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股市發财命,發财只会迟到,从不缺席。
柴孝伟 / 11月25日 06:58 发布
巴菲特 1984 年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第八部分)阅读点评
(巴菲特)表 - 4 是红杉基金的投资记录。这个基金的管理者,比尔·鲁安是我于 1951 年在格雷厄姆的投资课上结识的。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到华尔街工作后,觉得自己仍需多学习一些有关商业的知识,于是在 1951 年到哥伦比亚大学选修了格雷厄姆的课程,我们便是在那时相识的。在 1951 至 1970 年期间,他管理着一个规模较小的基金,成果远比行业平均成绩出色。当 1969 年我要结束巴菲特合伙企业时,我请他设立一个新的基金,来帮忙继续打理我的伙伴们的资金,这便是红杉基金的由来。这个基金并非在良好的投资时机设立的,当时我正要退出股市。接下来的几年,股市的调整给他的投资表现带来了艰巨的挑战。令人高兴的是,我的伙伴们不但没有抛弃他,还不断增加投资额。最终,大家都获得了满意的回报。
柴孝伟评论:比尔·鲁安,比巴菲特大三岁,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都师从格雷厄姆。巴菲特 1969 年结束合伙人公司,向原投资人推荐了比尔·鲁安,比尔·鲁安自此成为了红杉基金的管理者。也就是说,比尔·鲁安是巴菲特合伙人企业的接盘者。
红杉基金成立后的前五年颇为艰难。我查看后发现,一是前五年业绩每年都落后于指数,二是成立 4.5 年后基金净值约为 0.85 元。这个绝对和相对成绩的确都不佳,巴菲特称此为“艰巨的挑战”。比尔·鲁安那几年过得不好,他自己说“那几年成了当之无愧的亏本大王,甚至一度躲在桌子下,不敢接听投资人电话”。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巴菲特觉得股市过高而停止操作,比尔·鲁安接盘后开始运作,时机不佳;二是比尔·鲁安属于“好公司+集中投资+低价格”类型的投资者,倘若基金早开几年,这种风格正好会大获成功,他开基金时好公司很多都涨至高位,低价买入已不容易,而后优秀公司整体下跌 80%,他还是受到了影响。之后业绩开始大好。
(巴菲特:)这些并非“事后诸葛亮”的评论。比尔是我推荐给伙伴们的唯一人选。当时我曾说过,如果他能够取得比标普 500 高 4%的年回报率,就已经很好了。比尔的成绩不仅超越了预期,其基金的规模还持续膨胀。毫无疑问,资金规模会成为投资表现的拖累。当资金不断增长时,并非说无法取得优于平均的回报,但难度会增加。当管理着一个 2 万亿元的基金,而这规模刚好与整个经济体系里的资金数量相当,就不再可能取得优于平均的回报率了。
柴孝伟评论:
比尔·鲁安,截至巴菲特演讲时,15 年基金业绩年复利 18%,也是相当不错的。到 2005 年比尔·鲁安去世,37 年基金盈利年复利 19%左右(扣除收益前)。
比尔·鲁安的基金规模达到上百亿,其中有一项投资就是长期持有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
比尔·鲁安对基金起初艰难五年的评价是:价值只会迟到,从来不会缺席,只是有时候缺席的时间有点久而已。
(巴菲特:)我必须着重强调的是,我所举的例子中,他们的操作从未出现过相同的投资组合。虽然他们都在探寻证券的价格和价值的差异,但各自的决策大不相同。沃尔特持有的最多的股票,都是诸如哈德逊纸业、Jeddo 高地煤、纽约 Trap Rock 公司等等,都是些只要稍微留意财经版的读者都不会感到陌生的名字。Tweedy,Browne 所选的股票,大多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大家可能连名称都未曾听过。比尔则偏爱投资一些大型公司。这些投资组合中,重叠的股票非常少。这些投资记录,并非一个人做出决策后,再让 50 个人来模仿他。
柴孝伟评论:施洛斯、汤姆·纳普、比尔·鲁安,他们几人虽然都秉持格雷厄姆理念,但是风格和买入的股票却各不相同,可见格雷厄姆理念涵盖的股票范围很广,大部分股票都能以格雷厄姆理念买入。
但我个人认为“三低股”“世界股”这两类是最适宜发扬光大的两类股。
我从比尔·鲁安的经历中得出三个结论:
1. 股市發财命,發财只会迟到,从不缺席;
2. 如果缺乏信心时,就想想比尔·鲁安的基金成立前五年和最终年均复利 19%,这是个起步艰难但最终注定发财的例子;
3. 做优秀公司类股票(世界股种树),波动往往会比三低股种田更大一些。
投资四系统:
三低股种田世界股种树守正出奇投资思维行为系统
平常心情绪控制调节系统
健康长寿身体生命系统
时运趋吉避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