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李药业调研问答记录
夜鹰 / 2023-09-16 22:39 发布
2023年中期业绩要点简述
: 甘李药业 2023年上半年的营收12.3亿元
。 国内制剂销售收入是10.39亿, 同比增长35%。 国内收入实现增长的背后, 对应的是销量的大幅增长。 上半年公司国内制剂销售量同比增长超过了100%, 其中基础胰岛素占比44%, 同比增长了58%。 速效和预混的胰岛素产品占比已经提升到55.5%, 同比增长了1.6倍。 公司通过对基层市场的精细化管理, 制定不同区域特色的销售策略, 以及加强销售团队的学术推广能力。 不断提升了市场对公司品牌的认可度, 销量得到了比较大幅的提升。 在集采后, 公司新产品快速覆盖了市场, 销量提升的非常显著, 为公司未来的增长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保障和动力。 公司上半年整个销售量是超过了3300万支。 全产品的均价在30块出头。 假设下半年没有增长, 全年都有机会实现6600万支以上销量。
回顾近几年的销售情况, 基本上下半年是会高于上半年的销量的。 2022年上半年卖了1600多万支, 下半年接近2500万支, 如果说2022年下半年是因为集采的提升, 也可以看一下2021年上半年是1300万支, 下半年是1800多万支, 所以基本上下半年是超过上半年, 如果做得好, 当然希望今年的下半年也能有一个非常好的, 销量的提升, 一方面取决于医疗机构对集采执行量的进展。 以及销售团队按照销售策略去具体执行的最后的成果。 今年上半年销量的提升, 其实和当初大幅降价, 参与集采的最初的基本预期是一致的。 当时获得集采签约量是3500万支左右, 而集采的总量占市场总量大约一半。 考虑到院外的零售市场, 因此, 如果集采量能顺利完成, 各家企业是有机会公平竞争, 并且有机会获得集采量对应比例的标外市场量的。 集采执行第一年正好是从去年的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期间, 由于受到新患者初次用药和老患者转换是需要时间的。 处于过渡期, 预期3500万支乘2的结果有希望是在集采进入第二年, 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的上半年有机会实现的。 如果执行更顺利, 在2023年的自然年提前实现。 实际上在集采的第一年的执行量是5800多万支。 去年的下半年和今年的上半年合计是全产品是5800万支, 它是首年集采量3500万支的1.67倍, 从总量的执行是比较好的, 也是和策略的制定和销售团队执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因为市场竞争的关系, 没有披露具体各产品的销量数据, 也是希望投资人予以理解。
和去年同期相比, 在半年报里面实际上把价格影响和销量影响是分开估算了一下, 在去年上半年的制剂收入7.68亿的基础上, 实际上价格影响下调3.6亿。 销量提升带来的影响6.4亿的增加, 这样导致了今年上半年整个的收入超过了10.3亿, 相当于销量提升已经充分弥补价格下降的影响。 希望销量持续提升, 尽快恢复到集采前的收入水平。
2023年上半年国际方面也是表现非常出色。 国际销售收入为1.08亿元, 较同期, 增长了3.8倍。 国际销售收入目前完全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 一带一路国家, 金砖国家, 还包括东南亚等国, 这些国家主要以商业合作的模式, 寻找当地有实力的合作伙伴进行技术转移, 完成当地的产品注册和准入, 然后销售原料药, 干粉和注射器械, 由当地的合作伙伴进行灌装之后再销售。 新兴市场覆盖的患者人数是非常多的, 价格虽然相对发达国家会低一些, 目前合作的形式基本不需要甘李承担销售费用, 所以利润还是比较可观。 另外一方面, 在国际上也有特许经营权的使用费收入。 和山德士签订的商业和供货协议, 随着甘精、 赖脯、 门冬在美国和欧洲注册的进展, 已经开始按照合约的要求可以获得里程碑的收款。
