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1943年废约的历史意义

黑郁金香   / 01月04日 11:40 发布

  本博评论:1943年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巨大牺牲,废除了满清王朝与当时世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中、英、美、苏世界四强行列,而法国因投降德国,被排除出世界大国行列。从此中国以大国的姿态,进入二战后主导世界秩序的行列。以下摘自网络

  以下摘自网络

  1943年民国政府把握时机,废除了100年来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腐朽无能的满清王朝与各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除了那些大国,就连荷兰、比利时这样的三流国家也敢上门找事。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国贫弱的国力,那一系列的条约仍然继续延续。直到1943年,东南亚战场告急,民国政府把握时机废除了把部分不平等条约。

  一、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国贫弱的国力并没有改变

  1911年10月,武昌城内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大的起义,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起义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在一个月之内,南方各省先后宣布独立,满清王朝即将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国贫弱的情况。无论是南京政府还是北京的北洋政府,都承认了满清时期的一系列条约。军事强人袁世凯去世以后,中国更是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废除不平等条约无非谈起。1919年的巴黎和会使中国遭受了奇耻大辱,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待遇并不比战败国强多少,这就激起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1924年,孙中山组建了黄埔军校。他准备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一步步统一全国。但是一年以后,他在北京去世,他一系列的努力成为泡影。1926年年底,蒋介石统帅10万军队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场北伐。截止1928年,蒋介石已经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是他自己能够控制的地区只有江南和两淮。南京国民政府组建以后,开始与各国商谈关于废除条约的事宜。各国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当然不肯放手,国民政府经过一系列艰难的谈判,最终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和邮政自主权。在现在国内的教科书中会提到那个掌管中国关税40年的英国人和由外国人设计的中国邮票,这些权利在1928年被国民政府成功收回。

  二、日本入侵东南亚地区,中国趁机提出了废约的要求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蒋介石为了改变日本的进攻方向,在上海开辟了第二战场。70万中国军队与30余万日军展开了反复厮杀,最终中国军队阵亡12万,负伤超过30万。在这场大战过程中,有一个情况不得不说,那就是上海的租借。这片区域没有任何的战火,上海的难民蜂拥进入租借。日本占领上海以后,由于此时日本还没有对西方各国宣战,因此租借成了沦陷区内的天堂。随着战局的扩大,日军占领了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很多城市,在一些城市中也有租借的存在。这些租界从1938年到1940年之间,创造出了畸形的繁荣。在西方大国的眼里,日本不敢把它们怎么样。

  二战爆发以后,德军横扫西欧,整个西欧地区只剩下英国还在顽强抵抗。日本为了获得急需的战争资源,1941年年底,日军偷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聚在同一天,日军还同时入侵了英国控制下的中国香港和美国殖民地菲律宾。在随后的半年里,日军先后占领了马来亚、

  新加坡、苏门答腊、越南和。从而开始威胁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安全。此时英美等国急需中国派出军队进入东南亚地区同日军作战,但此时中国的抗战形势也不容乐观。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国民政府把握住了时机,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力度,第二就不平等条约的问题开始举行商谈。

  三、与英美两国达成了一系列的新约

  1942年后半年,中国同英美两国开始进行废约谈判。美国在中国没有半殖民地,也没有租界,因此美国总统罗斯福率先同意了《中美新约》。不过中国和英国的问题就陷入了僵局,中国的代表明确提出中国必须收回香港。英国首相丘吉尔公开表示:“废除英国在华特权并不包括将香港交给中国。”对此,中国的蒋介石也是针锋相对:“如果英国方面连口头上的承诺都不答应,那这样的新约就毫无意义。”此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出来打圆场,奉劝双方延期再议。此时中国在战争物资方面还需要依赖英美两国,因此蒋介石做出了让步,统一延期再议。但这也造成了两年之后,中英两军在新界河对峙的局面。由于冷战已经逐步拉开,美国需要英国的帮助,在一系列问题上开始明显偏向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