊检验项目等,医疗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延期,随着疫情缓和,预计其他门诊量会有上升的趋势。此次疫情过后,我们认为国家有望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提升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包括提升ICU配置、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加强居家个人医用防护水平等,将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议关注行业领先公司迈瑞医疗、万孚生物、鱼跃医疗、乐普医疗、英科医疗等。


1.2. 血制品——疫情激发血制品需求

2017年两票制过后,血制品企业处于库存消化的大周期下,经过2年左右的消化调整,目前血制品企业库存处于合理的水平,采浆量和投浆量也处于相对平衡之中,2019年12月以来的新冠疫情,带来了对静丙等治疗性血液制品的大量需求。需求中除了来自于病人的治疗用途、医护人员的防护用途,还有医院对于静丙等血液制品的战略性储备需求。


供给端:受制于浆站设立困难,全国采浆量增速维持在10%左右,企业普遍库存血浆一个检疫期时间段。目前情况下出于安全考虑,主要企业已经停止血浆采集,恢复时间需要根据疫情控制情况确定。因此疫情持续的时间直接影响到血制品来源——血浆的供应。再考虑到血浆采集时3个月的检疫期的存在,就近3个月(去年11、12月、今年1月)的血浆无法投产,实际上能投产的血浆量有限。如果疫情持续2个月以上,预计血浆供应将十分紧张。


需求端: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V2.0)中,重症患者依据病情可酌情早期使用静丙,相比于2003年的SARS,本次疫情中对于静丙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作用认知大大提升,已经进入地方诊疗方案之中。考虑到重症病人、医护人员以及医院战略储备的需求,静丙需求大大提升。对于新冠感染人群,有大部分患者血清白蛋白下降,需要白蛋白辅助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常出现并发症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需要纤原治疗。因此除静丙外,其他治疗性血制品如白蛋白、纤原在本次疫情中的需求也很大。


价格:随着血制品库存出清,在采浆量提升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市场对于血制品的需求持续旺盛,血制品的出厂价有涨价的可能性,血制品企业的话语权有望增加,由此可能带来销售费用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降低,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利润进一步提升。


建议关注静丙收入在Q1占比高的血制品企业:如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博雅生物


1.3. 医药商业——“药店+流通”产业链价值凸显

我们认为在疫情中医药商业板块(药店+流通)的有相对的正向影响,同时商业板块的产业链价值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1)连锁药店:作为居民的终端消费渠道,受疫情影响,防疫类相关产品的(口罩、温度计、医用酒精、药品)的销售有较为明显的增幅,虽然在人力成本等方面可能会有所提升,但我们判断整体销售额的增长能抵消一部分成本,一季度预计带来5%-10%的业绩增量弹性。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连锁药店具备长逻辑,在本次疫情中更加显示了其作为终端市场应对突发公卫事件的重要力量,我们认为有利行业在整个医药产业链价值的提升。


(2)医药流通:疫情的爆发导致医疗机构对防护用品以及相关的药品、检测试剂的需求度提升,流通企业属于中间渠道环节,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疫情对业绩具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疫情医疗机构部分科室的需求有所降低,但我们判断整体的出货量依旧受到正向影响,尤其是与第三重点相关的医药流通企业受益将最为明显。


相关公司:九州通、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柳药股份、上海医药等。


2. 重点关注后疫情时代下有望受益领域——医疗器械、疫苗、创新药及产业链,关注医疗服务需求递延


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推进疫苗和药品研发

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布局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要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要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要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同时根据一线救治需要再筛选一批有效治疗药物,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尽最大可能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要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


我们认为,后疫情时代下,医疗器械、疫苗和创新药品领域有望显著受益。国家鼓励创新,加强高端器械、疫苗和创新药品的投入,尤其是基础科研领域,有可能减轻优质企业的研发成本压力,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推动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2.1. 要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后疫情时代下关注医械领域

我们认为国家将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提升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包括提升ICU配置、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加快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建设等,将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2.1.1. 医用设备:生命支持类器械配置有望提升

