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聊聊买方机构调研这回事

lefthand   / 2016-04-25 15:58 发布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事,但斌的研究员去调研了一家公司,然后被人拿来说事,意思是他不是东方巴菲特吗?他怎么可以去调研这样不靠谱的公司?

    许多人很可能终其一生不知道机构调研是怎么回事,也会把机构调研上市公司想象成很神秘、神圣的事,弄不好更有可能因为看到密集调研不假思索的杀入相应标的,造成误会。

    权作闲扯,结合本人在私募基金,作为买方机构参与的一些调研经历,码一些字,供大家参照。

    调研一般分为单独调研,联合调研,或者受邀调研。

    1.单独调研是买方机构研究员对某家公司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券商中介或者直接联系上市公司IR、董秘等前往调研。比如说我最近正在分析一个行业,一个热点,所覆盖的这些公司之中有一家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此前已经做了很多功课,非常熟悉这个行业的发展态势、竞争格局、前景趋势,对这家公司的近三五年财报已经通读,研读了市场上卖方机构的研报分析,与一些卖方研究员有了些沟通,甚至对已经公司做完了预测模型之后,才通过相关渠道联系公司管理层前往调研,这种调研更深刻,交流的问题也更加深入,必要时候研究总监亦会参与。

中文在线单独调研(华夏基金2015.10.30)

    2.联合调研一般是由卖方机构组织客户或潜在客户参与的调研,参与方一般是券商研究员+公募基金研究员+私募基金研究员+一些机构研究负责人,几人到十几人不等。这时候大多数券商研究员已经写好了这家公司的研报,近期看多,准备推-荐,寄希望于这些机构参与调研之后决定买入,拉抬股价。但是从机构的角度讲,其中有部分可能是非常看好调研标的,早有准备,自发参与,有些可能前往之前只是草草看了下公司基本情况,并不熟悉,混个脸熟,混个经验,并不表示看好这家公司,更不代表会买入这家公司股份,前述提到但总研究员去调研的这家公司,大概就属于这一类吧。纯粹捧个场面而已,无需过多解读。

中文在线联合调研(2015.10.29)

    3.受邀调研,一般是公司对股价有较大诉求,或者公司近期有些重大项目需要获得二级市场的认可,由公司出面,委托券商研究员,对相关机构发出的调研邀请。机构参与情形和联合调研类似,主要还得看公司是否真的有料,是否值得介入。

    调研流程

    流程:联系上市公司负责人→拟好调研内容提→安排行程→参与调研:圆桌交流会、参观公司、饭局→撰写调研纪要→投资决策

    一点感受

    参与调研的买方,每一次联合调研,参与调研的买方来自于天南海北,但北京上海深圳居多,做足功课了的有,提问尖锐深刻的也不少,也不乏性情中人,我曾经遇到一个沪上的研究总监亲自出马,调研北京一家小公司,当面对着董秘,提出诸多质疑,如海外投资决策任性,超募资金花起来太随意,资本市场对这类公司还是过于宽容,语气激动,一通骂得董秘垂头丧气不敢啃声。有一些研究员则完全不熟悉公司业务,问的问题都是翻翻报表公告就能找到答案的,听者可烦了,还有一些研究员一旁默默无闻听听,很少提问,曾经遇到两次泽熙的研究员就这样,不过那时候的泽熙还没有足够出名。

    公司管理层,有的侃侃而谈,志存高远,跟你扯格局,有的脚踏实地,回答问题也是一五一十,有的则极为老练,风度翩翩,滴水不漏。多数听听而已,除开不能说谎的数据必须重视。

    有的公司会很热情接待前来调研方,估计也是百十年一次,有的则会习以为常,所有调研流程下来,你都感觉他只是在进行着例行事例,波澜不惊。前者大概属于内地,小众公司,后者一般存在于沿海,知名度较高的公司,诸如比亚迪,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问,调研,去不去。

    券商研究员,卖方研究员一般都是调研的牵头人,和事佬,关于被调研公司,容易犯盲目乐观的毛病,另外中国投研大环境,也逼迫券商研究员更喜欢说看多的话,所以对于券商研究员的研究报告,真的不能当真。

    我曾经电话跟一个研究员深入沟通一家公司,半小时后,他发现我对于公司数据的熟悉超乎想象,最后直接摊牌,说“实话说吧,这个预测确实是最乐观的假设条件下最乐观的结果了,这篇研报发出来之前,已经与一些基金经理勾兑了···”

    在翻阅调研名单的时候,如果是联合调研,哪怕出现了王亚伟的千合资本,但斌的东方港湾,尚雅,展博这些知名私募,抑或业绩一线的知名公募,并不一定代表着什么,有些可能只是去打个酱油,参与调研,参加会议,电话会议,写报告,,,研究员的生活本如此。

    但如果是一两家知名机构的单独调研,那就要引起重视了,如果两者都有,则极有可能遭资金追捧,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