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以步克骑的经典却月阵
黑郁金香 / 02月01日 15:13 发布
以下摘自网络
刘裕却月阵打败3万重骑兵的精髓在于消除侧背、保护侧背
却月阵名字叫的就这么好听,就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一样好听,让人一点也联想不到猛将的概念(沈田子、徐羡之等),这就是极致反差吧。因阵形似月牙,故名却月阵(应该叫缺月阵吧,古人忌讳缺,从而得名却月阵)
言归正传,研究却月阵就不能不了解一下这一战的背景,故事发生在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刘裕第二次北伐向西攻取后秦姚氏控制的洛阳、关中,而借道于北魏的过程。北魏这边,当时的皇帝是明元帝司马嗣,这位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太武帝拓跋焘,父皇是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想来也是明君,重要谋臣崔浩(清河崔氏,北魏前期三朝国策多出自崔浩父子)就指出目前北方还有柔然犯边,不应该此时与刘裕结仇将其兵锋引向河北,避免两线作战。上策就是让刘裕去打后秦,等到一死一伤或者困于崤函潼关前,再断刘裕归路和粮道。所以北魏的战略就是催促驱赶刘裕西进。
时间回到41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8月12日,东晋太尉刘裕自都城建康亲率大军北伐,刘裕分遣5路晋军进攻后秦姚泓。闲话少说,各路均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10月22日王镇恶、檀道济与沈林子三人攻占洛阳,但随后进攻潼关遇阻,到次年3月派人向刘裕求援求粮,被刘裕拒绝,因为此时刘裕正忌惮魏军紧跟于黄河北岸并进,忙于同魏军纠缠,此时魏军蠢蠢欲动。
北魏本来的策略是只等刘裕向西通过,后防不严就出兵占领山东兖州、徐州彭城等地,截断水路(这是灾难性的后果,之前东晋大司马桓温第三次北伐就是战事遇阻后,入秋水路断绝,沿陆路回军途中被慕容垂骑兵追上)。刘裕是何许人也,崔浩的谋划他也早就想到了,这也是刘裕最担心的(所以也就顾不上部将王镇恶等求援)。因此不得不沿途做好防御,所以进军缓慢。417年3月8日,刘裕在率大军进入黄河前,以左将军向弥率兵屯于黄河重要渡口碻璈(山东省东阿县),由此可见东晋和北魏双方都想避免直接冲突,但是又不约而同的严防死守。魏国督太行山以东诸军事的长孙嵩也调集了10来万重兵沿黄河北岸警戒。凡漂流至北岸的晋兵,都被魏军擒杀。刘裕数次派兵上岸攻击,刚一登岸,魏军便逃离岸边。
刘裕虽然也想避免两线作战,但是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几次小打小闹之后这一次为击败魏军的袭扰,终于决定上岸结阵接敌,双方都想避免的一战终于在数次摩擦双方都充满了愤恨的情况下打响了。刘裕决定使用在北伐南燕过程中为对付骑兵创立的却月阵。刘裕命卫队长丁旿(音同务,猛人,曾杀诸葛长民)带领700勇士和100辆战车上岸结成弧形防守阵,再由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2000步兵携带100张劲弩以及弓箭于阵中支援。
这一次魏军也不再避敌,可能魏主有令不准晋军大部队登岸,亦或是长孙嵩判断晋军被激怒转向攻魏,总之得给刘裕一点教训了,以报复前者晋军前锋王仲德攻击魏国的东郡凉城和占领滑台。所以长孙嵩立即挑选了3万精锐骑兵前来进攻,结果被阵法得当的2700人给打趴下。魏军骑兵被晋军战车阵所阻,战车上又有盾牌防御,阵内还有强弓劲弩远程攻击,魏军被利箭射杀者甚众,死尸堆积遍地。不畏伤亡,魏军也是连续冲杀,紧要关头魏军骑兵靠近战车,晋军也是憋了一肚子火,拼力死战,朱超石命令将长槊截成3尺长的小段木杆,锤击之(应该是锤击弩机发射长槊截成的弩箭),洞穿三四名魏军骑兵。魏军骑兵终于还是害怕了,开始败退,朱超石率宁朔将军胡藩、宁远将军刘荣祖追杀,又斩俘1000多人,此战魏将阿薄干被斩。
自古骑兵对战步兵军队都是一边倒的屠杀,却月阵为啥能改变这一情况呢。刨除刘裕治下北府军英勇善战、北魏当时无名将(崔浩说长孙嵩有治国之才,而无进取之能,当时拓跋焘也还没上线)以及魏军轻敌等时代因素,来看看战术选择上的因素。
