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解近期的妖股炒作?
从零开始学炒股 / 12月22日 08:58 发布
妖股现象要从人类的认知模式讲起。
人类的思维有一个致命的局限性:人类无法想象自己认知之外的事物。
这个怎么理解呢?比如各种神话故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实际上都是基于人类有限的想象力拼接。比如所有的怪物都是各种动物的缝合怪、比如神和人的长相都一样、比如外星人的长相都是魔改版人类等等等等。人类的思维模式只能在自己的认知之内想象全部的事物,一旦超越认知,就很难再继续推进了。
但客观世界实际上并不按照人类的想象运行。比如人类一开始想象天圆地方、想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想象上帝造人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基于人类传统认知的主观想象。但实际上想象跟客观世界相差极大,甚至完全不相关。
再往深了讲,如果思维模式已经固化,遇到新事物就是把一个已有的认知强行扩展到外界事物上去。比如天圆地方的想象本质是因为人类看到的地面都是平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想象是因为看到星体都围绕自己旋转,上帝造人的想象是因为人类自诩为万物灵长。
人类总是会把自己经历过的、自己之前看到过的事物权重放大,然后忽略了本质。而一旦自己经历的事情足够多、经历足够丰富、年纪足够大之后,都会有意无意的把各种事物往自己过去的经历上靠,并不考虑事物的真实情况。
英国作家道格拉斯提出过一个诙谐幽默的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事物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事物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事物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三定律本质上就是人类思维认知局限性的一种体现。因为人类的思维普遍存在局限性,都受限于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而每个人经历过的事情并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思维都存在一些致命的局限性,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思维盲区。
一个事物想得到全部人的认可是不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认知的舒适圈里面,尤其是现在短视频进一步加固了自我认知的舒适圈。
股市是一个选美的游戏,市场上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看到市场的美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都拥有投票权,最终市场会沿着全部人用脚投票的结果走出不一样的行情。换句话说,只有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这个股票是一个比较美的股票,他就能够上涨。这个能上涨的股票,一定是基于每个人的认知都觉得可以上涨,往往就能涨得最好。
大众的逻辑链
在当前机构犹豫不决的时候,股市的主要参与力量实际上是散户。那什么样的情况下散户愿意买这个股票呢?实际上需要这个事物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面都知道这个,从认知到股票的逻辑链要足够短,短到99%的人都能够一步推导到股票名称股票代码,群众基础足够、逻辑链不在思维盲区中,这个股票就上涨。
比如A股历史上每年都会炒生肖行情,本质上99%的中国人都能通过明年生肖联想到股票名称,这个逻辑链足够短,生肖的认知也覆盖了全中国。游资炒作的时候实际上是故意挑选这些最短逻辑链的股票来的,如果逻辑链过长实际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了解,最终吸引来的人并不多。去年是兔年,A股名字带兔的具有独占性,只能选兔宝宝;今年是龙年,A股很多名字带龙的,当时各种带龙字的龙字辈都上涨了,其中名字好听的天龙就涨的多一些;明年是蛇年,蛇字实在没什么可选最多只能选到带蟒字的川发龙蟒,市场硬生生搬出来了打蛇精的葫芦娃,但好在葫芦娃广为人知勉强符合共识;后年是马年,我个人估计到时候肯定是天马这种名字好听的涨的多。(以上股票只为举例,并无荐股,本人不持有上述全部股票)
所以,每年跨年生肖行情本质上是因为这个题材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存在认知局限,逻辑链足够短,符合大众的逻辑链。虽然看起来有些无厘头,但实际上是非常符合传播学的。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且这个认知有广泛的受众,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其中的逻辑链,这个事物才能真正传播起来。
