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英大首席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老司机教你怎样给股票估值1

股海王投顾   / 2016-07-19 08:47 发布

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比较简单,例如PE、PB、PS、PEG等方法,这些方法往往是和同类对比、或者是和历史对比。测算过程简单实用,也是IPO和资产收购等报告里面常用的估值方法之一。以PE为例,如果对目标公司的盈利预测不准确,对标公司的市盈率不合理,都可能会造成股票估值巨大差异,这也是近期A股收购估值处在质疑的风口浪尖的原因之一。


1、对于PE、PB估值法
      虽然经常被使用,但是不代表是合理的,这类方法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忽略了不同公司之间千差万别,并且对于对标公司的PE和PB等指标是否合理性考虑不足。例如万达院线收购万达影视时,对于传奇影业的估值,我就觉得挺不严谨的,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传奇影业未来三年的盈利偏乐观。主要体现在对未来拟拍摄电影的盈利信心偏乐观上(注:对整合后公司管理成本的下降说法比较认可),缺乏足够同类型电影票房趋势、市场特点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等数据支撑。2)对标公司和传奇影业的对比,不够深刻和到位,仅仅提供了几家公司的市盈率对比,传奇影业的收购市盈率相对比较低就是认为是合理了,量化程度明显不足(为什么低这么多就合理了呢?)。并且报告中对标公司的市盈率是预测市盈率,不是真实的动态市盈率,主观因素太强,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预测值,可不科学,合不合理。


2、对于PS估值方法
      近期对互联网公司估值比较流行的PS方法,更是充满了争议性。这涉及到很多估值的根本问题。对于公司估值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是以利润为基础?举个例子,最近有网友认为网宿科技,年收入仅30亿左右,就获得了500多亿的市值;而南方航空此类公司,年收入上千亿,市值才800多亿。但是从利润来看,两者却天差万别,网宿科技30亿营收就有8亿多的利润、南方航空1100多亿营收只有50亿左右的利润。市场上还有一种观点,就是互联网公司先做营收规模,未来再收割利润,这个观点常见于乐视、京东等类型公司。这种观点很值得深思:为了更好的解答各位粉丝的个股及行情疑问,我们在中金圈子开设了直播间链接,可关注我的微博。想要跟随王投顾高复合收益,请加微信:ghwtg8。


      1)营收规模起来了,是不是利润就可以收割?什么情况下,未来才可以收割利润呢?我觉得这方面市场的思考明显不够,商业角度来看,营收规模和利润创建并没强依赖关系,并不是营收规模大未来盈利概率就大,须不知有多少公司营收起来了直至破产都还没有获得盈利。在行业一直是饱和竞争时候,利润往往是可遇而不求的事情,近几年互联网发展很少出现垄断,新竞争却层出不穷,对利润的创造可不是什么好环境,不能取得垄断地位的情况下,收割利润有点困难。


      2)营收规模起来,是不是盈利就会容易一些?经常有股民认为,营收这么大,随便降一下成本公司就可以获利,需不知粗放式削成本是对公司运作很危险和不利的,一家公司的成本常一方面取决于经营效率和能力,如果经营效率和能力本身就比较好,未来哪来的降成本空间?这还会陷入一种悖论,是不是这家公司的营收能做到这么大,就是因为牺牲了利润打价格战得到的呢,如果公司要得到利润,提高价格,会不会消费者不认可了(京东有这个征兆,价格不便宜后,消费者的消费动力有所降低),造成营收的崩塌呢?消费者对互联网公司的忠诚度和粘性其实并不高,很多公司都在想各种方面提高用户粘性。


      3)PS方法需要对营收类型进行分类,再作估值。不是什么的收入都可以用同一个PS去估值,比如乐视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和硬件销售收入,两者明显就不能用同一个PS去估值。


      所以应用PS估值方法时,我们要慎重,要细分场景,要分析公司特点,要预测未来收割利润能力。有这些思考过程,PS估值才会客观合理。我觉得能在未来利收割利润的公司,一般是那些在开拓期能大量积累用户规模,在未来通过用户运营提供生态产品或服务收割利润的公司。PS估值,关键在于公司未来有没有可预见的收割利润模式和场景,关注的点应该是用户规模而不是营收规模,留意的地方应该是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




3、对于PEG估值方法
      PEG估值简单易行,且具有一定合理性,是利润贴现模型结合实际经验后的一个简化测算版本。这个方法,也经常有人用错,主要就是用近三年的利润平均增长率去估算,正确的是用未来三年的利润平均增长率。在利润增长方面,历史三年跟未来三年数值经常有很大差异。
      我觉得估值应该是对未来的估值,用历史的数据去验证和测算,这更多反映的是历史估值。历史的数据用于判断和估算公司的未来方法很多,但绝不是等同历史或者简单的保守压低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