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2015年四季度投资思路(三)

那一水的鱼   / 2015-09-23 09:29 发布

此文仅供本人投资笔记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勿参考。

 

【展望】

一些投资的朋友,过于担心经济的基本面,以致对后市非常悲观。诚然,整个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还没有回暖的迹象,但我们也要看到,人类历史上那么多次经济衰退甚至经济或金融危机,最终都走出了阴霾。

市场经济是周期性运行的,有波峰也就有低谷。当经济运行在低谷时,股票市场往往比较低迷,而股票资产也无人问津,因此我们得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入股票。反过来想,如果经济向好,所有人都能看到美好的愿景,那么试问我们还能以如此低的价格买入心仪的股票吗?古语有云“旱则资舟”——干旱的时候,河水都干涸了,船只还能派上什么用场?为何这时反而要准备制造船只(买进船只)?因为河水不会永远干涸,有旱必然有涝,物极而反。

200多年前,马尔萨斯发表了《人口论》一书,大致内容是担心粮食的供给不能满足人口数量——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但是事实是这样吗?马尔萨斯的担心是多余的,人类大脑的开发速度帮助我们跨过了马尔萨斯陷阱,人类总能想到办法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率。人类甚至还将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解放出来,使得第二、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不断上升。

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总会充斥着这样那样的负面言论。其中一些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而另一些则为了吸引眼球。而股市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地方,如果股市行情不好,那么各种悲观情绪泛滥,仿佛再也看不到经济的未来。然而即便股市的情绪如此悲观,回到现实生活中却在超市、公园、大马路上看到各色人群有说有笑,一点也没有“明天就要吃不上饭”的意思。

虽然无法统计,但我认为人类在经济萧条期所获得的进步更大。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者说供需两旺,“人人都能赚钱“。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想象企业会把大量心思花在节约成本和技术改进上(总而言之,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反过来在经济萧条期,不进则退,不进则亡,情况肯定不一样。同样是跑步,如果有头狼在后面追,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人类的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因而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虽然过程是曲折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中国的两项重要政策,将惠及今后五十年的发展:一个是计划生育(83年),一个是义务教育(86年)。

人类在孩童阶段,基本不贡献产值,但却要消耗社会资源。看看现在的非洲发展中国家,仿佛能看到当时中国的影子——人口出生率高导致过多的孩童消耗了有限的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而且还给农业造成负担,使得一部分劳动力不得不停留在第一产业。而医疗条件更是不堪重负,使得一些孩童早夭,消耗了社会资源却没有为社会贡献产出。我的父辈们(5060岁)还有不少兄弟姐妹,四至七个都很正常。(如果你不担心挨骂,或许还可以问到家里有早夭的叔伯辈)。到85后的一代,基本就是一两个兄妹。父母倾二人之力,将所有的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倾注在一两个小孩上。别小看这个变化,在社会资源极度贫乏的年代,这些社会资源就是未出生的弟弟妹妹的口粮换来的。

86年实行的义务教育,基本消灭了中国的文盲,廉价劳动力曾经是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优势。而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又极大提高了一代人的劳动生产力。按1999年大学入学(约1819岁)计算,这一代人目前最高才34岁,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再继续贡献20年有何难?虽然高校扩招也引来一些微词,也不乏“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工资比不上民工”等一类新闻(旧闻)。急剧增长的大学生供应量,使得过去那种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养尊处优”——享受良好待遇的日子一去不返,最终的薪资取决于贡献多少边际效用(而不是一纸文凭)。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民整体素质及生产力的提高。我的一位叔伯辈,曾经在各种不同类型工厂的做工,而后又在做装修工人。为何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人,总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难道不想“转型”吗?

但是很遗憾,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一代人的教育基础决定的。转型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努力。祖国的教育基础一代比一代好。计划生育帮助我们跨过了人口陷阱,而之前打下的教育基础又会在未来帮助我们跨过中等国家陷阱。

股市的基础,大面上看在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体则看在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我投资的银行股,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正是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看,银行的资产配置于全社会的各行各业,是全社会的缩影;从微观上看,是银行作为企业而言自身的发展。

在经济困难时期,银行的坏账不断涌出。许多人看到了银行的高杠杆,却忽视了社会运营时“先损失股权,再损失债权”。例如一家企业如果最终关停,股权可能损失殆尽,可债权却还能收回一部分。其次,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贷款规模上升),会使得初始的坏账不断被稀释。2003年底,银行业高达17.8%的不良资产率,对应的是2.44万亿的不良规模(当时贷款只有11万亿,如今约90万亿)。这个历史数据在信贷规模上升的过程中不断被消化(清收、核销、稀释)。如今看来,2003年也没有成为末日。最后,宏观经济不可能一直处于收缩的状态,一旦情况转好,银行业被压缩的业绩就将释放——因为不再需要计提那么多的坏账准备。

目前A股银行股的估值是很低的,我关注的几家银行股估值,即时市净率大约在1PB的位置,但是这个估值仍未到达历史最低水平。银行股是否还会继续下跌,我不清楚,但此时空仓观望也会有踏空的风险。

须知判断经济的拐点是很难的,判断股市的拐点也是很难的,若要同时看对两者的拐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经济与股市的周期并不同步,股市可能提前于经济做出反应,也可能在经济有所回暖后仍旧视而不见。(股市先行经济四至六个月的观点是有偏颇的,更多时候股市其实是对宏观调控政策做出反应,而非对经济做出反应)。

关于银行股的话题,我以前的文字中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