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招回避私募基金投资“陷阱”
黄祖斌 / 2016-03-23 12:36 发布
截至3月14日,根据WIND数据库的最新数据,在私募基金产品中,产品名带“稳健”二字的,有至少10只浮亏在三分之一以上(下表)。对于投资人而言,如何回避“稳健”基金的投资“陷阱”呢?
以下思路供投资人参考:
首先,要建立投资私募的个人原则。最近听某中国市场份额在7%左右的大型券商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讲,他们部门在委托基金管理资产时,只考虑公募基金而不考虑私募基金,并且在四五千只公募基金中,符合他们筛选标准的只有40多只,即只有1%的基金值得投资。筛选的标准有:新基金不投(因为表现如何尚待观察)、基金规模太大的不投(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规模太小的不投(因为缺乏稳定性,容易大起大落)、基金经理投资经验不足的(比如不满10年)不投……在这些原则的限制之下,整体投资业绩不大可能特别靓丽,但基本上不可能有大幅的亏损,或出现管理人道德风险。
投资人在挑选私募基金时,也应该根据个人风险偏好、收益率预期,建立投资原则,而不是盲目听信销售人员的“忽悠”。不少销售人员基本上只关心自己拿到的销售佣金或是完成销售任务,投资人的盈亏并不太关注。
其次,务必查询管理人的历史业绩。股市有一句谚言:“股票不知道谁持有它”。一个人的知名度再高,都不是股市投资的利基,反而名气大的人往往事务繁多,无法集中精力专心于股票投资。投资人少听或不要听基金经理“选择高景气度行业中的优质企业”、“兼顾价值与成长”等正确的废话,实际上80%的基金经理经不起历史业绩查询的考验。以享有“中国私募基金教父”称号的赵丹阳为例,去年管理的A股股市的产品全部亏损。再看上一轮牛市中享有盛名的但斌、李驰等人,其实最近几年业绩相当一般。但斌2007年发行的东方港湾马拉松这只产品,最近4年只有一年进入了前50%,其他3年在私募基金中都排名后50%(下表)。
第三,回避最近一年的明星基金经理。不客气地讲,中国的私募基金投资者中,相当多的人是非常盲目的,喜欢追逐上一年或是最近几个月排名靠前的名星基金经理。遗憾的是,最近10年,不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第一年的冠军,往往在第二年排名会非常落后。不论是2009年的私募冠军新价值投资的罗伟广,还是2010年公募冠军华商基金的孙建波,2015年公募冠军易方达新兴成长基金,第二年的表现都比较差。2010年的私募基金冠军常士彬,2011年在运营满一年的663只私募产品中,排名612名。为何会有这个反差?因为规模的扩大会增加管理难度,成名之后社会事务会显著增加,极大地干扰了投资和研究。
2009年私募冠军是新价值投资的罗伟广,借这个春风,新价值投资从2009年12月起至2011年初,发行了至少13只基金。然而截至3月4日,这13只基金中,只有4只实现了正收益(下表)。
第四,分散投资。中国股市变化无常,风格转换也增加了投资的难度。以2013年业绩排名前10的私募基金(不考虑泽熙的产品)为例,在2012年多数表现不佳,有2只甚至排名后10%(下表)。分散投资既是平滑投资年度收益率的必要措施,也能减少部分基金经理投资失误带来的损失。2015年,有专门投资于可转换债券的一只基金,短期内出现80%的净值回撤,原来是放了近10倍的杠杆。投资人很难预料到投资经理会这么做。即使是基金经理道德上没有问题,但如果重仓某个板块的个股,也容易发生净值的较大幅度的回撤。
第五,认真阅读基金销售的各类文件。对投资策略、各类投资品种的最大仓位、持股集中度等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有些基金虽然名字中带“稳健”二字,其实股票类资产最大仓位在80%甚至更高,就谈不上稳健投资。
第六,不在股市大涨之后大量投资于股票类私募基金。不难发现,目前浮亏巨大的私募基金,不少就是在去年股市高点附近成立的。大涨之后必有大跌这是股市的基本规律之一,股市高位时成立的基金,不论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有多高,都很难回避市场风险。一个非常残酷的规律或者说现实是:股市大幅下跌后,风险释放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基金建仓的良机,这个时点发行的私募基金比较容易有良好的表现,但这个时点基金很难发售,因为投资人普遍缺乏这个眼光。股市大涨之后,风险虽然积累较多,却是私募基金发行的黄金时期,因为投资人这时候头脑最热,但投资人的回报一般都不高,甚至要忍受较长期的亏损。
总体来看,中国的私募基金表现普遍缺乏稳定性。投资人宜选择有良好业绩记录,基金经理有10年以上投资经验的基金,并尽可能分散投资,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避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