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xg2005love / 05月14日 17:05 发布
这事和监管层5月初发的一条新规直接相关,咱们来捋清楚背后的逻辑,以及对咱们手里股票的影响。
先说为啥会有这种变化。
以前公募基金考核有个大问题:基金经理的收入主要靠管理费,规模越大赚得越多,所以大家都一门心思搞规模,追涨杀跌炒题材,反而忘了“跑赢大盘”才是基本功。
结果这几年很多基金业绩惨不忍睹:
2022年以后,超七成主动型基金连沪深300指数都没跑过,基民们发现自己承担了更高风险,最后收益还不如直接买指数基金,心里肯定不得劲。
所以监管层这次动真格了,要求基金业绩考核必须和沪深300等基准指数挂钩,以后要是长期跑输大盘,基金经理的奖金、排名都会受影响。
新规一落地,基金经理们就得赶紧调整仓位。怎么调?
简单说就是“查漏补缺”:对照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看看自己哪些该买的没买(欠配),哪些不该多买的买太多了(超配)。
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看,主动型基金普遍低配了券商、保险、银行、电力这些权重板块,却在电子、科技等成长股上仓位过重。
现在为了跟上基准指数,只能卖高买低——把之前炒高的电子股卖点,把银行、保险这些便宜的权重股补上。
这就解释了为啥最近银行股天天涨,而部分科技股却悄悄跌,本质上是基金在“被动搬家”。
具体到个股,哪些会被重点增持?
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在沪深300里的权重高低,比如贵州茅台、中国平安这种市值大、指数占比高的龙头,以前基金可能觉得“盘子大涨得慢”不愿买,现在为了不跑输基准,必须配置;
二是当前持仓和指数权重的差距,比如电力板块里的龙头股,之前基金低配明显,现在就得赶紧补仓。
相反,像一些不在沪深300成分里的中小盘股,或者虽然在指数里但基金持仓远超基准比例的,比如部分高估值的科技股,就可能被减持,腾出钱来买权重股。
这种调仓对市场有啥影响?短期看,会加剧“二八分化”:权重股因为资金流入持续走强,中小盘成长股可能面临抛售压力。
但长期是好事,能让基金回归“价值投资”本质,别总想着炒概念追热点,而是真正关注那些低估值、稳业绩的核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