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锜“顺昌大捷”:五千步卒破十万铁骑
黑郁金香 / 03月07日 14:34 发布
顺昌大捷“铁浮屠”无敌神话破灭,柘皋大捷“铁浮屠”再遭灭迹。以下摘自网络
刘锜“顺昌大捷”:五千步卒破十万铁骑
刘锜(公元1098年—1162年),字信叔,德顺军(今平凉市静宁县)人。
作为南宋抗金名将,刘锜和吴玠吴璘兄弟并称“德顺籍三大抗金名将”,和岳飞、韩世忠、张浚齐名“南宋中兴抗金四大名将”。
刘锜出生官宦世家,其父刘仲武是泸川军节度使,一直镇守西北边陲。
少时天资聪敏,好学尚武,相貌英伟,武力过人,深稳多智,有儒将之风范,自幼随父出入战阵,抗御西夏。
刘锜尤其精于骑马射术,青年时看到军营门口水缸盛满了水,便开弓搭箭,一箭射中水缸,军士拔出箭矢,刹那水流如注。刘锜随后又射一箭,弓弦响处,那箭刚好将原来的箭孔塞住,在场之人无不叹服其精妙高超的射技。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闻刘锜之名,亲自召见,派到岷州(今甘肃岷县)任陇右都护。屡胜西夏,所向无敌,西夏人都很畏惧他。
据说,西夏小孩哭闹时,只要其母说一声“刘都护来了!”小孩子立马就不哭不闹了。
张浚任川陕宣抚处置使,惊异于其文韬武略,授刘锜为泾原路经略使兼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市)。
在南宋抗金史上,“顺昌大捷”是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金军南侵以来遭受的最大惨败之一,而宋军指挥官就是刘锜,他凭借此役一战封神、扬名天下。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刘锜从仙人关调回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后驻军金陵,负责长江一线防御。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宋金议和后,金人口头答应归还宋朝的三京,朝廷命刘锜为东京副留守,北上去接收汴梁(今开封)。刘锜率“八字军”一万余人及殿司卒三千人,加上家眷约四万人从临安出发。
当刘锜率军抵达涡口的时候,“暴风拔坐帐”, 刘锜判断“此贼兆也,主暴兵。”于是日夜兼程,赶到了顺昌城(今安徽阜阳)。顺昌地处淮北颍水下游,为金军南下必经之地,是保卫江淮地区的战略要道。
果然不出所料,金兀术撕毁合约,率领十余万大军“败盟来侵”。消息传来,众人惊恐,刘锜虽有4万人,但是拖家带口,有战斗力的也就7千步卒而已。
刘锜召集将领开会,商量抵御金兵之策。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应该撤回淮水,顺流还归江南。刘锜拍案而起,高声斥责:“我本受命往汴京,而今东京虽然落入金人之手,军队尚在,顺昌又有城可守,为什么要不战放弃这战略重地。我志已决,敢言去者,定斩不饶!”命手下把所有船只凿沉,以表必死抗击之心。
刘锜进入顺昌后,首先把自己的家眷安置到一处寺庙里,并在寺门堆上木柴,当众对守卫兵卒交待:“如果我军兵败城破,立刻放火烧死我的家人,以免受辱于敌!”这便是“寺门累薪”的来历。
随后,刘锜督军用六天时间加紧修补城防。他发动民众环城修筑起一道土围,上面还打洞为门,称作“羊马垣”,用以护城屯兵,并在城下设置鹿砦等障碍物,构筑了一道包括羊马垣、外濠、主城墙、里壕、里城在内的多层防御体系,从而扩大了顺昌的防御纵深。
同时加固城池,在城墙上准备滚木、礌石和沸油、火油柜等守城武器。刘锜让城郊的数千户居民搬进城中,将房舍烧光,坚壁清野,派出侦察兵探查金军动向。
仅仅6天后,金军先头部队汹涌而来,包围了顺昌城。
出人意料的是,刘錡并未选择呆板的防御战术,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战法:“依城野战、以攻代守”。宋军依托城池,主动向金军发起进攻。
乘敌立足未稳,刘锜连夜派遣千余精锐夜袭金营,杀敌颇众。
很快,金国两路大军兵临城下。刘锜下令打开各个城门,金军如同当年的司马懿,怀疑城中有伏兵,不敢贸然靠近。
此时,城墙外围的羊马垣开始起作用了。宋军在羊马垣后面列阵,金兵射出的箭,不是射在垣上,就是从羊马垣的上面越过,射到城墙上,毫无作用。
金兵攻城时,刘锜利用在城外所筑的工事作为掩护,用强弓劲弩远程射杀大批敌人,并派精锐部队主动出击,喊杀声震天,金兵因为慌恐,互相拥挤,很多人掉进河里被淹死。
到第四天,金军越来越多,他们看到一时难以取胜,就把军营向后移动,在距离顺昌城2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准备长久的和宋朝军队对峙下去。刘锜趁他们向后移动军营,各种防御工作还没有做好的时候,挑选500名精壮军人组成敢死队夜袭金营。
这日正值阴天雷雨,每有闪电,“折竹为叫,电闪则击之,电止则伏之”,敢死队就乘刹那光亮跃起,看到辫发者就杀(女真人辫发),天要放亮撤兵回城,一连几日,金军损兵折将,都没能发起有效攻击,却被宋军夜袭神魂不定,被迫后撤扎营。
刘锜“乘热打铁”,挑选胆大勇敢、有夜战经验的士兵,每人发一个口哨(衔枚),每人一口大刀,尾随夜袭,百余人在金营中冲杀一夜,混乱间,金军自相残杀,“积尸盈野”。
刘锜六天内三次主动出击,让敌人疲于应付,有力的打击了金军气焰。
当时在汴京的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金兀术)闻知,怒不可遏,亲率10万主力军杀奔顺昌。
数天后,完颜宗弼的大军就赶到了顺昌城下,营寨连绵无尽。面对如此众多的金军,有些将领向刘锜建议,说已经打了几次胜仗,这会儿金军众多,我们很难取得胜利,倒不如保全军队,退到长江南岸。
刘锜大义凛然:“平时人欺我八字军,今日当为国家破贼立功······朝廷养兵十五年,正为缓急之用,况已挫贼锋,军声稍振,虽众寡不侔,然有进无退!”众皆感动思奋,曰:“惟太尉命!”
