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为何对投行“恐惧大于喜爱”
余丰慧 / 2016-05-04 08:24 发布
投资界的“伍德斯托克”——巴菲特股东大会在奥马哈的凄风苦雨中落下帷幕。七小时的问答中,巴菲特对集团运营、美国经济和行业形式回答了很多问题。给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巴股神竟然认为, 衍生品是“定时炸弹”,对投行“恐惧大于喜爱”。
金融衍生品是从传统金融产品中衍生出来,比如从股票指数衍生出股指期货等。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促进市场高效透明,使得市场更加均衡即制衡平衡各种交易力量,保持市场稳定。不过,衍生品一个最大问题是往往成为炒作投机的对象,最终无限放大风险,甚至引发危机。2008的金融危机引爆导火索就是衍生品,即个人住房贷款产品衍生出的次级贷款债券。
原因何在呢?按照股神巴菲特的说法:”对于衍生品而言,最难的是评估价值,最大的危险是是否会发生中断,导致股票交易等无法完成。”
金融衍生品应该是金融业特别是金融产品高度发达,投资者素质和抵抗识别风险的能力较强,监管水平较高,法制非常健全的市场环境下,自然而然对衍生品有了要求从而水到渠成地产生出现的。像中国大陆目前的状况总体不适合过度发展金融衍生品。一个股市90%为个人投资者的情况下发展金融衍生品特别是围绕股市期市发展金融衍生品是危险的。巴菲特的话语值得中国思考。
在各个国家特别是中国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以及投行业务时,巴菲特突然泼来一盆冷水:对投行“恐惧大于喜爱”。原因何在呢?关注巴菲特年会的都应该知道,在七小时的回答问题中,巴菲特多次说,从他的老师和芒格哪里学到什么什么?笔者从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著作中找到了巴菲特对投资银行恐惧的思想根源。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如何看待投资银行呢?他说,对投资银行所提供的咨询服务存在着另一种反对意见:不能指望一个保有证券伺机出售的机构,来提供完全公正无偏的指导意见。无论出于多么合乎职业道德的初衷,不自觉的自私自利倾向必然影响到判断的过程。当这些意见是由债券销售商——他的生计来源于劝说顾客购买他的公司“压在手上”的债券——提供的时候,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确实,声誉卓著的承销商认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理所当然应该对委托人负责,尽其所能为委托人提供好的建议卖给他们合适的证券,这不仅符合健康的商业活动信条,更是职业道德规范下的义务。
不过,证券销售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商业活动,因此遵循商业活动的规律。尽管在典型的交易中,为买者提供足值的商品和带来满意对卖者有好处,但有时他们之间会发生尖锐的冲突。因此,要求投资银行公正无私地为证券购买者出谋划策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公平的。概而言之,投资者过于信任证券销售商的意见是不明智的做法。
足以看出本杰明-格雷厄姆对他的学生—巴菲特的影响。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这段话大概是在1932年左右,巴菲特才一岁多。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直到今天85岁高龄仍对投行有恐惧症。巴菲特一生追求的价值投资理念大获成功就是从他的恩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思想中学到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念理论的创立者,是世界价值投资之父。
那么,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在投资顾问和指导上应该相信谁呢?他认为,投资顾问公司的咨询意见值得信赖。这类机构的优势在于,它们可以做到完全的不偏不倚,它们既没有证券利益销售方面利益瓜葛,也不对委托人的交易收取佣金。
我们不相信任何收费的咨询机构具有预测债券或股票市场走向的能力,并且我们深信,一方面为高品质投资的选择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又指点债券价格的走势,任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努力从根本上说都是不合逻辑和令人困惑的。投资者非常希望能够做到及时地贱买贵卖,但是经验证明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如果把交易操作引入投资实践,投资资本收益的稳定性将被破坏,而且必然会使投资者的兴趣转移到投机方面。
或许证券投资顾问这个行当应该在中间区域寻找一展拳脚的领地,在这个区域,顾问们可以处理有关投资贬值的问题、建议投资者进行有利的调换,以及向投资者推荐售价大大低于内在价值的安全证券。
足以看出价值投资烙印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思想深处和全部著作之中,而巴菲特几乎倾其一生传承了本杰明-格雷厄姆全部价值投资遗产,也成就了其亿万富翁和股神的地位。
当然,价值投资理念的树立对稳定健康的股市异常重要,但这绝不单单是投资者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对股市的制度设计与导向引导的问题。这更值得中国A股市场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