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组合“头重脚轻”还能如何实现资产配置再平衡?
金基研 / 03月28日 18:25 发布
《金基研》 祁玄/作者
在投资基金时,不少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投资多只基金以平衡市场风险,然而,每只基金的收益情况不尽相同。持有的基金中,正在下跌的是否需要被舍弃“斩仓”?而上涨的那些是否值得继续持有?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些投资者往往会犹豫不决。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动态再平衡策略或能帮助这些投资者解决这个烦恼。简单地说,即是“取长补短”。在动态再平衡策略下,投资者可以先赎回那些经获得收益或增长空间有限的基金,再将资金投入到被低估或是仍有增长空间的基金,即资源集中的地方将资源转移到资源匮乏的地方,从而实现两方的平衡。
一、“动态”调整再“平衡”风险,“回归”最初的持仓比例
动态再平衡的实质,其实是一个“低买高卖”的操作,而这个操作的资金流转则是在自己投资的仓位里运行。譬如,投资者手上持有A与B两只基金,如果A基金净值上涨,B基金净值下跌,此时这位投资者可以将A基金的部分份额赎回,将资金投入到B基金。
需要指出的是,为方便理解,上述只是一个仅有两只基金的例子,实际上,投资者还需考虑实际许多因素,例如买入卖出时机、基金本身的质量、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等。
进一步,我们可以从申购基金开始,分析动态再调整的整个流程。
首先,是假设建立一个基金组合,以初始10万元的资金投入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两只基金,其中6万元投入到股票基金,4万元投入到债券基金。此时,一个股债基金比例为3:2的基金持仓配置完成构建。
一段时间后,假设股票市场走强,股票型基金的资产净值增长到8万元,但债券型基金的资产净值未发生明显变化,维持在4万元水平。此时基金组合的股债基金比例为2:1,偏离了当初目标配置的3:2的股债比例。
按照动态再平衡策略,需要将基金组合的股债基金比例恢复到原始的3:2。
此时两只基金资产净值合计为12万元,要恢复到3:2比例水平,需要将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资产净值调整为7.2万元和4.8万元。经计算,需要从股票型基金处“提取”0.8万元,投资到债券型基金中。经此操作,动态再平衡便完成。
总体来看,基金动态平衡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资金比例回归到最初合理的基金持仓比例。若整体基金组合偏离至极度“激进”或“保守”的情况,或会显得“头重脚轻”,此时风险与收益难以平衡,也容易“失足跌倒”。运用动态平衡的投资策略,投资者能科学地优化自身的基金组合配置,对于保持整体基金资产的稳健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投资长跑考验重重,谋虑规划多多益善
基金动态平衡像是一道的算术题,主要计算市场变化后的手中基金组合内各组成部分的持仓比例,并进行合适的调整,将该比例调整至原先设定好的水平。然而,在这番调整的背后,潜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动态再平衡策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费用。
采用动态再平衡策略就意味着要及时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申购费、赎回费等,或会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如果投资者在短时间内多次调整基金组合内各基金的投资比例,相关的交易费用可能会不断叠加,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投资者需要注意调整基金组合的频率,且与短期投资相比,在长期投资的环境中,动态平衡策略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其次,既然动态平衡策略与长期投资的“相性”更好,那么了解调整的时机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般来说,和日常生活中的“体检”类似,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可以每个季度,半年期或一年期检查一次基金组合。对于基金组合来说,定期检查“身体”情况,也能相对有效防范风险。
如若基金组合内各类基金的资产净值比例未明显偏离最初设定的水平,那么该基金组合可暂时“以不变应万变”。
在市场震荡时,基金组合内各只基金的波动幅度可能会相应增大,此时,投资者可以增加检查频率,根据最初设定的比例,及时进行处理。
最后,除了成本、调整时机、定期检查“偏离”程度,基金资产的类型、各类基金资产的权重是否适合投资者自身,也是在使用动态再策略时需思考的问题,值得投资者关注。
假设某稳健型投资者构建了一个以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构成的基金组合,其中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比例为资金的80%,另外20%的资金投资债券型基金。那么,这个基金组合的股债基金比为4:1,对于稳健型投资者来说可能并不合理。
换言之,在动态再平衡策略下,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构建基金组合。例如,稳健型投资者可以选择以60%的比例持有工银创新动力股票基金等股票型基金,另外40%的资金持有创金合信尊泰纯债债券基金等债券型基金;保守型投资者则可以适当提高债券型基金的投资比例,减少投资于股票型基金的资金。
总而言之,投资是一场“耐力赛”,“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在基金投资这件事上,投资者事先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动态再平衡等策略,做出针对性的部署,为投资预留更多操作空间,在遇到难题时或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