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真的可以保护散户吗?
郭施亮 / 2017-06-30 07:28 发布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真的可以保护散户吗?
随着今年6月份的结束,我们很快步入7月份的时间点。然而,自今年7月1日起,《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也是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标志性事件,也有望给市场带来更多的看点。
从相关的规则来看,自今年7月1日起,A股自然人投资者将会被分为“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两大类。其中,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也将会在信息告知、风险警示、适当性匹配等方面享有特别保护,这也是从一定程度上保护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但,随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施行,就真的可以保护散户了吗?
不可否认,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出炉,确实起到了较好的市场规范影响。对于A股市场而言,这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法规,未来也将会从更细化、更具针对性等方面给市场带来健康性的发展,对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还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有益影响。
注重风险警示,适当性管理,同时注重投资者分类及产品分级等内容,这属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重中之重的内容。通过信息告知、风险揭示等举措,实际上也可以起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但这种实际效果如何,仍需看最终的执行效果。但,在“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市场环境下,不排除部分机构稍微走走程序,而在利益驱动下,实际性的风险警示效果并不能存在过多的保障,而最终的保护结果还是要看投资者自己。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基本上离不开以散户作为主导的局面。与之相比,机构投资者发展速度缓慢,整体占比远低于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从多年来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股市往往处于“重融资轻回报”的状态,而投资者的整体投资回报率也并不如人意。
过去多年,虽然国内居民财富收入大幅度增长,但在股票市场中,持股市值超过50万元,乃至超过100万元的投资者比例,还是为数不多。反之,持股市值低于50万元的,却更为普遍。或许,对于持股市值低于100万元乃至50万元的投资者,可以称为普通散户。
在实际情况下,国内股票市场的散户众多,但往往因为缺乏资金优势、成本优势以及信息优势等,他们更可能处于市场中的劣势地位。多年来,散户在市场中亏钱的比例非常多,若偶尔遭遇到一轮非理性的杀跌行情,则散户平均持股市值也将会大幅度缩水。至于部分任性操作的散户投资者,在缺乏对市场理性判断的前提下,却容易误入亏损股、问题股以及退市股等股票,一旦股票遭到强制退市的格局,则非索赔范围内追涨杀跌的散户,更可能遭受到沉重的市值缩水风险。最终,资产增值未成,却把本金亏掉了。
确实,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多年来市场投机性较强,波动率较大,而散户自身的风险意识也并不够高,整体投资警惕性也并不强。由此一来,投资反复亏损也是在所难免了,加上大资金大机构的各种投资优势,散户的地位也就更加难以保障,而股票市场的财富再度分配过程也显得并不合理。
如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不仅强调了风险警示,信息告知,而且还会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明确性的分类与划分,且涵盖范围相对较广,提升适当性管理的水平。这,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起到保护散户投资者的作用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相对严谨周全,但也并非不允许部分散户的准入,更可能需要经过一些风险警示的流程,进而达到更好揭示市场风险的效果,而散户想要入市投资,也并非困难重重。但,归根到底,散户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可否获得实质性的保障,其核心并不在于这一办法规则的内容多少,而是还要看散户投资者自身的情况。若散户投资者依旧热衷于短期投机,频繁买卖,则再多的规则也难以改变他们的投机行为,亏损大小也是很难控制的。
风险警示、信息告知、适当性匹配等,确实对投资者起到或多或少的保障作用,同时起到规范市场运行的效果,这也是这一办法规则的有益之处。不过,就目前而言,虽然办法施行将至,但后续还是要看更细化、更具针对性的落实细则。
投资者保护,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持股周期较短、交易频率较高以及风险意识不强等特征,却成为不少散户投资者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也并不能够完全归咎于他们,在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信息以及资金成本不对称的大环境下,甚至存在部分机构投资者投机性强于普通散户的现象,由此起到了错误引导的影响,对市场的规范运行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由此可见,构建起“三公”的交易环境还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民事赔偿机制的完善化,投资者索赔效率的提升等方面,也是从一定程度上达到提升投资者切身利益保护的效果。但,保护散户并非看一纸政策的落实,而是要看多方面的合力推动,而散户自己的风险意识、交易行为、持股周期等,更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