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元杰品评几首中秋诗词
邓元杰 / 2016-09-15 14:22 发布
又是一年中秋来。老邓在这里品读几首诗词,让大家看看有没有水平。同时也顺祝大家节日快乐,哈哈!
一、中秋玩月
朝代:明,作者:佚名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别看是明代的一首佚名诗,但论气势,我把它排在首位!衢念qú,意思是四通八达的道路。一轮明月离开天涯海角,渐渐进入天云的中心,此时天地都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之下,哪里没有清光?!
大手笔!
二、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唐朝明相张九龄的诗,也可以入选唐诗前30首,早已非常著名。但我认为,前四句才是真正的名句,而后四句像狗尾续貂。这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差不多:“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身就是一首名诗了,根本不需要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因为这后四句不仅没有壮阔的声势,而且最后一句也和前四句的意境完全相反。不是说诗不能扭转意境,而是白居易前四句太好,根本不需要后四句。
张九龄的诗也一样。请大家只吟诵这四句,好好感觉一下就知道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多读几遍,好好体会……请注意,是海上“生”明月,不是“升”明月,所以意境完全不同。
相比之下,后四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仅文采远不如前四句,而且显得呆滞晦涩。加上包含一个典故,就更晦涩了,所以还不如不要。
我再解释一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写到这里完了吗?可以说没写完,但也可以说写完了。因为“竟夕起相思”,下面如果要写,可以写相思的行为(张九龄就是这样),或者写相思什么,相思到什么地步。但是,完全可以不写,让读者自己体会更好。呵呵,不信?那就看看写中秋月最有名的诗吧,就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故乡都思念什么?思到什么程度?有必要继续写吗?李白认为没必要,让读者自己去想。同样,张九龄这首名诗,后四句也没必要啊。所以张九龄还是不如李白。张九龄最优秀的诗,被他自己写坏了。
断臂的维纳斯最好看。我宁愿张九龄、白居易的这两首诗,都只有前四句。
三、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很幽婉啊!李商隐的诗,经常带着一种幽婉、颓废、但又不服的气息。
这首诗,最常见的解读是李商隐在讽刺牛李党争,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当时唐宪宗的皇权旁落。但我总觉得这相当牵强。作为罕见的大诗人,李商隐肯定和别人一样,希望能一展雄才,实现抱负。但是由于他之前跟着牛党人士学习(令狐楚、令狐绹),中进士之后又娶了李党人士的女儿,所以两边都不用他,李商隐也郁郁不得志,约46岁就去世了。
所以老邓的解读是:在这首诗中,李商隐把自己比作美丽的嫦娥,偷吃了灵药,相当于娶了李党人士的女儿,导致现在备受两派冷落,像嫦娥一样寂寞。虽然李商隐和妻子的感情始终很好,但我认为,考虑到人生抱负,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偶尔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这是老邓的独家解读。各位可以仔细品味一下,看看有没有道理。
四、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溢着寒气。此时银河流泻无声,月亮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转到了天空上,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惜啊,我这辈子能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是不容易的,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看这种美景呢?请注意,最后的“看”读第一声,也就是kān。古诗中经常这样读,所以在古诗中是押韵的,但清朝以来口音发生变化,普通话读第四声,就不押韵了。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他弟弟苏辙在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时的高兴心情,但高兴之后带着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兄弟深情,尽在其中。历史上,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始终相当深厚。
苏轼的诗,在我看来别有风味。他能写得像李白那样自然,这是大手笔,历史上大概只有四五个人能做到(我认为其他几个是陶渊明、王之涣、王昌龄,这里说的是整体风格)。可惜的是唐人已经将大部分名句和意境写完,所以留给苏轼发挥的空间不多了。否则以他的绝世才华,谁敢说在诗上的地位不如李杜呢?以此诗为例,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而且此诗和王维的《阳关曲》平仄大体切合,在若有若无之中,好像也有点仿王维的意思?但绝不能说是仿作,因为苏轼的这首诗是有自己鲜明特色的。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想到中国的前景,让我再感叹一下。
五、倪庄中秋
金·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人到老年不想吃饭,但强制自己吃饭(所以吃得少),身体日渐消瘦;穿着破烂的衣服,秋天已经逐渐寒冷。此时让自己的思维尽情游荡,漫想起自己的孩童时代,那时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那个时候的秋天,早上的露气进入茅屋,起床后在溪边石滩上玩耍,一直玩到夜里月亮上来。但是直到黎明,因为玩得尽兴,所以不曾看过一眼月亮。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人,已经完全汉化的鲜卑人,是当时的“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这首诗,虽然后四句都是写孩童时代的快乐,但反而更加突出了前四句的悲伤。而且语言朴实,这是大手笔。苏轼到了晚年越发喜欢陶渊明的诗,就是这个道理。朴实之中见功力,更见真情。
六、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在过洞庭湖时写的。洞庭湖何等波澜壮阔,历代诗人早有名句,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但是张孝祥写的是词。上阙写景,“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同样体现出烟波浩渺的景色。这种景色有多妙呢?“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啊。
下阙开始感慨人生了。想到自己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一片冰心在玉壶)。无奈时光流逝,人已逐渐老去(短发有“白头搔更短”之意。其实张孝祥并不老,但好像身体不好)。秋风吹来衣袖冷,只能在这沧溟空阔的大湖中平稳地泛舟了。真想拿北斗七星做勺,轻轻地拿着,把这西江清澈的水都舀起来,喝得干干净净,让天地万象都做我的宾客吧,见证我的壮举吧!此时我手握船舷,独自长啸,已经忘了时间,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几句之雄阔,简直无与伦比,词人的形象极其高大。但是之前和之后的几句,却都是正常形象,所以意像之间的反差让人极为深刻:身体很小,而且被拘束在烟波浩渺的小船上,但思想已经畅游宇宙中,幻想自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可以拿北斗做勺子喝尽西江水。细细品味,这是一种被深深拘束的无比狂放,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过总的来说,这种意像的冲突我觉得解决得不是很好,所以个人认为,此词不能算是上品。
张孝祥,宋高宗钦点的南宋状元。此人是个多情种子,在国事和家事之间颇多矛盾。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被秦桧所忌。他只活了38岁,否则应该可以写出更多好词。
文章来源:老邓de财经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