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傅海棠:中国去杠杆,必须扩大基础货币投放

孙成刚   / 2019-09-04 17:57 发布

中国应不应该去杠杆?完全应该,因为目前的杠杆率太高了。


杠杆率高,说明什么?因为杠杆率就等于贷款额与总资产的比,就是贷款额/(自身资产+贷款额)。所以,杠杆率高,说明两点:第一,贷款太多,第二,自己的钱太少了。


假设一个人,自己有资金100万元,去贷款100万元,那么,我们说他的杠杆率是50%。如果自己资金100万元,贷款300万元呢,杠杆率就是75%。一般来说,杠杆率超过50%,就显得有点高了,而且,杠杆率越高,还款压力越大。一旦自身经济条件不好,无力偿还贷款,就只能选择破产,最后倒霉的除了贷款者自己,还有银行和储户。


所以,杠杆率高了,不好,要去杠杆。


既然要去杠杆,就得先分析好为什么杠杆率高。然后才能去想去杠杆的办法。前面说过,杠杆率太高,说明两点:


1、贷款太多。如果自己有钱,谁也不愿意去多贷款,因为贷款有成本,借1万还款的时候要还1.05万,每个人都要琢磨一下的。


2、自己的钱太少。这是贷款多的根本原因。正因为自己的钱少了、不够了,所以才会去贷款。


所以,要解决杠杆率高的问题,先得弄清楚,为什么自己的钱太少。


一个社会,资金无非在三大主体中流转:国家、企业、个人。如果个人的钱太少,是不是企业的钱很多?如果企业的钱很少,是不是国家的钱很多?


可是,我们转了一圈下来,似乎三大主体都不多。


居民个人的杠杆率越来越高,因为房地产贷款(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迅猛,中国的居民贷款越来越多。2015年初,住户存款50.6万亿元,贷款只有23.5万亿元,杠杆率只有31.7%。到2019年7月,住户存款78.3万亿元,贷款52.1万亿元,杠杆率已经达到40%。短短四年半时间,住户存款只增加27.7万亿元,贷款增加18.6万亿元。很多专家已经说,居民负债率太高了,不能更高了。


企业的杠杆率也高高在上。国家三令五申要降低企业的融资负担、降低实际融资成本,正说明企业的债务很重,借款成本很高,但又不得不借款。实际上,中国几乎所有产业、行业,都面临着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所谓产能过剩,就是本来应该能生产100的产品,结果只能生产60,还有40%的产能闲置、关停。为什么这样?因为产品卖不掉。为什么卖不掉?因为没人买。为什么没人买?因为没有钱。结果呢?企业就赚不到钱,企业没钱,当然产能就开不了。中国大量的闲置产能,只能说明企业缺钱。


国家呢?债务好像也挺重。个人和企业都缺钱,那么,钱也许都跑国家那里了?不对,虽然央行的数据显示国家财政存款有5万多亿元,似乎钱挺多,但国家的债务也不轻,每年财政都有赤字,2019年的财政赤字预算是2.76万亿元。而且,很多人一会儿说国债太多,一会儿又说地方债太多,后来又说地方融资平台杠杆太高,也要去杠杆。


这么看下来,家、企业、个人,都缺钱,中国的钱并不是单独流向了哪一块,而是三大主体都缺钱。


那怎么办呢?怎么降低杠杆?好像就只有一条路: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要把贷款降低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去杠杆。


怎么降低贷款呢?有两条路。第一条,还贷款,还了之后不能再贷款了。第二条,减少贷款总额。就是先还贷款100万,新贷款只能有90万,这样降低贷款规模。


问题是,如果有能力还贷款、减少贷款,谁还去贷款?国家有能力不再有赤字吗?目前不行。企业有能力减少贷款吗?可以,但那样就无法扩大生产规模,经济增速不只是要下降,甚至要出现负增长。个人呢?可以减少贷款吗?也可以,无非是不再买更多房子了,但老百姓的改善性住房需求怎么办?年轻人结婚刚性需求怎么办?


我们当前的社会,一个萝卜一个坑,一元贷款一个点。没有一分钱贷款是闲置的,浪费的。这维持了中国每年6%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减少贷款,能否首先承受经济减速呢?恐怕不行。


一方面要去杠杆,一方面又不能容忍经济增速下滑或者负增长。这真是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儿?


那么,还有什么好办法能去杠杆的吗?