新冠肺炎目前暂未有特效药,仅能对症治疗支持,重症病房ICU和相关器械包括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等医疗设备,我国在专业性医用设备的配置上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


我国在危急重症科室上起步较晚。全球最早的危重病房ICU可追溯到1952年,同样是由于重大的公共卫生疫情推动的,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这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72年美国创立了危重病医学学会,1980年在日本Nishimura和菲律宾的Gomez倡导下成立了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1982年欧洲成立了欧洲危重病医学会,ICU在上个世纪80年的全球各地迅速发展。我国到了上世纪90年待末期ICU才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为进一步确立我国危重病医学学科地位以及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内ICU配置床位数与海外仍然具有2-5倍以上的差距。根据世界重症与危重病医学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德国、加拿大每10万人拥有的ICU床位数分别高达24.6和13.5张。美国在2003年SARS后,同样加强了ICU的配置,ICU病床占比以及每10万人拥有ICU床位数都在持续提升。实际情况,以2014年人口为参照,中国每10万人拥有的ICU床位数平均为3.19张,加上专科ICU预计超过6张/10万人。

国内ICU配置已有政策要求,实际情况仍然存在不足。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全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需设立至少一个ICU,且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应占医院病床总数的2%~8%,而美国2009年的数据已经达到12.4%。但是截止至2014年,实际情况在头部医院仅能初步满足要求,仍有大部分医院存在不足。


此外,ICU仪器配置也存在不足现象。以大型公立医院为例,根据统计,单台监护仪服务床位数高于配置标准,部分护理单位超出标准达到两倍,体现出监护仪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分科室来看,ICU对于监护仪需求量大,部分科室例如胸外ICU科室的有创血压监测功能监护仪配置数量是远远不够的。部分医院胸外ICU现配置台数18台,理论配置台数需要约42台。


医用设备配置是医院的固定资产,是一次性投入项,与医院收入、财政拨款相关,我国在人均医用设备的配置上是不足的,并且在产品类别上也不够丰富,未来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1.2. 医用耗材:基础防护物资将成为未来居家常备

疫情发生时,和疫情防护相关的耗材成为紧缺物资,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消毒液等,我国是低值耗材的重要制造供应区域,但是面对疫情下激增的需求,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无法完全满足。


以口罩为例,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日产能达到2000万只,平均0.5秒/只,疫情期间经过企业复工复产紧急协调,截至2月7日,全国口罩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73%,其中医用口罩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87%。但是这个产能依然无法满足需求。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末,全国各类医疗机构共有卫生人员1230万人,其中执业医生超过360万人,注册护士超过409万人。以每人每天两个口罩计算,则需要2460万个口罩,医护工作者日消耗量超过了供给量。


此外居民家庭日用需求仍未被满足,多数地区出现口罩紧缺现象。以《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数据,中国家庭数为4.3亿户,户均3.02人,假设每个家庭每天需要消耗3个口罩,口罩需求量则接近13亿,供需极度紧张。


我们认为疫情过后,口罩等物资需求将提升。基础防疫物资会成为家庭标配,同时也会提高相关健康防护意识,在传染病高发的季度会提高使用频率,加强防护。


2.1.3. 检验实验室: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检验水平

上个世纪,全球经历过三次大范围的流感,上世纪末美国将传染病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潜在的威胁国家安全的风险。自2003年SRAS后,美国总统布什签发《流感防控国家战略》,为应对可能爆发的流感疫情在准备、监测、相应等管理环节上提供指导性纲领。2006年,美国又发布了《流感防控战略的实施计划》,为有效地应对流感的爆发提出了300多项具体行动措施。在战略中提及为了迅速、及时的报告流感疫情,需要提高实验室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及时地确认流感疫情,同时可以进行实时的临床观察,及时地诊断。


