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浩明:精选层新三板新起点
桂浩明 / 2019-11-16 10:42 发布
对股票市场进行分层,这是很多证券交易所都有的一种习惯做法。美国的纳斯达克就是其中一个典型,通过分层,对不同类型的公司实施不同的交易规则,不但丰富了市场供应,更让投资者适得其所,能够展开有针对性的投资,同时也让相关公司有一个与其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相符合的交易环境。
我国开设新三板后不久,就展开了分层研究。由于新三板包容性强,基本没有门槛,前来挂牌的公司数量一度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短时期内就超过了万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即新三板虽然可以容纳这些公司在交易系统中进行买卖,但面对这么多企业,合格投资者数量又很少,要提供完整、细致、全面的金融服务,难度很大。另外,这些企业在发展水平上又参差不齐,简单用一套服务标准来应对,显然也产生不了好的效果。于是就有了分层的设想,其核心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新三板挂牌公司分为不同的层次,提供差异化服务,将资源向进入高层级的公司倾斜。无疑,这个设想是有道理的,事实上在前年也确实出台了新三板的分层设计,将挂牌公司分成基础层和创新层。
起初,市场对分层的关注度很高,寄希望于创新层的企业在承担包括信息披露在内的更多义务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政策红利。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有关对创新层的制度安排迟迟没有到位,这使得创新层与基础层的待遇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后来虽然在一些制度细节上有所调整,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创新层最为需要的活跃交易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市场对创新层兴趣骤降,一些公司甚至主动放弃进入创新层,已经进入的则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离开。今年的创新层公司与去年相比,就明显减少了。
之所以没有给创新层以明确的政策倾斜,一方面是在制度设计上还不够完善,缺乏创新元素的安排;另一方面则是创新层的规模相对偏大,起初有近千家公司入围,现在也有600多家,在市场基础并不扎实的情况下,要对这么多的公司尝试实行全新的交易制度,风险不小。换个角度来说,当前的创新层,标准相对还是较低的,如果实施较大的政策倾斜,似乎与之也不那么协调。因此,由于内外部条件的不具备,创新层也就未能实现大的改革,客观上这也导致新三板的发展遭遇了瓶颈。
这次,管理层下了很大的决心,在创新层的基础上,计划推出精选层。在这之前,也有不少市场人士提出过搞创新层的设想,希望将其打造为一个类似公开市场的格局,可以搞连续自由竞价、搞公开发行以及放宽股东人数要求,降低投资者门槛等,并设置转板机制。这些意见管理层基本上予以吸纳。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制定了精选层的标准,这个标准显然不能太高,但同时也不能太低,而正好是为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在新三板中获得了相应发展的成长型公司量身定制。这些公司可以充分利用新三板包容性强的优势,利用新三板提供的各项功能,取得较好的发展,如能够达到转到主板的条件,可以实现转板,如果达不到,那么就继续在新三板中发展,同样能够实现市值不断提升、效益进一步改善以及具有相应流动性的目标,而实际上,这也就是开设新三板的目的之一,即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且实现各层次之间的有效连接。如果说限于当前的实际条件,要新三板中所有股票都能够承担其这样的职能,现在看来还有难度,那么就不妨让精选层去进行这样的尝试。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精选层的推出,是新三板发展中的一个新起点。当然,未来的精选层会如何运行,并且能否实现人们的预期,现在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步已经是跨出去了,方向也很明确,只要坚持改革、勇于实践,那么精选层乃至新三板的成功,都是可以充分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