上半年毛利水平是73.7%, 因为去年同期有相当一部分月份是在集采前, 所以是有接近8个百分点的下降, 在未来, 预期70%多的毛利水平还是可以保证的。 取决于整个产品结构的变化, 比如说像现在速效产品的产量和销量略少一些, 它的毛利会低一点。 随着速效产品它的销量占比的提升, 可能会拉低整体的毛利率。 当然, 希望也是速效产品能快速的把量做起来了。 注射器械的毛利一般也都是比较低的。 它的销量波动也会对毛利有影响, 但不会影响特别大, 以后的集采政策, 比如说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下一次集采的政策的变化也可能会对毛利水平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到时候看政策以及各家应对的情况。
在销售费用端, 上半年的销售费用是4.65亿元。 占收入的比例下降到37%, 去年的同期水平接近68%。 从绝对值, 有一个亿的下降, 在深化降本增效的管理,其中的结构, 主要是推广费用和人员工资。 集采后增加了近千人, 扩充了销售队伍, 报告期同比增加了0.78亿的薪酬, 但是推广和及其他的营销费用同比减少了1.69亿, 受到了集采后的它的推广方式的影响和变化。
在管理费用端, 是一个亿, 到去年同期是下降了14%, 占收入的比例也是比较稳定, 维持在8%, 也是公司在持续提升管理效率。 管理费用里面的职工薪酬也是较去年同期下降。
研发这边的进展, 还是比较好? 也首先来看研发投入, 上半年累计投入, 是3.18亿元, 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25.8%, 属于行业内比较高的投入水平。 其中, 费用化占比投入是2.6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7%。 资本化投入是0.56亿元, 占研发总额的比例是17%, 资本化比例进一步降低。
今年以来的研发进展。
第一个是GZR18, 它是一个GLP-1的受体激动剂产品, 也是一个周制剂的产品, 有减重和降糖两种适应症。 六月完成体重管理国内II-b临床的首例受试者给药。 八月份二型糖尿病的首例受试者给药。
GZR4是一款第四代的超长效胰岛素, 在4月份是完成了二型糖尿病国内I-b期的临床受试者给药。 八月份II期临床实验刚刚启动, 希望能顺利的快速推进。
GZR101一款新型的双胰岛素复方制剂, 今年上半年国内开展一期临床。
GZR1023七月份是收到了国家下发的临床获批进行实验的通知。 它是一个单抗药物, 苏金单抗是治疗银屑病的生物抗体药物。 抗体药物生产工序和胰岛素生产工序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需要经过细胞的获培、 发酵培养、 多步纯化、 制剂灌装等步骤, 借助胰岛素研发和生产的比较丰富的经验, 公司在相关领域布局, 能顺利上市, 有助于未来生产线的利用效率, 并且提升收入和利润的规模。
定向发行的股票, 预计募集资金大概是在7.7亿元。 今年六月获得了管理机构的批准。 问答
:
Q: 今年下半年跟每年上半年大概都是卖3500万支的, 明年大概卖到多少支? 股权激励要求今年3亿净利润, 明年6亿, 有多少是胰岛素贡献的收入? 对下一次集采的预期?
A: 公司没有官方给出一个指引。 变数比较多, 比如说像国内的销量, 明年上半年, 是还在第一次集采的相关的政策范畴之内, 它的价格是延续现在的价格, 但明年下半年, 按新一轮的集采政策去制定, 所以放量的情况和价格的情况都还不太确定。 首先, 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 当初的目标是至少通过两年的时间, 可以在标内标外同样执行到20%多的比例, 也3500万*2。 能拿到7000多万支, 如果照目前的情况, 还是比较有信心能把目标提前实现。 在2023年希望能做到3500 * 2, 当然也有可能略低一些。 看下半年的情况, 至少上半年的3300 * 2, 在6600万支到7000万支之间, 这是希望能保住的目标。 明年希望能再多一些。 因为慢病产品的特点, 之前有一个比较好的量的基数, 才会有持续进一步的增长。
下一次集采政策的预期
第一, 政策有一定的延续性, 分组、 温和的淘汰政策可能还会延续。 从YI保局角度, 认为它可能一直都比较关注临床的自主选择。 另外, 借鉴第一年的集采的经验, 觉得YI保局也会关注执行的进度, 这涉及到高价产品和低价产品的公平性的问题。
第二, 从量的角度, 下一次集采应该会重新报量的, 而且二代有可能有一定的报量的减少。 相应的三代会有一定的增加, 这也是参考了第一年执行的一个情况, 普遍各家或者说各个医疗机构, 普遍反映在二代执行方面有一定的压力, 我们觉得下一次集采, 可能会有相应针对的政策的设置。