美国建立了一个整合公共卫生有关资源、完善的公共卫生信息网,即:美国公共卫生信息网(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 PHIN),其中一个部分是实验室链接(LRN)。LRN是一个完整的包含国际、联邦、州、地方和军队实验室网络,LRN包含国家实验室、参照实验室和哨点实验室。自创立以来,LRN通过加强实验室能力,提高网络实验室装备和人员水平,引进了先进检验技术。同时改善州和地方公共卫生系统人员的条件,提高信息资料的收集和传递的能力。


疫情同样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19年至2030年全球流感防控战略,这一战略有两个重点目标:首先,加强各国在流感监测、应对、防控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为此呼吁各国制定符合国情的流感应对规划;其次,开发更好的流感预防、检测、控制及治疗工具,如更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等,并努力使所有国家都能使用这些工具。


我国加强实验室的能力建设,以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根据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提升国家级实验室对未知病原体筛查和已知病原体的快速检测能力;90%以上省级实验室实现48小时内对至少60种已知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排查;90%以上地市级实验室具备48小时内完成人感染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非典”和鼠疫等重点病原体的检测;85%以上县级疾控机构具备规范采集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样本的能力。


从2003年SARS疫情前后体外诊断企业收入增速,我们能够看到2003年后,收入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检验实验室具有急性传染病监测、发现、诊断的重要功能,参考国内外的经验,疫情将进一步提高检验实验室的重视程度,有望提高能力建设。


2.1.4. 补短板加强医疗卫生投入,相关医械领域公司有望受益

疫情过后,我们认为国家有望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提升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包括提升ICU配置、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加强居家个人医用防护水平等,将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议关注医疗器械各领域标的(排名不分先后):迈瑞医疗、鱼跃医疗、万孚生物、健帆生物、迈克生物、安图生物


2.2. 要加快推进疫苗和药品研发,关注后疫情时代下疫苗、创新药及产业链

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要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同时,强调要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要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要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快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和筛选的有效药物,同时根据一线救治需要再筛选一批有效治疗药物,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尽最大可能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要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


我们认为,后疫情时代下,国家鼓励疫苗和药品创新,加强疫苗和创新药品的投入,尤其是基础科研领域,有可能减轻优质企业的研发成本压力,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推动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2.2.1. 疫苗——国家鼓励疫苗研发,后疫情时代疫苗接种率有望提升

国家鼓励疫苗研发,同时后疫情时代疫苗接种率有望提升。受疫情影响,目前疾控对于疫苗接种工作精力有所降低,部分疫苗的接种预计有所延后,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疫苗将迎来集中补种,从全年角度看,影响相对较小。同时,此次新冠肺炎疫苗开发受到重视,研发如火如荼,相关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和技术引进,有利于推动行业技术平台建设,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此次疫情对于居民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对疫苗的认知度有望大幅提升,从中长期看有利于非规划疫苗疫苗接种率的持续提升。我们看好我国疫苗的增长空间:


1、从我国目前疫苗的消费品种结构和全球十大疫苗品种看,我们大品种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疫情的教育有望提升后续居民大品种接种的渗透率。未来我国疫苗行业将以品种取胜,拥有潜力品种的企业有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2、未来监管趋严,质量标准进一步提升,行业整合将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国企和骨干型民企有望在竞争中胜出,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同时疫情后国家有望加大对于疾控等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投入,疫苗企业将受益。


建议关注:康泰生物、智飞生物、沃森生物等。


2.2.2. 创新药——后疫情时代有望加大药品创新力度,依然是未来核心发展方向

创新药:后疫情时代下,企业有望加大药品创新研发的力度。虽然当前A股上市公司中与疫情直接相关的创新药标的相对较少,短期来看,疫情可能带来的两点潜在影响:(1)对部分产品的终端销售有些许影响,但肿瘤等强刚需药品影响较为有限;(2)部分新药的临床试验可能短期会受疫情影响。但是我们强调:(1)疫情即便短期可能带来些许影响但影响也较为有限;(2)短期疫情影响不改产业长期向好发展趋势,创新药是未来医药发展最核心的方向之一。


