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量资金仍是后市观察重点
林灵 / 2018-07-21 16:30 发布
本周沪指在连收5根小阴线之后,以一根中阳结束交易,与5连阴之前的那根中阳线一起,形成了两根大门柱,不过能否就此将阴跌小寒流“关”在这个门里,需要等待下周的验证。就我们一直强调的成交量来说,总体上并未有突变迹象,周五沪市看似放量,但创业板市场却稍微缩量,两市总成交量为3484亿元,只比本周其他交易日略微增加,显示市场增量资金并未真正到来。
如果从周K线来看,交易量不足的问题就更加清楚,本周A股总成交金额为16308亿元,比上周的17739亿元减少了1431亿元。考虑到这一周连续阴跌,成交缩小显示了市场抛压的减轻,因此指数反弹复位所需要的量能也就不用太大,但后市行情要向上突破,依然需要携量前行,形成的底部才更加可信。
尽管市场底部可以使用各种指标来考察,比如此前给大家分析过的政策底、估值底和市场底,每一种“底”都可以再细化为各种指标。但最终底部要成形,只能用量能的放大来证实,如果依然是这种近乎平量的行情,则维持市场的局部行情则可,构成趋势性的行情则难。若期盼中的牛市要到来,则除了市场投资理念要得到彻底转变之外,判断市场的指数需要逐步由能反应市场实际的成分股指数来代替。
成熟市场的行情主要围绕为数不多(比如大家熟知的“漂亮50”)的好公司展开,由于好股票沉淀了很多长期投资的资金,因而不用太大的成交量也一样可以举重若轻,并带起整个市场的牛市行情。以港股为例,港股总市值规模在33万亿元左右,但市场每日的成交金额都只在700亿港元上下,本周五突破了1000亿元,为月内的第二次,就成为新闻报道的“亮点”。A股市场目前的总市值在50万亿元左右,每日的交易金额在3000亿元以上,却总有欲振乏力之感。这里面的差别,主要在于投资理念的差异。A股资金用力较为均衡,而港股投资资金相对集中在优质个股中,其资源配置的功能也因此相对有效。
目前A股属于新兴加转轨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对上市公司的辨识尚有一定难度,举凡信披制度、公司治理监督等等与成熟市场尚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优质公司得到的市场激励尚不明显,市场仍处于用“优质公司驱逐劣质公司”代替此前“劣质驱逐优质”现象的过程。因此,推动行情的资金,“顺势而为、波段操作”暂时仍是主流,也因此,成交量是否放大,仍是判断市场强弱的最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