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三阵寒风穿过宇宙中心的楼宇间,我打了个哆嗦
麦兜的证券观 / 2017-06-14 16:24 发布
当茅台和房子成了最稳定的增值商品,历史将如何描述这个时代?取其精华,美其名曰“茅房时代”。
一张贵州茅台年K线,一张北京新房价格指数图,自千禧年至今,前者砍下80倍涨幅,后者豪夺50倍空间,时代之名一目了然。当然,有人或许会说,论增值的浮夸,哪个敢叫板比特币,又有哪个媲美张大千的画,诚然如此,但作为国人的“食住”代表,茅房给予99%大众投资者的稳定感更高,增值风险却又更低。
因笔者前几天才写过茅台,为此,本文将主攻房价,并以“宇宙中心”--北京为例,看看首都的高楼林宇,是否只堪世间繁华美,难存人间烟火险。
答案是否定的。抛开供需(土地供给,商住需求)这些传统且经典的理论来看,目前有三个容易被市场忽略的风险已经潜伏在北京楼市中。
一、人口
这个问题分两个层面,第一,政府角度出发,京津冀的三周年说实话并未给北京带来实质疏解变化,概因太大难以入手。为此,一把手将雄安新区推向历史前台,其既小巧且可解燃眉、利在千秋。至于主要目标之一,便在于弱化首都功能,通过移建行政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降低城市的吸引力,力求分散北京人口聚集压力。
第二,从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新中国最主要的婴儿潮(第三次)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期间,尤以1986-1990之间的出生率为甚,而这批人可以称作是扩时代的房价“接盘方”。由于父辈时期的房源绝对数太少,而这批人的需求太大,由此为房价繁荣贡献了不少力量。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乃至二胎放开,出生率的快速下降直接导致青黄不接的风险,根据相关统计,我国20-24岁人口207.7万,15-19岁人口71.4万,共计279.1万,而这一数字比目前处于25-35岁的人口总量487.3万差了整整43%,也就是说下一代对于房子的潜在需求最大将降低43%。
二、购买力
同样分两个层面来看,首先,自住这块。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而言,购买力第一阶段主要看首付(财富积累或借由啃老),后面阶段看月供。目前的现实是,在国家力主经济转型的改革攻坚期,说得好听点,普通职工工资水平的“涨幅”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旦物价压力加大,房贷利率继续上行,或其他各种内外部因素对现有工资的再挤压都将加剧断供风险,而只要出现断供问题,整个楼市链条的关键一环就会被破坏,房价下跌在所难免。
其次,投资和炒房这块。从对房价起决定性因素的人群--富人们这边来看,资产配置的多元化从来不会让他们把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里,特别是当这个篮子预期不再那么牢固时。更别提,当下时点是已有不少银行已经上浮首套房二套房利率,且未来仍具备上行空间之际,甚者,有些银行开始停贷。
三、观念
上面的人口和购买力风险,是出于理性和数据分析。这里提到观念问题,虽然千人千思,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压制北京房价的一匹黑马。在不同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人,思想观念存在鸿沟,而这种鸿沟是很难被填平,甚至只会越来越大。当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前,说房价会跌的人有如说狼来了的那个孩子,然而现如今回过头去看,20年来,被房子欺压一辈子的父母,使得新一代的买房观念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也是为何日本楼市没有再次繁荣的深层次原因。回归国内,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更加开放,个性更加独立,反对人云亦云,注重自我注重生活本身。他们(我们)看待包括买房类的问题时,可以分成好几十派,而少数派毋庸置疑是我要买房、必须买房,不买房会死的那些。
结语:
1、有关这两天传的很凶的北京房价跌20%的报道,可以去看看证券时报的《北京房价到底跌了没有?》,便可解惑。但只可解当下惑,无法解未来忧。
2、北京北京,宇宙中心。繁花似锦,偶落人间。衣食为基,无房难行。一朝变换,风雨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