第三, 从价格, 觉得整体的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下调, 当然, 下调的幅度可能相对有限, 这样, 可以进一步节省YI保资源, 但是, 是不是下一次YI保局追求的主要的政策点? 其实也是有待商榷。 但是我们觉得站在YI保的角度, 整体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调, 更能节省医保资源。 价格较低的A类产品是不是有可能有机会回调? 也是一个希望能有的相应的政策的一个点。 也是参考心脏支架第二次集采的情况, 进行的预测, 现在还不好说。 具体医保局会在下一次政策怎样制定? 因为毕竟胰岛素和器械还是有相应的不同。
第四, 国内胰岛素产品结构。 集采政策肯定会影响2024、 2025年国内销量, 对销量的增长还是比较乐观、 有信心, 因为中国的产品结构, 二代占比远远高于国际的平均水平。 国际的平均水平从用量是20%多, 可能在25%左右。 而国内集采前, 应该是接近50%是二代产品, 基层市场的用药比例非常多, 跟之前二代产品是YI保全报销, 三代可能只报销70%-80%有关, 觉得随着集采的推进, 尤其是第一年集采的反映出来的情况。 二代向三代升级的速度是比之前预期要快, 所以我们觉得升级会在未来几年持续进行。 二代占比会向国际的平均水平, 甚至未来, 向发达国家的更低的水平去演进。 这样, 会有更多的二代产品的市场升级到三代预混产品。 因为二代以预混产品为主, 我们在集采有比较好的开端, 第一年执行之后, 三代预混产品量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未来几年会持续有相当一部分升级的量会由我们去获得。 当然, 其他的像诺和诺德以及其他新进的一些厂商也会获得相应的一部分量。 但是我们有信心做好市场的覆盖, 获得其中比较可观的一部分。 所以会在未来持续给量上有增长的机会。
一取决于下一次的集采政策。 二取决于销售团队是不是能制定出相应的集采应对的报量、 报价的策略, 或者说实际的一些策略的具体执行, 所以这块是未来在国内方面的进展。
国际方面
刚才介绍到有相应的产品已受到FDA的受理, 以及欧洲EMA的受理。 如果执行的比较顺利, 因为现在像FDA的工作已经确定的时间表。 是因为为了保障它的顺利进行, 目前还大家可以关注未来的公告, 希望受理之后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 如果一切顺利能获批上市。 在明年的下半年可能就会有一定的欧美收入, 未来希望在2025年它的起量比较快, 贡献国际方面的收入增长, 利润收入的增长, 所以是大概的预期。
当然其他方面有可能有一些会有的这些机会, 比如说, 像BD的机会, 比如GZR18。 如果二期临床数据比较好, 不排除会吸引一些国际的大药企。 比较好的合作, 可以像跟山德士合作的方式, 收取一些前期付款或里程碑的付款, 推进国际临床的进展, 以及国际商业化的合作, 所以是大概对未来几年的一个预期。 Q
: 美国和欧洲大概审批进度和哪个更快一些? 这样一个市场, 大概的胰岛素规模体量是多少?
A: 美国胰岛素规模可能在六七十亿美金, 没有特别权威的数据, 根据样本医院去做的一些推测的数据。 所以还是希望合作伙伴可以给更多的数据的支持。 现在美国市场也是在经历调价从原先的比较高的价格, 接近100美金一支的价格往下调, 现在预期的调整幅度在70%左右。 它适用的产品, 调价的实际执行情况有待观察, 因为基本上是四季度或者明年各家才陆续执行。 而且在美国的市场的结构和国内也是有比较大的差异。 比如说它的之前100美金的终端价格及一支的终端价格, 它可能有接近百分之六七十是要给保险商, 给到保险商之后, 剩下的价格归药企, 确认为药企的收入, 所以在调价之后给到保险商的价格到底有多少? 也是需要各家去单独跟各个保险商去谈的, 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分析, 明年的下半年会陆续有更具体的预期。 所以跟合作伙伴山德士在关注当中, 包括也在跟我们做一些探讨。 希望借助他的谈判能力和渠道关系, 可以在未来参考其他厂家和这些保险公司能谈到一个比较好的价格, 然后这样通过定价策略, 能在欧美市场有比较好的销售前景。 Q
: 第一个, 看到公司其实开了一个GLP-1跟司美格鲁泰头对头的这样的一个设计的, 这样想问一下, 研究设计的大概的一个思路, 或者说考虑, 甚至说看到一些早期的数据的一个比较优势的趋势, GLP-1有没有哪些特点。 GZR4的进展?
