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打新盛宴
桂浩明 / 2019-09-28 10:15 发布
科创板在经历了一段高举高打的行情之后,开始了寻找合理运行区间的过程,这一阶段尽管股价不时有所反复,但总体上是呈现价值中枢逐渐下移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有投资者出现亏损,于是也就有了某科创板上市公司发出信息,表示公司将考虑采取措施稳定股价,而该公司的股价在上市之初超过160元,到发出信息时只有80多元了。
当然,在科创板上赚到大钱的投资者也不少,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参与科创板投资的私募基金收益率全部为正。而相关资料显示,它们的收益大部分来自于打新,也就是在网下大量申购新股,待上市以后立即予以抛售,从而赚取到了丰厚的利润。
按照科创板的发行规则,包括私募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需要先参与网下新股的询价,在询价入围后才能获得申购新股的资格,进而按比例进行配售。本来,人们以为由于科创板新股发行实行市场化定价,且打破了23倍市盈率的潜规则,使得申购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要保证报价入围难度也不小。但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市场炒新热情高涨,以致科创板新股上市后普遍股价能够翻番上涨,似乎根本就没有破发之虞。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出现了报价区间越来越小,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局面,结果使得绝大多数参与报价的机构投资者都得以成功入围。
这种抱团操作的模式,客观上使得科创板的询价变得技术含量不足,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流于形式的感觉。这样一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科创板打新成为了一种无风险投资(严格来说,是一种利用政策实现的无风险套利)。新股不败的神话,在科创板中再度得到了印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科创板中的投机。
有意思的是,由于新股不败,各路资金纷纷来到科创板争抢利润。时下就有一些公募基金,因为经营乏善可陈,导致规模偏小,并且面临被清算的风险。而它们现在都在刻意扩大规模,打出的旗号就是只买核心资产,在达到了可以网下申购新股的规模要求后就封闭,以实现打新的最佳收益。这种做法从制度上看是无懈可击,但反过来思考,且不说这里所反映出来的消极态度,从心态上讲,也是极度投机的。
当然,人们也不能因此而责怪这些基金,问题在于我们的新股发行制度不够完善。现行的询价制度,没有能够真正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在这方面的实际判断力与决策力,反而提供了利用制度的某些空间来吞噬新股红利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给机构投资者以网下申购新股的特殊机会,就可能成为一种对其他投资者(特别是中小个人投资者)的一种不公,进而必然会引发各种矛盾。
应该说,在新股发行方式上,有关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反复探索,试图化解网上与网下申购的矛盾,体现公平与效率。在科创板个股的发行上,也引入了一些特别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并且发挥好机构投资者理性定价的作用。但现实问题是,打新盛宴仍然存在,甚至变得更加豪华,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反思,如果一项股市上的制度不能公平地对待所有投资者,甚至变成了某些资金寻租的路径,那么就应该正视其中的不足之处。亡羊补牢,及时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应该说现在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