从业绩角度,国内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一批创新药企业已开始步入收获期,未来业绩有望持续跑赢行业整体。以龙头恒瑞医药为例,2018-2019年包括19K、吡咯替尼、PD-1等多款重磅创新药迎来集中获批上市,以PD-1为代表的部分创新品种2020年存在超预期可能。而随着仿制药集采落地,公司以白蛋白紫杉醇为代表的产品顺利中标消除不确定性。短期来看,公司创新药业绩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长期来看,公司研发管线储备众多潜力品种,靶点布局全面,研发进度国内领先,长期业绩有望持续稳定增长,建议投资者长期持续关注。此外,建议投资者关注贝达药业,公司核心产品埃克替尼仍有望持续增长,后续产品开始步入收获期。恩沙替尼有望于2020Q2获批,贡献新的业绩增量;此外,MIL60、埃克替尼术后辅助治疗、CM-082、X-396全球多中心一线、D-0316有望陆续申报注册,带来多个催化剂。


2.3. 创新药产业链——行业高景气度有望持续

创新药产业链:疫情负面影响总体不大,受复工延迟影响部门订单交接可能存在延迟,但创新产业链公司业务弹性大,可以通过合理排产的调整和产能的调动降低负面的影响,我们从中长期角度看好行业的持续高景气度。随着全球外包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加之中国的质量体系、标准的持续完善,成本优势凸显,成为了全球医药企业理想的外包市场,我国外包市场有望迎来相较于全球更高的增速。


我国医药政策鼓励创新,国内医保控费下集采成为常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对外包需求加大,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为中小创新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小企业与外包行业关联度高,有利于外包企业业务的增长。


同时,疫情下,企业会加大相关的研发投入,外包型的重视程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建议关注行业领先公司: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等。


2.4. 后疫情时代下存在被递延的医疗服务需求,建议关注医疗服务板块

医疗服务属于“刚需性”消费,行业自身景气度高,受益国民健康消费的升级以及对专科医疗的需求增长,行业具备较大的成长空间。在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中,公立医院依旧承担了较为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社会资本的介入,一些优质的民营专科医疗服务机构自身设备实力、学术能力、对优质医疗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升,逐步建立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自身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从投资角度来看,医疗服务是医药行业的“堡垒”,一方面,医疗服务受医保控费、药品降价的影响较小,具有政策免疫性;另一方,民营专科医疗连锁服务机构作为我国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一直受到国家政策支持与鼓励,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直观来看,我们认为本次疫情对医疗服务行业Q1季度业绩影响是存在的,但深层次来看,本次疫情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影响或不将仅仅是“业绩”,而是未来我国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体制中的定位与长远变化。因此我们从两维度来分析2019-nCoV疫情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影响。


(1)需求递延影响Q1业绩,但一次性的事件冲击,对具备十年以上长逻辑的赛道影响有限。目前上市的医疗服务标的中Q1季度收入占比情况:爱尔眼科(20-23%)>通策医疗(20%左右)>锦欣生殖(15-20%)>美年健康(10-15%);我们认为Q1是否会对全年业绩产生影响,需要根据疫情的演绎来判断:


i 假如疫情在2月底能得到相对较好的控制,3月恢复正常状态;则疫情实际影响大约在40天左右(含春节假期),则我们认为对医疗服务类公司全年的业绩影响相对有限,疫情结束后,被递延的需求会集中爆发,对上市公司全年的业绩保持乐观。


ii 假如疫情在3月尚未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疫情对Q1季度居民出行会形成较大影响,则我们认为对医疗服务类公司全年的业绩或会出现一定调整。但依旧强调医疗服务的需求只是递延,不是替代;行业长期增长内在逻辑依旧未发生实质的改变,短暂调整反倒是带来了较合适的投资机会。


(2)本次疫情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医疗资源的丰富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公立医院的改革绝非朝夕,因此对于作为我国医疗资源重要补充的民营医疗卫生机构或将迎来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持,同时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促进我国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另外,我们同样看到在疫情控制下,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同样在防控疫情方面发挥着自身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医疗”的服务模式,有望拉开快速发展的序幕。


