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医疗露荷尖:基因检测及相关上市公司解析(上)
lefthand / 2016-04-26 17:56 发布
在资本市场,每一个新兴产业,都会经历前期和风细雨般的概念炒作,和后期暴风骤雨般的疯狂(如新能源汽车孕育于11年,成名于15年),对于基因检测这样当前大热、却还未反映到业绩上来的新兴行业,我们必须提前做足功课,才能在未来盛夏来临之时从容应对,本文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梳理了基因检测行业相关知识,核心观点:基因检测未来憧憬无限,但当前除开产前筛检市场快速增长之中,其他中下游肿瘤诊断、个性化治疗、遗传病评估、辅助生殖都处于孕育期,未来有赖于成本的持续下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大力扶植,有可能迎来爆发期,当下的炒作只是开胃菜,时机未到。知识面所限,不足之处,望指正!
一. 中美分别启动精准医疗计划,何谓精准医疗?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
据中国证券报2016年1月14日消息,从中科院获悉,“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牵头、多个院所参加,业内人士表示,精准医疗计划将催生上万亿的市场,其中基因检测服务业五年内达到百亿级(这里主要指国内基因检测中下游)。
那么,何谓精准医疗?
学院派的答案可以自行百度,本人用通俗的语言予以解释:比如,我们感冒之后去医院,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情描述和医生过往经验,决定给我们开什么药,一次吃多少,但即使病状相似,治疗相同,治疗结果可能因人而已,千差万别,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自身遗传密码和外界环境不一样。而精准医疗就是结合每个人的个体特征,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比如通过基因检测预测乳腺癌、肿瘤患病概率,并提前做好应对,如安吉丽娜朱莉;通过产前筛检检查婴儿是否患有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症、染色体异常、耳聋等疾病;或者对高血压、脑血管、糖尿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提供个性化用药、治疗,实现同病异治。
一切的个性化预防和治疗前提是能够准确判断个体基因信息,基因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基础。
二. 行业蛋糕几许?
关于市场规模,不同机构预测不一,本人根据多方预测及自己分析,简要介绍当前规模和潜在规模。
全球精准医疗——据BCC Research预测,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人民币约4000亿),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4倍。
全球基因测序——上游仪器30亿美元(200亿人民币),中游产前筛查肿瘤诊断等,50亿美元上下(330亿人民币),下游数据服务10亿美元(66亿人民币),合计不超过100亿美元,年增速20%。
国内:精准医疗号称万亿,基因检测上游仪器暂时被国外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罗氏垄断等,国内主要集中在中游测序服务和下游,目前规模较小,在十亿当量,年复合增速超过20%,未来五年有望突破百亿,更长远的潜在市场过千亿,其中:
——产前筛检:当前10-20亿人民币,华大、迪安、达安、贝瑞和康占据主要市场,潜在市场百亿级(据了解2016年春节后华大基因产前筛检会降价到1500元/例,新生婴儿1600万*1500RMB=240亿),远未饱和,有待于成本的下降和政策推动。
——肿瘤诊断&药物开发:当前培育期,是未来最大的市场,估计成熟后潜在市场千亿级。
——辅助生殖:显著提升试管婴儿的胚胎移植成功率,潜在市场百亿级。
——遗传病评估:提示患病风险,及早干预,潜在市场百亿级。
——下游测序服务及数据分析:荣之联凭借和华大的关系抢得先机,收入过亿,市场规模较小,潜在市场十亿级。
注:潜在二字是指未来行业爆发之后,当前除开产前筛检,其他市场规模都很小,处于摸索阶段,这也是基因概念股业绩未有所表现的原因。
三. 基因检测四种主流技术:PCR、GC、FISH、基因测序
基因检测共有4种主流技术,我们常提到的基因测序只是其中一种(这部分专业性比较强,非必须看,没耐心的可以忽略,只要知道基因检测大头部分是基因测序就ok),即:①PCR(聚合酶链式反应)、②GC(基因芯片)、③FISH(荧光原位杂交)、④基因测序,各种检测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见下:
①PCR——主要用于检测单基因突变,能较快获得结果,比如用于肿瘤、 耳聋基因少量突变位点的检测;