当然有。杠杆率=贷款额/(贷款额+自有资金)。如果我们不降低贷款额甚至扩大贷款额,也可以实现杠杆率的下降,那就是扩大自有资金,让自有资金增加起来。


如果企业的钱多了,贷款增长一些也没关系。如果居民收入多了,贷款增长多些也没关系。至于国家,杠杆率高一点其实不要紧,国家的钱和负债归根结底都是老百姓的。


所以,要去杠杆,其实就只剩下一条路:扩大老百姓和企业的自有资金。一方面,让企业多赚钱,另一方面,让居民收入增长。


但是,如果全社会的资金总量不增加,企业怎么赚钱?在总资金不变的情况下,甲企业赚了钱,就意味着乙企业必须亏损。居民A如果收入多了,则居民B必然支出多了。结果,全社会资金还是没变化,杠杆率只是结构性降低了,而不是全面性降低。


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也就只有一条路:国家应该扩大基础货币投放。


扩大基础货币,要求央行多印刷一些钞票、多给企业和个人一些记账、收入,而不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货币供给,也不是给企业更多贷款,是要实实在在让社会的钞票多起来、本金多起来。


基础货币每增加1亿元,在当前的存款准备金率限制下,就可以增加5亿元以上的贷款。如果增加10万亿元基础货币,则包括贷款在内,社会总资金就可以增长60万亿元,相当于社会贷款规模增长30%。这个水平,基本可以让企业的产能充分开起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增长到90%以上,社会经济发展就可以更快一些,GDP增速可以从6%左右提高到10%左右。经济形势将大为好转,社会总杠杆率也就会相对下降。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解决之道。


这个方案提出来,很多人会反对。反对的理由无非是两点,其一,现在的货币供应已经过度了,所以才要去杠杆。其二,扩大基础货币供给,会引起通货膨胀,最后得不偿失。


当前的货币供给其实是严重不足的。很多人总是以M2的居高不下作为例证,或者用M2与GDP的比值来说明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充足的。这是不理解电子货币时代的重大变化,那就是银行贷款可以创造存款,而这种存款根本不构成购买力。


在电子记账体系下,银行对外贷款1亿元,企业和个人乃至财政,都不会把这笔钱取走,而是继续记账在银行里。于是,贷款增加1亿元的同时,几乎必然增加1亿元存款。这些存款即便用于投资和消费,也还是在银行体系内循环。所以,看起来是存款总量增加了,但这种属于贷款性质的存款,根本不可能构成实际购买力,根本不可能严重影响到物价——须知,所有贷款都是要还的。今天记账的1亿元如果有买力,他日还款,是不是有卖力?


所以,一定要明白一点:贷款记账下的存款增长,不是真正的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只是数字的增加。不要用M2的增长来说明货币供给增多了。更重要的是,贷款记账下的存款增长,是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


由此可见,解决中国高杠杆率的问题,最佳的做法就是扩大基础货币供给。国家可以采取三种模式扩大基础货币供给:


1、居民层面,提高收入和补贴。对国家公务员,尤其是科技工作者、教师、军人等,大幅度提高薪资水平,让他们的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倍增。同时,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让他们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这些薪金和货币的发放,除了遵循原有财政体系渠道外,再通过央行直接印刷或转账钞票的模式来增加,实现基础货币的真正增加。


2、企业层面,扩大基础农产品和资源品的国家储备。可以设立新的企业,专门用于收储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等,形成国家储备。而这些企业的资金是来自央行直接发行货币,而不是通过其它单位注入资本金。这样,每年高价收储农产品矿产品,可以提高农民和相关企业收入,又使得国家储备资源增多,提高国家的粮食和资源品安全。


3、国家层面,扩大投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可以面向中国建筑等大国企发行基础货币,专项用于建设国家特定地区的学校、医院、养老院、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需求。这些设施的建设,在建设的时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建成之后也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可以满足人民需求,提高民众福利。这些建设,以国家发行货币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可以一举多得。


按照匡算,中国的基础货币短缺量至少有三分之一。造成基础货币短缺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有大量欠账是没有货币支撑的。比如居民的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交通等各个环节,从计划经济的指派、分配转向了货币购买。在经济转型期,我们没有投放足够的基础货币。


二是在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后,实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所有企业和个人的所有外汇大多变成了央行的外汇储备,央行再根据收到的外汇数量发行人民币。这种事实上锚定美元的做法,类似于锚定黄金白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国,再去锚定世界第一大国的货币,不但没有必要,更是不利于国家金融安全的。而以前锚定美元的货币发行模式,使得货币供给量不能符合国内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造成了事实上的基础货币不足。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货币的根本问题是基础货币供应不足。只有扩大基础货币供应,才能有效实现杠杆率的降低,同时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注:本文根据2019年9月1日傅海棠先生和学术界、投资界相关人士交流时的观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