从细分赛道来看,眼科、口腔、体检、辅助生殖赛道长期发展的核心逻辑依旧坚挺,能维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爱尔眼科:全国眼科专科连锁医院龙头,预计Q1受疫情影响有限,长期的眼科服务需求依旧旺盛,眼科医疗服务的渗透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公司“内生+外延”共同推动公司的稳步发展。公司具备优秀的管理层,以及良好的激励制度,积累了大批的医生资源,随着口碑的逐步提升,其医生资源与口碑效应建立的护城河逐步提升。


通策医疗:浙江省口腔医疗服务龙头,旗下“杭州口腔医院”在当地拥有较高的口碑与行业地位,品牌医院效应强。疫情虽然影响杭州口腔医院的正常营业,但长期来看口腔医疗服务的空间大,人口老龄化带来种植牙的需求将不断提升,被递延的口腔医疗服务,有望在疫情结束后迎来快速增长。

美年健康:我国体检龙头,阿里战略入股给公司注入一剂强心剂。Q1为体检的传统淡季,针对本次疫情后的返工潮,公司给予全国600余家门店的布局,以及CT等设备的高配置率,推出返岗复工防疫筛查预约服务,展开以”2019-nCoV 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 PCR 法检测或低剂量螺旋CT影像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团体复工体检,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工作,我们预计或能减弱本次疫情对公司一季度的影响,产生积极作用。

锦欣生殖:辅助生殖赛道行业壁垒高,护城河高,公司是布局“中国+美国”的优质国际辅助生殖机构,在四川、广东均建立了一定的自身口碑。辅助生殖服务相对更具“刚性”,因此我们认为本次疫情对公司纯量的患者影响较小,对新增病人或有一定影响,但需求只是递延,会集中反应到公司后面几个季度中。

3. 行情回顾

3.1. 医药生物2月上涨,整体强于大盘

2020年2月上证综指涨幅0.29%,报2,880.30点,中小板指上涨19.03%,报7,256.44点,创业板指上涨24.43%,报2,071.57点。医药生物指数上涨11.44%,报8,562.50点,表现强于上证11.15个pp,弱于中小板7.58个pp,弱于创业板12.98个pp。

3.2. 申万子行业有涨有跌,医药生物涨幅为2.34%,排名全行业第6位

2月申万28个子行业有涨有跌,通信板块涨幅最高,上涨11.08%,采掘板块跌幅最大,跌幅为6.97%。2月医药生物板涨幅为2.34%,排在申万一级行业第6位。

3.3. 医药生物相对A股溢价率相较1月上涨15个pp

截至2月28日,全部A股估值为12.45倍,医药生物估值为38.93倍,相对A股溢价率为213%。进入2月以来,医药生物估值由1月末的38.10倍升至38.93倍,全部A股估值水平从1月末的12.77倍,降至2月末的12.45倍。整体来看,医药生物相对A股溢价率相较1月上涨15个pp。

3.4. 医药各子板块估值中医疗器械涨幅最大

医药生物整体估值为38.93倍。分子板块看,医疗服务95.09倍,医疗器械56.14倍,化学制剂41.78倍,生物制品47.53倍,原料药31.81倍,中药25.37倍,医药商业16.06倍。各子板块估值有涨有跌,其中医疗器械板块涨幅最大,上涨7.46倍。

3.5. 本月子板块交易量与交易额均有大幅上涨

2月交易时间为20天,比1月多4天。2月医药其各子板块交易量与交易金额均有大幅上涨。其中医药商业板块交易量上涨幅度最大,较上月增长210.16%,交易额上涨191.96%;医疗服务板块交易量上涨幅度最小,较上月增长73.68%,交易额上涨50.82%。

3.6. 个股月度涨跌幅

4. 医药制造业收入与利润

201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收入总额累计同比增长8.90%(2018年同期为12.80%),增速出现回落;利润总额累同比增长10.0%(2018年同期为8.40%),增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