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基研究丨农产品之王(三)
利基研究院 / 2017-10-12 11:34 发布
编者按:中国大豆市场需求巨大,是资本眼中的肥肉。国际资本通过操纵市场价格、打压上下游中资龙头企业,一步步地控制了国内大豆的产供销市场。中国大豆产业和粮食安全面临着危机。
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而且迄今为止,中国生产的大豆仍是没有任何健康隐忧的非转基因大豆。面临国内日益高涨的大豆需求,这些本来都应是中国豆农的福音。虽然我国国家力量十分强大,但4000万依赖大豆为生的农民与孟山都、ABCD(AMD、邦吉、嘉吉、路易·达孚)那样的庞然大物相比,完全不是对手。在2000年前后,即使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黑龙江农垦(北大荒集团),在财力、物力、信息占有方面也无法与ABCD中的任何一家抗衡。
原本,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大片土地上经营的大豆就比在中国分散农户的小片土地上经营的大豆具有单位成本的优势。这些国家于1996年开始大范围推广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以后,经营者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大田使用除草剂,使得那里大豆种植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大豆生产的单位成本也因而进一步降低。正是在此以后,外国大豆像潮水一般涌入中国。
不过从中赚大头的不是美国、巴西、阿根廷的豆农,而是几大跨国粮商。虽然这些粮商不直接参与大豆的种植,但它们通过发放生产贷款、修筑交通设施(铁路、公路、港口)等方式,控制了北美与南美大豆生产,使那里的豆农不得不以低廉的价格,用大豆来抵偿贷款。国际粮商以相当低廉的价格采购大豆,然后通过国际期货市场,以它们认为合适的价格将大豆再卖出去。理想地讲,它们当然希望采购价与销售价之间的差距越大越好;但是,为了打垮潜在的竞争对手,它们也会人为地压低销售价,实行低价倾销战略。而中国豆农恰恰是价格倾销的受害者。
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合约价格,我们看到:1983年至2001年间,虽然世界市场上的大豆价格有起有伏,但都在160美元~320美元的区间内运动。然而,从2002年开始,大豆价格波动加剧,但一路向上。2004年突破360美元(正是在此前后,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几乎全军覆没),2007年底突破400美元,2008年中突破500美元。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一度导致大豆价格跳水,但最低也只是跌到320美元;然后升势再现,于2012年7月突破600美元大关。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企业逐渐地夺回了食用油市场份额,而这时,国际大豆价格又出现了大幅上涨,原料上涨蚕食了压榨企业的利润。
这就涉及到中国豆农另一个巨大的劣势,即在资本与信息占有方面与国际大粮商处于完全不对称的地位。在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上拼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而且还有动员资本的能力、占有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前面已经提到,四大粮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以轻易地在短期内动员巨大的资金流。在信息占有与处理方面,它们的优势更是中国豆农(甚至中国的大企业)难以比拟的。四大粮商都是全球化布局,在世界上各个角落设有专门收集市场信息的机构,与公司总部的信息处理中心实时沟通,由专业人士进行梳理、分析,它们每天24小时、每周7天、每年365天全天候运作,为国际期货市场上的买进、卖出决策提供支撑。正是由于具有资本与信息方面的优势,这些跨国粮商与华尔街的投机商得以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三次在国际期货市场作局向中国大豆压榨企业“逼仓”。经过那一次洗劫,中国压榨企业元气大伤,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停产倒闭,不得不眼看着跨国粮商借机以低价兼并中国企业。
事情的起因要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说起,中国在大豆等农产品贸易做出了3%的低关税让步后,国外转基因大豆随即叩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2005年,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以后进口量持续增长。在跨国公司到中国倾销的同时,他们又联合国际资本,发起了剿灭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一次次“洗牌阴谋”,其步骤是:“先消灭龙头企业,再摧毁大豆产业”。
有数据显示,在有步骤地打击了中国大豆产业之后,2012年,ABCD四大跨国粮商已经控制了中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食用油供应,国内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跨国粮商参股控股了84家。鲁花、金龙鱼等一些知名食用油品牌后面,都浮现着外资的身影。其中,美国嘉吉集团旗下的丰益嘉里系曾经独占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份额。而中粮集团旗下8个油脂加工企业均成为外资企业。
国际资本在生产环节压榨豆农,在销售环节进行垄断,在食用油领域打压竞争对手,以达到抬高食用油价格,实现产供销全产业链的利润最大化。
了解更多农村金融资讯,可以关注“利基研究院”**,或者搜索“利基研究院”进入官网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