②基因芯片——检测已知突变位点,可用于产前诊断、药物代谢基因检测、 易感基因检测(基因芯片分很多技术路径,CNV、SNP,技术君可以自行查阅了解);
③FISH——灵敏度高,但通量低,成本高,可用于白血病、实体肿瘤检测;
④基因测序——高通量,但成本高,较复杂,用于全基因组测序,目前发展了四代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凭借通量大、精度高、价格相对低廉等优势成为当今主流技术。
第一代测序技术,Sanger测序技术;
第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的Solexa和HiSeq技术, Life Technologies的 Solid技术 和罗氏的454技术;
第三代测序技术,Pacific Biosciences的SMRT测序技术;
第四代测序技术,测序仪器体积更小,如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的 MinIon 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
注:基因测序是主流技术,但是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检测手段,随着基因检测市场的进一步壮大,未来PCR和基因芯片还有望进一步扩大,基因测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四. 基因测序产业链
基因检测包括上游生产基因测序仪的公司,几家垄断;中游购买测序仪提供基因测序服务的关联单位,包括医院、药厂、科研机构,百家争鸣;和下游数据分析服务公司,毛利率从上到下依次下降,最高75%,最低30%多。
1. 测序仪市场格局
测序仪:目前几乎是二代测序仪,Illumina,占据测序仪70%的市场份额,公司14年收入18.6亿美元,利润3.53亿美元,市值250亿美元,其他几家见下表,其中罗氏454已经停产,在潜心研究三代、四代测序仪···
既然是产品,自然少不了比较下优劣,二代测序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边合成边测序(SBS),一类是边连接边测序(SBL)。国外二代测序仪中,Roche 454、Illumina HiSeq/MiSeq/NextSeq、Ion torrent/proton都是SBS,而SOLiD是SBL,SBL的主要缺点是读长短。衡量测序仪好坏的两个重要指标是读长和通量,两者辩证的关系,个人理解可以比喻为电路的串联与并联,需求权衡最佳,具体技术爱好者自行百度吧。
国内也有几家现在在搞测序仪,其中紫鑫药业和中科院合作开发的,所谓的第一台国产测序仪BIGIS,号称填补了我国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的空白,战略意义被拔太高,网上有很多讨论,技术基本是罗氏454,人家都已经停产了,未来竞争力能如何?华大基因受制于Illumina,索性收购了一家美国测序仪公司CG,今年一月刚刚发布BGISEQ500,接受预定,很牛逼的样子,还未知,可以肯定会便宜很多吧,国人特长。华因康,技术也是复制,而且读长太短,基本没多大用。
个人认为,测序仪国内要想打破格局,至少在二代看十分困难,就指望华大基因推出的新品了,未来三四代需再接再厉,加紧研发,所以,基因测序上游目前国内没有标的(全球龙头Illumina250亿美金的市值不是盖的),未来理想中的测序仪应更便捷,无试剂,读长长,通量高,精度高,成本低,更快速,这是三、四代测序技术未来的目标。
2.中下游服务
下游应用市场主要有无创产前筛查,肿瘤诊断与个性化治疗、遗传病风险评估和辅助生殖,和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服务。
当前无创产前筛检技术相对成熟,成本下降较快,价格亲民,已经有10亿以上的市场,但远未饱和,渗透率不足3%。华大基因在深圳的检测费政府补贴之后只要几百元,其他省份2000多,预计过完春节将降价到1500元/例。按全国年新生婴儿1600万估,市场总规模超过200亿,这是当前各大公司重点抢滩的领域,重点公司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等,华大基因领跑。
华大基因产前筛检
肿瘤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应用前景最广阔,但技术尚未成熟,很多公司都处于投入研发期,如达安基因、迪安诊断、北陆药业、千山药机、新开源都有布局。
遗传病风险评估和辅助生殖成本需要继续下降。
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集中于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当前包括荣之联在内都只是做初级分析,为华大提供服务,并持股少数华大基因。
另外昌红科技主要为华大和Thermo Fisher Scient供应基因存储板;仟源医药主要做婴儿基因保存;安科生物控股公司主要做司法领域DNA检测;东富龙控股伯豪生物进军基因测序、生物芯片、生物标志物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