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新药业,耗时13年,医药小龙头,打破垄断,开始逆袭!
一股 / 01月15日 08:36 发布
创新药浪潮,势不可挡!
随着我国药企研发投入的加大,2016年-2025年,我国创新药销售占比有望由7%增长至18%。
但是,相比于80%-90%的仿制药占比来说,创新药还是稀缺。
比如失眠症市场,直到2023年,我国才终于迎来国产首款创新药,“地达西尼”,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而这款药,京新药业研发了整整13年,是公司的首款创新药。
可以看出,京新药业为赶上创新药的发展洪流,做好了充分准备:
1、基本盘稳定
事实上,在创新药未销售之前,2023年公司营收就达到了39.99亿元,堪比片仔癀一年的肝病用药销售规模。
这是因为京新药业培育了3大核心业务,分别为成品药销售、围绕成品药一体化布局拓展的原料药业务,以及并购形成的医疗器械。
而这3大业务的销售规模在最近几年均维持了相对稳定。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第一大业务成品药销售,不仅规模一直是最大的,而且在神经系统、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等多个领域手握拳头产品。
例如,公司有两个销售额超3亿元的产品,分别为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片”和胃黏膜修复药物“康复新液”;还有多个在院内市场销售排名第一的药物,比如降脂药“瑞舒伐他汀钙片”、帕金森治疗药物“盐酸普拉克索片”等。
正是稳定的基本盘,给公司提供了研发支撑,这对一家医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京新药业的研发投入达到了4.01亿元,近几年研发费用率也一直呈增长趋势。
2、失眠新药进入医保
不得不说,随着公司的创新药失眠药上市,京新药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24年3月,京新药业的失眠新药实现了商业发货,并在2024年底顺利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这样在医保的支持下,其进院、放量速度便有望加快。
历史经验表明,艾力斯的抗肺癌创新药、百济神州的血液瘤新药都是在加入医保后首年实现了2-3倍的收入增长。
而且,尽管公司没有披露创新药的销售数据,但自2024年以来,京新药业的业绩就已经呈恢复增长趋势。
和大多数医药企业一样,最近几年,公司因为行业“集采”的影响,所以业绩增长不太稳定。
而一直到2024年,随着京新药业在集采中站稳脚跟,同时创新药带来新的增量,公司业绩终于迎来了反转。
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京新药业在实现营收同比增长9.68%的同时,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1.66%,明显好于前几年的业绩表现。
与此同时,截止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毛利率也稳定在了51%左右,同时销售费用率还有下降趋势,从而使得净利率有所提升,都是公司经营向好的证明。
那未来,京新药业的增长空间如何呢?
第一,创新药失眠药天花板较高。
目前来看,京新药业最主要的增长逻辑在于成品药领域,而成品药又可以分为两块,仿制药和创新药。
其中,仿制药市场格局越发稳定,在此背景下,京新药业逐渐摆脱了集采风险,且更加重视零售市场的销售,所以没什么好说的。
创新药无疑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其核心正是刚上市的失眠药物“地达西尼”。
当前,我国失眠患者达到了近3亿人,失眠药市场规模在120亿元左右,而未来随着我国失眠患者人数的增多和就诊率的提升,预计失眠药市场规模到2025年将增长至150亿元。
所以,基于疗效和安全性,“地达西尼”便有望获得一定的市场空间。
而且对比竞品来说,地达西尼还具有一个差异化优势,即对于老年人的失眠效果更显著,这是竞品所不突出的。
据悉,“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两个产品占据了我国失眠药市场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它们被认为对于年轻和女性患者的效果更明显。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第二,原料药和医疗器械业务仍具成长动力。
对于京新药业来说,虽然这两大业务规模不是很大,过往的成长性也不算太好,但还是有两个亮点值得一提:
一个是,这两个业务均有着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是公司长期增长最有底气的一面。
1.京新药业的抗感染原料药“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列。
2.公司在2018年收购子公司深圳巨烽时,其在国内医疗影像显示终端的市占率就超过了50%。
再一个是,过往两个业务均受到了行业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仅保持了逆势增长,而且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原料药和医疗设备行业的营收增速都是下滑的,但京新药业的两大业务却维持了个位数的增长。
其中,原料药行业是有着明显的周期属性,自2022年以来因为行业供需失衡进入下行周期,而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虽然行业业绩还未反转,但存货周转率等营运能力已经呈上升趋势。
另外,医疗设备行业则是和医院招投标的景气度相关,目前也有了一定回暖趋势。根据统计,2024年11月份,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的招投标金额为152亿元,环比增长了22%,成为2024年金额最高的一个月。
所以,京新药业凭借失眠新药崭露头角,未来不仅有望受益于创新药市场的发展,且公司还有原料药和医疗设备两大业务,均有望为公司未来增长提供支撑。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来自飞鲸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