完颜宗弼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指挥数万大军攻城,并亲自带领3000亲兵督战,对顺昌城发起猛攻。刘锜并不全面开战,他以防守为主,并集中精兵强将,全力攻打完颜宗弼的中军。中军都是被称为“铁浮屠”的精锐军团,全都身披厚实盔甲。
金兀术亲自指挥,放出金军的制胜法宝——“铁浮屠”重甲骑兵:“戴铁兜鍪,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
金军还有“拐子马”,巡弋大军两侧,伺时而动,双方酣战时作为奇兵直插敌阵。兀术自认用兵以来,所向无前,大军出动直如惊涛骇浪,掀翻宋步卒这样的小船不在话下,不禁得意:“试看天下谁人能敌?”
刘锜早就研究好大破“铁浮屠”的方法,专门训练了一支以长枪加大斧的军队,长枪单挑金军的铁兜鍪,大斧专砍马腿与敌人臂膀。宋军前军死士手执长标枪,顶花带刺,捅掉金兵铁兜鍪,同伍之人双手持巨斧,尽力劈去,或断其臂,或碎其首。
宋军用长斧专砍马腿,成功打败了一路南下战无不胜的“拐子马”。顺昌之战自辰至申,从早上七八点,一直打到下午五六点,一日鏖战,刘锜泰然指挥,不紧不忙,每批宋军出击,都有序撤回城中,每波派出的人马都是有生力量,对金军刀劈斧砍,如入无人之境。让金兀术平日里耀武扬威的精锐部队十损七八,金军弃尸毙马,车旗、器甲到处都是,宋军击杀金军近三万人。
当夜,又是暴雨如骤,平地水深过尺。完颜宗弼无奈,只得下令军队向后撤退,选择高处扎营。刘锜得势不饶人,乘勇追穷寇,又斩杀金军过万。“弃尸毙马,血肉枕籍,车旗器甲,积如山阜。”金兀术狼狈败往陈州,休整一日,撤往汴京。
刘锜不到两万的军队,出城作战的精壮兵士仅有5000余人,打败了金军10万之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昌大捷”,后来成了以少胜多守城防御战的典范战例。顺昌之战被列入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
当时金国人纷纷传言:“自过南朝来十五年闲无如此战,必是外国起鬼兵来,我辈莫敢当也。”
曾出使金国的洪皓也称:“顺昌之捷,金人震恐丧魄,燕之重宝珍器,悉徙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顺昌一战让金人胆战心惊,都打算放弃中原,已经有大撤离的准备。
第二年,完颜宗弼卷土重来,再次率大军南下,侵入江淮地区。
朝廷对这次防御战特别重视,宋高宗诏命各路大军汇集淮北。当敌军大举进攻时,刘锜借助有利地形,率领军队杀向敌军,连续两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金军在地势平坦的柘皋(今安徽巢湖市西北)摆开阵势,再次用身披重甲的骑兵分成两路,夹击宋军。这些骑兵就是顺昌之战时被称为“铁浮屠”“拐子马”的连环铁骑,是完颜宗弼最得力的精锐重装骑兵。
战斗一开始,宋将杨沂中、王德等人,采用刘锜顺昌之战的办法,用长斧先砍马腿,等马摔倒之后,再用长矛和大刀刺杀金军,又一次打得金军丢盔弃甲。
当金军看到刘锜的帅旗时,大呼:“这是顺昌的旗帜,我们打不过的!”顿时,军心涣散,只顾逃命,乱成一团。这次战役之后,宋金又一次议和,边境暂时归于平静。
短短2年,连战连捷。刘锜连破金军“铁浮屠”“拐子马”,成为南宋少有的多次在正面交锋中击败金人重甲步骑的将领。
“柘皋之战”也被列入“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刘锜一人,两战称雄,在“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中独占两功。
刘锜不但是军事天才,还是儒雅的诗人。著有《清溪诗集》,遗憾的是已经失传。《全宋诗》中,录入其诗作7首。
刘锜性格豪爽、深沉果敢,文韬武略、儒将风范,对巩固南宋政权立下了不朽战功。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亦大赞:“尽南宋之力,充岳侯(岳飞)之志,益之以韩(韩世忠)、刘锜、二吴(吴玠、吴璘),可以复汴京、收陕右乎?曰:可也。”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刘锜病逝于临安,宋高宗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武穆”,获得了与岳飞一样的谥号。孝宗时,追封为“吴王”,加太子太保。
《宋史》称赞:“刘锜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泜上之军,无以过焉”。
又称:“金主亮之南也,下令有敢言锜姓名者,罪不赦。枚举南朝诸将,问其下孰敢当者,皆随姓名其答如响,至锜,莫有应者,金主曰:吾自当之。然锜卒以病不能成功。”
刘锜抗金,除形势不利而主动退兵外,大多战胜,因而被“世传锜通阴阳家,行师所避就”。
刘锜一战成名,终成南宋脊梁,在岳飞韩世忠之后,力抗金军。
以至于二十年后,金帝完颜亮率军南下侵宋时,下令有敢提及刘锜姓名的,罪不饶恕。可见刘琦顺昌一战所打下的威名,震慑金军长达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