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叫嚣“不跨界是死”的砖家:别再作孽了
光头郑重 / 2016-05-10 12:09 发布
【郑重微言】
叫嚣“不跨界是死”的砖家:别再作孽了
郑重/文
核心观点: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不能仍只热衷于“赚到现在的快钱”,却看不到输却未来的危机。
去年郑重曾经写过两篇关于跨界的文章,郑重的观点很明确:跨界就是陷阱。
今天想谈跨界,是因为昨天在韩都衣舍赵迎光先生的朋友圈看到某研习社“专家”有点“振聋发聩”的观点:跨界是难,不跨界是死。
赵迎光先生的反应是:“是不是不明觉厉的感觉?”郑重当时的反应是:这种跨界的思维太过极端,这讲课的先生应该就是一靠哗众取宠吸引人的“砖家”而已。
郑重想说的是,那位叫嚣“不跨界是死”的砖家,别再作孽了。
1.跨界是一笔赔本的买卖
跨界到“别人的碗里淘金”的结果会怎样?2014年宣布退出光伏产业的孚日股份(002083)给出的答案是:这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这家全球最大的家纺企业11月2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意图退出6年前涉足的光伏产业,将出售全部光伏项目相关生产设备。值得玩味的是,孚日股份宣布退出光伏产业的时机,与其6年前投入巨资时一样,都是光伏产业的“黄金发展期”。
同样宣布退出光伏产业的还有博世集团。尽管目前全球对太阳能的热情再一次地高涨,博世对光伏产业的看好依旧,但博世还是在2014年初停止生产硅锭、硅片、光伏电池及相关组件,正式退出了这个曾经热火朝天的行业。
2013财年,博世全球销售额增长3.1%,达到461亿欧元。根据2013年1月公布的数据,2012年博世太阳能事业部带来的亏损约10亿欧元。
当然,大凡对跨界跃跃欲试的企业家心里应该是有一个偶像的:韦尔奇竟然能在十几个行业游刃有余、闲庭信步,我们凭什么不能?他老人家涉足十几个行业,我们适当地揽上几个行业总还可以吧。
事实如何呢?
我们先来看看张瑞敏。
一度是中国企业家代表人物的张瑞敏,若干年前就带着海尔走上了GE之路,除了冰箱,海尔已涉足计算机、空调、电视、物流、手机、生物制药、家庭整体厨房等投资领域。
目前的情况是,除了冰箱,海尔在其它行业几乎没有什么斩获。
药业:1995年,海尔投资的第一个非家电生产企业海尔药业诞生了;在投入了大量金钱之后,时至今日,海尔药业依然作为不大,从品牌到技术并无建树,始终在亏损的边缘挣扎。
电脑:截至目前,海尔的PC业务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投资。自海尔进入电脑市场以来,就一直持续大规模亏损,并且市场占有率几乎可以忽略。
还有春都。
从第一根西式火腿肠开始,春都以“会跳舞的火腿肠”红遍大半个中国,资产达29亿元。
但是,短短几年的辉煌后,春都倏然跌入低谷,企业亏损额高达6.7亿元.上百条生产线全线停产,并且欠下13亿元的巨额债务。
2009年郑重曾经造访计划二次创业的春都。当时的几位管理层痛惜不已:不懂的放弃掉进了多元化陷阱。在火腿肠成功后,春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巨额资金,增加了医药、茶饮料、房地产等多项产业,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收购了17家企业,结果是,兼并和收购的17家企业中.半数以上亏损,近半数关门停产,这些企业最后都成了春都巨大的包袱。
当“双汇”等同类品牌杀入竞争的时候,春都已经拿不出资金参与竞争,终于无力回天。
春兰也是一个例子。这个当年的空调行业大哥大,因为多元化经营,目前几乎没有了任何生息。
实际上,跨界失败案例俯拾皆是。比如重庆力帆进军白酒业,史玉柱当年在巨人进军地产业。盲目跨界,前者最终导致酒厂关门,后者导致企业资金链条断裂,巨人轰然倒塌。
2.为何要跨界?
