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融资与理性投资一样重要
林灵 / 2017-12-29 10:25 发布
2017年的交易即将成为历史,又到了市场各方晒出“账单”的时候。A股今年行情格局转向价值投资已是共识,但市场在IPO的常态化中还是显示出资金捉襟见肘的一面。资金扩容的不尽如人意,我们在此前专栏中有过分析,但随后从一些非正式场合已见到“全国统筹方案正在制订之中,即将出台”的消息,表明监管层直面现实,促成“双扩容”将是迟早的事情,而这,也是A股明年行情会比今年更好的重要保障。
IPO在今年引起的争论以及其对市场的影响,曾经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今回头看,2017年的IPO家数达438家,比去年的227家同比增93%;筹资额2301亿元,同比约增长54%。其他融资方式中,公开增发依然无人启用(已连续三年为0),定向增发为12068亿元,比去年减少5144亿元,减幅约30%;配股融资额则只有203亿元,与去年多增加不到28亿元,增幅15%左右,但规模均可忽略不计。尽管今年的可转债发行在新政后出现井喷状态,募资近千亿元,数倍于去年,但总体而言,2017年总体募集资金,因定增的严控,比2016年还是少了4300亿元左右。
对于再融资才是市场真正的“抽水机”的观点,几年前笔者就表达过了。少了再融资的抽水,市场资金“失血”也就相对缓和了不少。
以上数据表明,股市经过两三年来的快速IPO,又有进入缓解(整理)期的必要,而承接新股中开始进入“常态化”的解禁股,需要数倍于首次上市流通的资金,虽然有规定会延长解禁股的流通时间,但全流通之势无疑不会转变,因此引资入市对于A股仍是重要工作,这一点监管层似有未雨绸缪之意,此其一。对再融资的规范,还是有“锯箭法”之嫌,尽管定增方式在严管之后,规模收敛之势已成,但对于募投资金效果的监管,目前似无良法,只能依靠市场监管,约束力不够。再融资乃股市基本功能之一,堵不是长久之计,关键在于如何像引导理性投资一样去引导理性融资,此其二。IPO的市场化,尽量让其成为行情调节器,而不是目前市场这种不管行情涨跌,我自直线向前的方式;在特殊时期已过之后,需要市场各方重新审视了,此其三。
这三个问题看似无关紧要,然而对市场投资理念的影响,却不可小觑。笔者认为,行情要走向理性,需要市场参与各方都走向理性,单靠哪一方,都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