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小县城里,不缺艳丽贵妇!
雷立刚
/ 2024-06-22 12:52 发布
这一次我驾车周游全国,55天时间从南到北穿越了10余个省市,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的县城,我都不仅看到了不逊色于一线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商品房小区,还看到了时不时出现的打扮入时、贵妇般的县城女子。
由此,我也想起了近期看到的网上不少关于小县城生活状态的描述。以下是我随意收藏的网上几个现身说法的案例。
第一位网友的话摘录如下:
我老家是甘肃一个60万人口县城,最近回老家短住一个月,消费竟然和北京差不多,有些服装店、酒店、餐饮、娱乐甚至比北京还贵!而且攀比心理很明显,村里看到好几个BBA,男人之间抽烟都是20块 30块以上的,有2个体制内的发小哥们,随手掏出来就是华子!瞬间感觉震撼!
第二位网友的话摘录如下:
坐标重庆下辖某市,充其量一个县城的规模和体量,也就是因为重庆是直辖市而在行政级别上高于县,情况和许多网友说的一样:小县城里不乏“豪门”,有的甚至是特别有钱,不仅体现在奢侈品购买上,更体现在“夏季去山上避暑房避暑,冬季去海南的房子过冬。平时出国旅游,顺手买些国际大牌奢侈品回来”,“贵妇”群体也悄然滋生,她们往往花几十万上百万去整容美体!
第三位网友的话摘录如下:
我出生长大在河北某县城,不说全部,也是大多县城体面家庭的同学家里早早就把房预备下了,县城的房价当时相对便宜,而且平米大,楼与楼之间间隔大,住起来很舒适,以前最早的二层小楼在集中供气供暖以后变成了和别墅一样舒适,炙手可热的存在。正因为家里早早的实现了有房有车,挣的工资几乎全部都是可支配收入,而县城消费地点不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我的好几个同学都在玩摩托或者玩越野,相对装备投入不小,这就衍生了第三个问题,县城不像大城市那么卷,很多人特别是体制内的有时间去搞些副业,多多少少都会增加一些收入来改善生活品质,所以县城“豪门”的生活是精彩的,但是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从上一辈或者更早一辈就打下基础,这样的县城生活是最幸福的。
以上集中呈现出的一个共识,就是当下很多小县城的消费已经并不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差多少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网友们认为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小县城真有富人。
有人感叹说,现在的小县城真的很恐怖,穷的很穷,富的偷着极度奢侈,半穷半富的都在充大佬。
小县城虽然多数人收入较低,但是,体制内的人和少数暴富的人,支撑了县城的高消费,外加有灰色收入的小众人群也多贡献。
网友半开玩笑说:县城里的江湖如同印度的种姓制度,“豪门”已经隐约浮现,“贵妇”的奢华不是一般人可想象的。
第二个原因:越是小县城的人越爱面子。
小县城,人口流动低,圈子很小,生活节奏很慢,但是八卦消息传播快得很,对当地人来说,没有多少秘密。
所以,小县城的人特别爱攀比,因为邻居同事啥的一处就是一辈子,都想着要有面子,不能被看不起。就跟村里的人一样。特别虚荣。为了面子,在各方面攀比着进行高消费。
反而在大城市谁都不认识谁,无所谓穿的是不是名牌了,反正没人关注。
以上也衍生出另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小县城里阶层固化的现状,比大城市更甚!
有网友说,县城的关系网你无法想象,极有可能都形成了固化的家族联盟,龙生龙,凤生凤的现象已经悄然生成。
还有网友说,小县城是固化的婆罗门的府地,真正的铁帽子世袭,很难改变。那些在县城体制内生活的人,真的很滋润,不用背井离乡,发小,同学,亲朋萦绕,每天喝点小酒,玩点小牌,很爽!
能在县域生态过的滋润的,那都是牛人,就像村里能呆下去,不外出打工的,都是牛人。
因此,有人感叹:西门庆到死也不会离开清河县,老话说“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离开小县城外出打工的,多数是父辈在县城里混的不好的,混的好的把子女安排的明明白白。所有关系网都在县城,你离家打工混的再好也是一个人孤军奋斗。哪比得上人家依靠家族关系在小县城里呼风唤雨。
朋友们,你们觉得如今的小县城是否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