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骑兵与哥萨克骑兵的较量
黑郁金香 / 05月06日 07:16 发布
本博评论:秋山好古对骑兵战法的深入研究,日军最终取胜可以说不是偶然的。通过日鹅战争,日本国把甲午战争中的所获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变本加利的都还给了满清。以下摘自网络
日鹅战争中,日本骑兵与哥萨克骑兵的较量
二十世纪初,腐朽没落的满清帝国摇摇欲坠,成了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连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都难以幸免,成了强盗们为分赃而打斗的战场。因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贪婪野蛮的沙鹅与穷凶极恶的日本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给东北大地上的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动用了重机枪、迫击炮、手榴弹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然而传统的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仍然无可替代。
狂野的哥萨克骑兵历来是帝国武装力量的一根重要支柱,号称“沙皇的马鞭”。数百年来,在沙皇的每一次对外征战中,哥萨克骑兵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征服喀山汗国到东征西伯利亚,从血战奥斯曼帝国到争霸欧陆战场,哥萨克骑兵都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七年战争中,因“斜击”战术而无往不胜的普鲁士军队遭到哥萨克骑兵的横扫,鹅军一举占领柏林,强悍过人的腓特烈二世大帝几乎自杀,哥萨克从此威震欧洲;1812年的博罗季诺战役后,领教了哥萨克骑兵厉害的天才统帅拿破仑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我的军队有这些哥萨克,必将横行于天下!”
日鹅战争爆发时,哥萨克骑兵仍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轻骑兵。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上,随着连发速射武器的出现,骑兵作用下降,显得日渐式微。但辽阔的东欧大平原给骑兵纵横驰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哥萨克骑兵在鹅军中的地位仍然如日中天。中国东北的地形地貌与东欧平原相似,大片草原和森林,是骑兵的理想战场。而且在日鹅战争时期,阵地火力配置和堑壕网格还不像一战时期那样严密完善,骑兵仍有充分的纵横回旋余地,所以在日鹅战争中,哥萨克骑兵依旧是鹅军依仗的主力。
在日本历史上,战争中也屡见骑兵的身影。战国时期,武田家的骑兵号称达到数千骑奔突的规模,在织田信长大规模运用铁炮以前,武田信玄的骑兵纵横日本,几乎没有对手。但日本骑兵只能呈凶于岛内,与大陆骑兵对抗则不堪一击。在丰臣秀吉侵朝的壬辰战争中,日本骑兵完全不是大明边军骑兵的对手,其规模、马匹、战术均处于下风,在整场战争中,几乎无所作为。
日本骑兵连东亚大陆骑兵都打不过,更遑论与动则万骑席卷,东西驰骋万里的哥萨克骑兵较量了。
日本骑兵孱弱的原因在于规模不济,马匹矮小。作为岛国,日本地域狭小,资源有限。千骑规模的骑兵作战,在日本已经是最为壮观的战争景象了,而且日本骑兵也不擅长大集团作战,而是迷恋于“一骑讨”。
日本本土的马种“在来马”是引自中国的蒙古马,本就体格矮小,在岛国环境下又进一步退化,肩高仅1.3米,力量小、速度慢、悍威差。明治维新后日本引入优秀马种,又师从法国学习骑兵战术,马种和战法都有所改善,日俄战争爆发时,日本马的肩高达到1.4米左右。但哥萨克骑兵的顿河马和奥尔洛夫马肩高在1.5米至1.6米左右,速度和力量远好于日本马。哥萨克骑兵的作战模式通常是在宽大的正面上以数万甚至十万骑以上的规模发动排山倒海地突击,这是日本无法想象的。
但日本并没有因为先天禀赋劣势而放弃发展骑兵,他们来到中国东北后,广袤无垠的满洲大地更坚定了他们发展骑兵的决心。
当年石原莞尔第一次踏上三江平原时,生长在岛国的他被眼前一望无际的景象惊呆了,他感叹道:“在这里作战,应该使用战术!”
