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差钱”的顺风快递,为何会向资本市场低头?
不执着财经 / 2017-02-24 15:50 发布
24日,鼎泰新材正式更名“顺丰控股”并在深交所敲钟上市,这也意味着顺丰控股正式亮相资本市场。 受此影响,顺风CEO王卫与顺丰的“身价”无疑将水涨船高。行业曾预估,顺丰速运上市后,估值或达千亿元级别,而持股约达75%的王卫,也将列入中国千亿富豪榜之列。
在国内的快递业中,若顺丰称第二,那恐怕无人敢称第一。顺丰在创立23年中,很少有依靠外界,多是自食其力,迈过资金难关。曾几何时,顺丰曾信誓旦旦表示,决不上市,但面临前有劲敌阻挠,后有新秀赶超,利润日渐微薄,顺丰也逃不过资本的魔力,不得已才向资本市场低下身段。
早在2011年顺丰CEO王卫在谈及是否上市时,声称绝不会上市。这一方面,上市后企业变成了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自己的神经,这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做企业是要长期的发展,而上市的话,环境就不一样了。另一方面,上市后要为股民负责,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追求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会变成很浮躁。
实际上,自1993年至2013年,二十年之间,顺丰的崛起与发展,资金源自于自身的盈利和银行借贷,因此业内有这样一句话“顺丰不差钱。”事实上,这也和王卫的经营策略有关。顺丰走的是轻资产路线,而其所挣得钱均投入信息系统、运转设备和服务中心。
而到了2013年环境就开始有了变化。三大战略投资机构进驻顺丰,一时成为媒体、行业炒作的焦点。当时,顺丰出让25%的股权给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和中信资本,此三大投资机构按照25倍的市盈率,共出资80亿元。
彼时,顺风之所以引入三大战略投资者,主要是企业需要快速扩张,而中转场的租金成本越来越高,自购则需要大量的资金,当时对于掌握重资产很有必要,此外,除了用于购置土地扩张中转场和航空枢纽,融资还将用于采购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设备。那么一直不愿意上市的顺丰为啥现在要IPO了呢?
第一,顺丰的毛利润正在不断下滑。顺丰拥有34万名员工。但快递件均收入正逐年下滑,人工成本正在增加,目前顺丰快递员的收入又居于行业领先水平。从2005年快递件均收入已从27.7元/件降至2015年的13元左右,中金公司数据显示,行业毛利率已从2007年约30%的水平下滑至目前5%~10%的水平。
无法否认,快递行业的暴利时代已渐渐远去,尽管与其他快递巨头有所不同,顺丰走的是商务和中高端路线,并在其他快递公司纷纷降价的同时,提价,但也不能遏止这一浪潮袭来。就连顺丰CEO王卫也承认,在公司利润稀薄情况下,如何才能降低前线员工劳动强度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其收入甚至提高收入。
第二,一些电商巨头也纷纷参与到物流行业中来,他们走的是重资产路线。先看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抢食。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云商等,正通过自建物流体系的方式降低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在电商物流上以多种方式尝试,比如在2010年初入股星辰急便等快递企业。
第三,其他快递公司也在“比学赶强”,对于顺风公司来说不融资很吃亏。2015年9月,圆通与美国波音公司签订协议,买下15架飞机,自此成为继顺丰、中国邮政EMS之后国内第三家拥有自有飞机的快递公司。笔者认为,尽管顺丰与其他物流公司走的是差异化竞争,但业务总会交叉,顺丰面临愈加激烈的竞争是不可回避趋势。
第四,现在为抢占资本市场的先机,申通、中通、全峰等快递公司都已成功上市,这些快递公司采用借壳、赴美上市登录资本市场。与静待国内A股IPO来说,显然前两种方式耗时更少。现在的问题是,顺丰想到资本市场上快速融资,再与同行业竞争,只有借壳上市这条捷径可走。
第五,顺丰正在寻求突破转型。经过多年发展,顺丰已将自己从标准化的快递服务商转型为综合物流服务商,并朝着这一定位继续完善自身。跨境电商成为顺丰的一大重点业务。2015年1月,顺丰正式上线跨境电商网站“顺丰海淘”,后改名为“丰趣海淘”,这是除顺丰优选之外的第二个电商网站。
金融支付也成为顺丰又一探索。2015年4月末,顺丰联手中信银行跨界合作,推出共有品牌的“中信顺手付”支付账户、App和中信顺手联名卡等多项服务,试图打通电商链条上的支付环节,可能今后要为上游商家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个人零售金融服务,包括信用支付和小额贷款等产品。
顺丰从之前对资本市场持“回避”态度,逐步选择向股市低头,这既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实体产业的巨大吸引力,也可看出实体产业要想发展壮大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笔者认为,优透企业排斥资本市场没有必要,而资本市场应该放开门槛,让更多像顺丰这样的实体产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发展资金。
本文由不执着财经(**ID:bzzcaijing)供稿,观点犀利、时效性强,财经爱好者喜爱的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