首先就是阵形。步兵如果一字排开,骑兵除了直接冲击寻找突破之外,善战的骑兵将领就会中间佯攻,两翼包抄攻击薄弱的侧背。所以步兵结阵防御必须能保护自己的侧后方,就像18世纪英国龙虾兵围成正方形射击。却月阵两端抱河,魏军无法包抄从背后攻击,这很重要。如果有人说当时是离岸100步结阵,还是有缝隙,去过黄河滩就知道,黄河滩异常松软,别说马蹄失陷,人也难走,这也就是离岸100步结阵的原因。有一部英国电影《法外之徒》就反映了苏格兰贵族罗伯特利用步兵阵两侧沼泽的以500步兵打败英格兰爱德华二世装备精良的3000重甲骑兵。再者弧形的密集阵型对于每一辆战车上的士兵来说都没有侧面,所有士兵均只需要防守自己的前面,只需专心防守一个方向。对于魏军也只有一个进攻方向,但是进攻开始前排开的间隔,越到阵前间隔越小越拥挤,丧失了机动性不说,更增加了晋军弓弩的命中率。
其次兵力配置。此战晋军有步兵、弓弩兵、水军、少量骑兵协同作战,首先步兵以战车横置为屏就像是城墙,战车前有盾牌保护战车,固定或手持长枪长槊以吓阻高速冲锋的骑兵,魏军进攻损失惨重之后,晋军的少量骑兵带领步兵追杀,立足于防守反击。同样不可忽视的就是水军,舟船上的水军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保护了后背这很重要,并且可以不断往岸上送去箭矢补给。如果战事不利士兵可以撤到船上,给了上岸的士兵安全感和纪律性(督战,不死战就退那就不用上船了可能结果就是被射杀)。严密的防守,使得魏军基本上就没摸着晋军士兵的毛,而晋军倒是可以随意射杀魏军骑兵,魏军的伤亡多数都是来自远程攻击的弓弩手。
最后就是地形。有人认为却月阵的成功在于背水一战,其实不是。刘裕利用了大河,但并不是利用黄河来阻断岸上士兵的退路,来激发士兵的求生欲望来让他们以一挡十。而是利用黄河从原理上消除了侧背。你不是想攻击我步兵阵的侧背吗,我的侧背就是大河,就是大河上的水军(南朝的水军很强,魏军也不可能渡河再上岸),这很关键。另外为啥选择离岸100步结阵,此处地面步兵结阵固定战车没问题,但是土质依然还很松软,魏军骑兵是披甲重骑兵,在这种地面上冲锋严重降低了骑兵的速度也就降低了冲击力(再狠点,这种地面很容易挖出来数条壕沟,不过这也会限制己方追杀,所以现实上也没这么做),防守的士兵可以从容不迫的射击。
那后世为啥没人再复刻这等辉煌呢?这也很简单。首先第一条,组织步兵战车防御不难(正史中卫青在漠北也是先以武刚战车结营防御,而后伏兵反击),但是你行军打仗却不能总是依靠大河来消除自己的侧背,东晋开始南朝北伐都是依赖淮河流域密集的水网运输军粮,沿着河道行军方便省力,刘裕正好利用了这一因素。其次,还要是阔水大河,就比如黄河,否则敌军很容易就渡河攻击后背,还要保证自己的水军远远强于敌军。这2条就关系到却月阵的精髓,消除侧背,保护侧背。你要离开大河和水军结环形阵对抗骑兵,骑兵即使不强攻,也可以围困等你粮草耗尽军心涣散,或者在你转移撤退中突袭,但是这些问题都由大河中的东晋水军所克服。
再者,从进攻者的角度来讲,当时的背景是魏军不得不进攻,阻止意图不明的晋军登岸,万一是大举攻魏呢,长孙嵩肯定要把晋军消灭在黄河滩头,或者将晋军赶回黄河驱赶晋军西进攻秦。没有进攻方不顾一切的进攻的动力和缘由,这一切不就无从谈起了,骑兵完全可以选择有利于己的地形利用机动性打你个措手不及。
最后就是时代的发展,骑兵的装备发展也在进化,南北朝的长期战乱促使重骑兵(具装甲骑)盔甲防护力也越来越好,而且之后就开始装备了马槊,重骑兵的冲击力再度升级。此后基本上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关键看将领怎么选择战术了,骑兵将领怎么发挥骑兵的冲击力和机动性、怎么发挥骑兵战术的灵活性(代表就是有慕容垂骑兵败桓温北伐、李世民玄甲军虎牢关一战、金朝的铁浮屠拐子马、超强机动性的蒙古骑兵),步兵将领怎么选择合适装备、怎么利用地形天气等所有因素做好防守(比如唐代陌刀,比如岳飞上拽骑兵下砍马腿的战术,比如蒙哥困死石头城),不过确实成功战例不多。
说到底却月阵只是步兵克制骑兵的防守战术,在以前步兵对战骑兵这一世界性难题下,探索出一种防守极其严密的阵法,对骑兵也只能防守。出名就出名在步兵大胜骑兵、出名在以少胜多、出名在给人一种复制成功背水一战的错觉、还有就是刘裕自身武力值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