在机动车辆和航服务于战争以前的年代里,能在中国东北这样宽大的地域中执行远距离搜索侦查和快速机动的只有骑兵。而与日本争夺东北的沙鹅正拥有强大的骑兵,所以为了与沙鹅对抗,日本也必须发展骑兵。到日鹅战争爆发时,日本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化骑兵,但与沙的鹅哥萨克骑兵仍无法相提并论。
深知自身弱点的日本骑兵之父秋山好古,依据其在西方学到的骑兵知识和自己在甲午战争中的实战经验,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骑兵作战理论《本邦骑兵用法论》。
秋山好古理论的核心就是,不将骑兵集中使用于正面战场对敌方步兵和骑兵的冲击,而是分路派出少量精锐骑兵部队长驱敌后,执行敌情警戒、地形勘察、搜集和交通破袭任务,并力求在数日迅速内达成战略或战术目标,这就是所谓“挺进骑兵”模式。根据这一模式,骑兵在远距离深入敌后侦查搜索的同时,还要破坏敌方的桥梁,铁路和通信设施,骚扰敌人侧后,伺机摧毁敌方的粮仓、弹药库,造成敌人后方混乱,以配合正面战场。
“山内、建川将校斥候行动”,是日鹅战争中,日本“挺进骑兵”的一次经典作战。
在沙河会战前,为了获得鹅军纵深布防,秋山好古决定排遣斥候深入敌人防线,侦查铁岭、抚顺鹅军的部署状态和奉天与铁岭之间的铁路运输情况。他派山内保次少尉和建川美次中尉分别率领一个三人和五人小分队进入敌后执行远距离侦查任务。他们于1904年1月4日出发,从鹅军防线的右翼进入后,横贯了整个鹅军阵线后方,获得了所需,完成任务后又于1月24日从鹅军阵地左翼回归己方阵地。整个行动用时20天,机动距离达1200公里,期间历尽惊险,数次濒临绝境又几度绝处逢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根据他们的传奇经历,日本作家山中峯太郎写了一部小说《敌中横断三百里》,小说中的三百里指的是日本里,正合1200公里。
“山内、建川将校斥候行动”,为日军提供了准确的支持,使日军大本营在沙河战役中的决策有了充分依据,这场会战的胜利,日本骑兵居功至伟。
秋山好古在甲午战争中曾率领骑兵参加过实战。当时他领兵巡逻于旅顺一带,在土城子遭清军阻击。由于他的骑兵没有重武器,而对方拥有两门火炮,结果被打得大败,阵亡五十余人。秋山好古从此战中得出一个经验,就是骑兵必须配备重武器,提高攻坚能力,还要开发适合骑兵作战的专用装备,同时要增强骑兵的战场通讯能力。
在秋山好古的建议下,日本为每个骑兵旅团配置了一个由马匹拖拽机动的,拥有6挺法国哈奇开斯机枪的系驾速射机关炮队,还配备了骑兵专用有线电话和骑兵用炸药,研制了骑枪,即新式三十年式卡宾枪。
秋山好古认为,在面对强势骑兵时,不能与对方正面对决,而应该在徒步状态下,依托既设阵地以步兵火力打击对手。秋山的这一想法其实就是欧洲龙骑兵作战模式,即士兵上马机动,到达战场后构筑工事,以步兵战术与敌人的强大骑兵对抗。
而当时的哥萨克骑兵使用的是枪骑兵战术,每个骑兵都配备长矛,在己方火力的掩护下,对日军步兵阵地进行冲击。在奉天会战中,勇猛的哥萨克骑兵甚至直接冲破日军阵线杀入阵地纵深,对日军形成严重威胁;哥萨克骑兵还经常对正在冲锋的日军步兵发动反冲击,他们的长矛和恰西克马刀使日军遭受重大杀伤;通过草地和森林进行掩护,对日军火力较为薄弱的阵地侧翼发动袭击也是哥萨克的常用战法。
在秋山好古的指挥下,日本骑兵尽量避免与哥萨克骑兵进行马上对决,从而回避了日本骑兵在马匹和战法上的弱点。纵观日鹅战争,双方骑兵对骑兵的马上决战可谓少之又少。
日鹅双方骑兵最大规模的正面作战发生在黑台沟会战中。当时鹅军远东总司令科鲁帕特金决定在沙河一线发动一次决定性战役,一举击溃日军主力,黑台沟会战由此爆发。
会战开始前,鹅军在兵力和火炮方面均占优势。科鲁帕特金认为奉天西南约40公里的三叠铺是日军防线的关键支点,如果突破这一点,整个日军阵线就会动摇,因此他调动了三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军,总兵力11万人,对三叠铺实施三面合围。而防守这个方向的日军实力却非常薄弱,仅有秋山好古的骑兵第一旅团8000人。1905年1月25日,鹅军开始进攻,从日军左翼袭来的米舒钦柯骑兵军攻势最为凶猛。
秋山好古下令将战马隐蔽在掩体中,全体士兵下马作战。预先部署的重机枪发挥了威力,把冲锋的哥萨克骑兵打的人仰马翻,尸横遍野。
日军司令官大山岩也明白秋山好古的阵地是战役关键所在,所以他抽调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前去增援。其中第八师团立见尚文部经过1月6日至28日连续两天的激战后,弹药耗尽,杀红了眼的立见尚文率部发动了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白刃突击,日军士兵在“板载”冲锋中突破了鹅军对秋山旅团的包围。
虽然日军给予了鹅军重大杀伤,但因力量对比悬殊,经过三天激战后,秋山好古已经山穷水尽,他们已经准备全体“玉碎”了,如果鹅军继续攻击,防线必然被突破。然而科鲁帕特金在关键时刻对战场形式发生了误判,一方面是日军的顽强和鹅军的惨重伤亡使他的作战决心产生了动摇,另一方面,日军预备队第五师团在西部方向上的积极袭扰使他感到担忧,他认为,一旦日军援兵到达,鹅军将处于被分割包围的险境,于是他下令停止进攻,并于1月29日拂晓全部撤出战斗。这样日军侥幸躲过了一劫。
秋山好古的胜利不仅是这场战役的转折点,这次侥幸的胜利也是整场战争的转折点。秋山好古使日军从“日鹅战争中的最大危机”走出、并走向胜利,被誉为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功臣。
在这场战争中,日鹅双方的骑兵并没有发生马背上的大规模白刃直接交锋,所以很难判断究竟哪一方的战斗力更强。但是从投入规模、马匹质量、作战经验来看,哥萨克骑兵应该居于上风,而且哥萨克人手一杆长矛的枪骑兵装备,很容易在对冲时贯穿只有马刀的日军阵型。然而通过“山内、建川将校斥候行动”穿插敌后的战例,以及在黑台沟会战中,骑兵采用步兵战术,以火力抗击哥萨克骑兵的集团冲锋来看,日本的骑兵战术更适合那个年代的战场环境,秋山好古的骑兵运用水平胜过了沙鹅骑兵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