企业家们为什么要去跨界?原因很多,郑重归纳,无非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钱赚。
马云做电商赚了,而且赚的是大钱。所以很多企业包括个人感觉到这是商机,所以跟进来了,当然也包括前年还与马云打赌的王健林。
比较热的是,这两年最热的“互联网思维”,很多企业界的朋友张口必是“互联网思维”,似乎离开“互联网思维”就永远只能停步不前或等死了。事实上,有不少动辄“互联网思维”的人连互联网是什么可能都搞不懂。
第二,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个原因似乎更多些,也就是 “相关多元化”,通俗的说法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比如,建筑企业进入了房地产开发、建材等领域;五金贸易企业争抢上游的矿产资源;化工贸易企业进入了化工物流行业;商业企业则以资源共享为理由进入了商业地产领域;银行则以交叉销售为出发点,进入了保险、理财行业……
相关多元化的理论是,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有一个业务范围的有效半径,只有那些处于有效半径内的业务即相关行业,才可能与主业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范围经济优势。而这个业务半径则是由生产、技术和市场三方面的相似度和相关性决定的。
第三,降低经营风险。
在一些企业家看来,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存在着各种风险,跨界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降低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第四,偶像的力量。
毫无疑问,在人们眼中,杰克·韦尔奇这位号称“世界第一CEO”的老头是一位全能战士。全球化、服务、6西格玛、电子商务等,韦尔奇都无所不能,果真是没有边界的高手、高手、高高手也。
新一轮重商浪潮下的老板们,本来就一心要把企业做大,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要实现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如今,韦尔奇适时地指出一条叫做多元化的阳光大道。
3.第一才是王道
韦尔奇是韦尔奇,你是你。郑重不是反对企业跨界,而是想提醒大家,跨界需慎重。
该不该跨界,让很多企业家都很纠结。
包括海尔在内的企业跨界跨界带来的,更多是企业的主业不清晰、发展战略不明确、核心竞争力不易培养。
对于急于跨界的企业家来说,郑重觉得应该去研究一下东阿阿胶。
秦玉峰2006年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当时公司还比较赚钱的酒业等非阿胶行业产业一并砍掉,然后专心做阿胶。
秦玉峰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向其它行业发展?很简单,东阿阿胶的优势就是阿胶,价值也是阿胶,我们将借势大健康潮流,紧紧围绕阿胶主业向上下游进行拓展。”
2015年,东阿阿胶的销售额是50多个亿,利税20多亿元,成为目前中医药行业年销售额最大的单品。
东阿阿胶的发展说明,聚焦一个行业,有助于实现行业主导,构筑经营壁垒。相反,进入多行业领域,进入别人把持的领域,会陷入被竞争主导,被别人标准牵制,被已有壁垒阻滞。
山东驴帮也是一个例证。这家成立不到半年的小公司,依靠深耕毛驴产业链,公司的估值已经暴增50倍。
有一个很明显的事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全球500强那些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能不跨界就不应跨界。因为专业性达到世界第一,才是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王道。
目前在中国企业凡是做跨界经营的,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做到世界第一,甚至至今还没有在除主业之外能够做到市场前三名的,“仅仅是赚到快钱而已”。
从一般意义上说,机会是无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捕捉有限的机会,而很多跨界企业的衰败正是违反了这个原则,用有限的资源捕捉无限的机会,盲目收购企业,盲目新上项目,陷入机会的陷阱而无法自拔。
在机会面前,懂得放弃和取舍,让阿胶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东阿阿胶成功的主要原因。
或许有人说,韦尔奇成功了啊。事实上,一个企业做大是需要时间积累的,GE之所以能够胜任多元化战略,是因为他拥有100多年的资源积累,而其多元化背后有着精心构造的业务战略安排与控制体系。
长大是企业永恒的命题。但从目前看来,根基不够厚实的企业更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不能仍只热衷于“赚到现在的快钱”,却看不到输却未来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