每个人都存在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大部分人的认知都取决于自己的之前经历过的事情,这个时候需要取参与者的交集。上周我去参加一个婚礼,主持人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来让大家猜是什么电视节目,本质上就是取最大的交集,取最广大人群的条件反射。某种意义上,主持人也在找参加婚礼人群的共识。
一般情况下,如果此类题材炒作,在两个标的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逻辑链最短、最符合大众认知的那个准没错。本质上意味着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人能推导出来参与进来,人多之后自然能够把股价推升上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我是一个理科思维非常重的人,理科思维重的人有一个天然的思维缺陷,这个缺陷我花了好久才走出来。这个思维缺陷就是,世界是一定要分对错的,错的事情是要受到惩罚的。
但我后面发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确实是这样的,事物是一定要分对错的。但社会科学不是,社会科学是如果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事情对就是对的,如果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事情是错的就是错的。大多数人的想法就是共识,共识肯定会犯错,毕竟有时候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阿基米德被流放的故事告诉我们,共识很容易犯错,共识不一定对。
在社会科学领域,共识是最重要的。虽然事情的真相在南边,但如果共识是往北,那么市场走势依然会跟着共识往北。直到大部分人走着走着都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市场才会开始掉头转向。但如果当前市场上大多数人都要执意往错误的北边走去的时候,最好不要在市场浪潮前面螳臂当车,是很容易被踩死的。
股市实际上是一门社会科学,更适合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而不是纯理科思维。很多情况下过高的智商是不利于炒股的,因为无法理解这个市场,不够尊重市场共识,极度聪明的人很难接地气。牛顿买南海公司的股票亏损高达2万英镑,那时他的年薪是2000英镑,相当于亏了十年工资。亏损后,牛顿在日记中写下了一句经典名言:“我可以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性的疯狂!”某种意义上,牛顿就是不够尊重人性,在后期追加资金买入了风险极大的南海公司股票,忽略了其中的风险,最终接盘造成了亏损。
经济学上常用一个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但事实上我在这个市场上就没见过几个理性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性人假设根本就不适用,反而是非理性人的假设更加站得住脚。所以,完全用书本上基于理性人假设建立的模型来套用在这个市场上本身就是错误的事情。我实际上是经济学科班出生,我当时最困惑的就是书上的理论用在市场上完全是南辕北辙啊。直到我花了好大力气,才从原先的思维框架里面跳出来。
市场共识的传导机制
理解了市场共识的传导机制,实际上就理解了市场炒作的上涨下跌逻辑。
比如很多情况下,A股的炒作是事件驱动的。有时候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也不是事件的真相,重要的是这个事件背后的共识传导。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事件的,事件指向的最短逻辑链是什么,最多的人群会如何用脚投票。
你自己的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绝大部分人会如何理解这个事件;事件变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事件引发的共识条件反射;事件本身对错也并不重要,重要的这个事件传导到哪一步了,最终这个事件使得共识向哪个方向前进。
对于妖股来说,首先妖股炒作是完全符合上述逻辑的。首先有最为足够的认知基础、涵盖了最广大人群的思维认知、最短逻辑链能够推导出来。满足这些条件后,市场很容易用脚投票出来一些妖股。某种意义上,根据明年生肖炒妖股这件事在自然科学领域听着完全没道理,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听着非常有道理。而股市本质依然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尊重共识形成的逻辑最为重要,即便这个共识看起来很无厘头。
共识从开始到结束我把他分为发酵期、横盘期、消散期三个阶段。
发酵期:越来越多人知道这件事,根据传播学RO的定义,一个人传播给多个人,在这种人传人不断扩散。整个发酵期是指数增长的。
横盘期:能传播到的地方都传播到了,来的人逐步变少了,热度到了极限状况。
消散期:大家越来越不关心了,或者归于平淡了,热度持续消散。
现在互联网看舆论走势很简单,直接用一些舆论指数就好了,比如下面这个图是妖股葫芦娃微信指数的图(本人不持有该妖股,只是纯粹为了举例)。前段是快速增长的,然后短暂横一段时间,然后开始缓慢消退。
实际上对应炒作的妖股也是这个走势,先是快速放量上涨,然后见顶开始反复,然后缩量下跌,走势跟大部分舆论指数的走势几乎完全一致。举例来说看下面这个票的K线图是不是跟上面的舆论指数走势基本是一个模子里面印出来的。
这个票实际上有一个致命缺陷,因为葫芦娃最多只有七个,所以最多七个涨停,虽然听起来是一个奇怪的逻辑,但这个逻辑也符合最短逻辑,也符合大部分人的认知,也是有共识支撑的。所以七个涨停后,且葫芦娃最多有七个的逻辑被发酵后,事实上这个股票也不用看了,开启了反向的共识。
老股民肯定听过一句话叫做利好尽出,当全部的利好都出了以后,后面就没有利好了,后面就已经很难吸引到更多的人了,短期应该处于高位了。在传播学上,如果能参与的力量都参与进来了,那么就会进入共识的反面,甚至这个时候负面共识也会萌芽,各种鬼故事就出来了。以前经常有某个妖股炒上天后,有人路过公司拍了一张门面破烂的照片,此后负面共识就开始发酵了。
如果你能够完全预判市场共识的走向,那么最重要的是提前埋伏进去。但现实情况是,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预判正确市场的共识走向,光靠埋伏的话效率太低了,最好的方式是底部起来第一根大阳线的位置参与进去。
如果看错了,市场共识没有朝着你预判的方向走,甚至有时候市场共识是沿着你反方向走的,所以一旦看错一定要撤退,一定要设置好止损。如果看对了,那么在指数传播阶段能够快速上涨起来,但当已经没有更多力量可以参与进来之后,要及时考虑撤退。
如何利用市场共识
既然理解了市场共识的传导机制,那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个机制。如果把炒股的思路换成抓住一个事件舆论热点的前半段,这个游戏就很简单了。
首先要找跟事件相关的、最短逻辑链的、最广为人知的事物。如果这个逻辑的逻辑链太长了,那么大概率都是错的。因为市场不存在这么长的逻辑链,大部分人只能推出最短逻辑链,只有最短逻辑链才能在市场上反映出来。
前半段最重要的是判断这个事件舆论热点能否持续发酵,尽量尽早参与进去。这个阶段尽量选择最广为人知、传导逻辑链最短的事物,选的标的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其次是要尽量在质变刚开始的阶段参与进去,不然隔了一天后因为舆论发酵的更厉害,在传播学指数扩散的情况下,晚一天意味着性价比已经差很多了。
中段纯粹是看进度条,预判这个事件舆论热点到底能够持续多久,因为很可能这里就是舆论发酵的最高点。如果发现了事件舆论热点已经无法进一步扩圈了,意味着可能要来到股价的最高点了,要注意撤退。如果舆论发酵还没到进度条的后半段,其实还是能够伴随人气逐步有人买的,这种情况很难亏钱。
后半段因为人气消散,这个游戏的参与价值已经不大了。可能会有死猫反弹,但本质上风险大于收益,建议不要参与了。事实上也发现消散期的老热点里面很少会有顶级游资参与,顶级游资永远都在参与市场的新热点。
所谓晚信不如早信,晚信不如不信。如果尽早的参与到这个舆论传播的前半段终归是有人气助推的,但如果参与晚了可能还不如不要参与,毕竟最后一棒进去一般都是接盘的。
总结
回到标题,如何理解近期的妖股炒作?在我看来,妖股炒作是在充裕流动性下大部分资金需要的一个存在共识的宣泄口,这个共识的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存在这个事物。
妖股的走势本质上跟舆论传播的走势完全一致,本质上是背后人群听到消息并参与的结果。我个人建议是,每次判断一下你处于每次信息传播链条的哪一环,要是处于较靠前位置还是可以参与一下的,即便是庞氏骗局前半段也是要让人赚到钱的。但如果已经处于中后段了一定要谨慎,要是能来的人都来了,大概率就去接盘了。
巴菲特有一个知名的牌桌理论:“如果牌过三巡,你还不知道牌桌上谁是傻子,那你大概率就是那个傻子。”
同理,如果妖股炒作到中后段,你还没有找到下一个听到消息会参与进来的人,那么大概率你就是去接盘的。这种情况我建议还是不要参与了。在胜率和赔率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大概率都是亏钱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仓促的交易胜率赔率普遍都不高,决策都会带来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