A: 好的, 谢谢您的问题, GLP-1可能没有太多的信息能给到您。 一方面, 也是, 确实数据可能是非公开的, 还没有公告出来, 可以现在能从公开信息上了解到头对头设计, 其实也是跟研发团队做过一定的交流, 设计的初衷还是想在二期临床多获得一些数据, 这样可以为三期临床设计提供一些非常有用的参考数据和信息。 这样能设计更好的三期临床计划, 研发团队对自己的产品比较有信心, 所以在二期临床有这样的设计, 当然, 希望结果出来之后, 能看到比较令人振奋的消息。 预计时间可能是在明年上半年。
GZR4, 其实现在推进的速度也比较快, 目前已经开展到二期的临床实验, 陆续在和各个医疗机构签临床实验合同过程当中, 进度相对GZR18可能稍微晚一些, 但是, 也是希望尽快能完成二期临床实验, 进入到三期。 明年至少二期希望能做完, 如果快, 明年也可以进入III期, 目前是大概这一个计划。 Q
: GLP-1周制剂产品, 它分别在糖尿病、 减肥适应症。 国内和国外的研发进度? 第二个问题, 像Q2较于Q1环比增速也非常的快, 主要是基于哪些产品的高增长?
A: GLP-1周制剂国内的临床进展今年做二期, 明年下半年希望能把二期做完, 然后有相应的数据公布出来, 然后明年开始三期。 国外也是在紧锣密鼓的布局当中。 已经获批在美国做一期临床, 速度其实还是在控制。 第一方面, 是希望国内的一些临床可以被美国的相关的实验在设计的过程中做一些相应的参考。
拿到更多的国内临床数据, 去修改美国的相应的临床设计。 所以先在一期阶段。 二期临床, 甚至未来的三期临床, 希望国内的临床先走一段, 然后提供更好的数据, 去调整它的设计之后, 然后再推国际的大规模的临床。 希望在费用方面不是花的太快, 但是在时间上, 又不至于落后的很多。 可能是稍微错开一点。 这样, 有一个调整空间, 一方面临床设计可以更完善。 另外一方面, 支出的速度对利润表的影响也是相对可控。
第二个问题, 单季度的销量, 从总量, Q1应该是在1600多万支, Q2是在1700多万, 看似这两个季度之间增长的并不是很快。 其实觉得有一部分影响是因为Q1因为去年Q4的时候, 量是下来的, 因为当时好多人生病在家, 然后包括物流停滞了, 一般是在Q4很多的客户要进行冬储的, 但是去年相当于Q4没有做, 有一部分的量, 其实是压到了Q1才实现的, 所以Q1相当于比往年或者说比正常的情况会略多一些, 所以其实从季度间, 应该是Q2原本的增长是要更好一些的。 当然, 增长的速度比较快, 还是希望把基数走得更扎实一点, 然后做好这些患者的服务, 尤其是一些新患者首次用药之后, 希望他能得到比较好的血糖控制, 持续用药, 避免一些老患者的脱落。 在控糖效果不好的时候, 可以去试试我们其他的产品, 或者在原产品的基础上去进行剂量的一些调整, 实现更好的控糖效果。 希望把这些量做实, 哪怕未来一两个季度的增长相对没有上半年快。 还是对全年的一个6600万支到7000万支的指标能基本完成, 比较好的结果, 在下一次集采希望能比较好的应对, 然后对未来。 无论是从量, 价格方面都有比较好的策略, 这样一种对未来的持续增长做出好的基础。 今年实际上是在第一年, 有很多的市场投入, 增加了很多人员的基础之上收获成果的阶段, 希望把成果做得更扎实。 后面几年, 增量能带来更好的基数。 Q
: 周制剂胰岛素, 患者的血糖应该是波动的状态, 周制剂胰岛素如何做到血糖的稳定的调整? 第二个是您怎么看待GLP-1对国内胰岛素销售的影响? 然后未来患者的用药方案会有什么变化?
A: 第一我是非技术人员。 第二相关的技术实现的路径属于相对保密的状态, 不太方便有针对性的展开去说它的技术实现的方式。 之所以有相应的布局, 一方面是因为诺和诺德有相应的产品, 目前在国内已经报批了, 但是全球范围内还没有获批。 胰岛素是注射类的产品, 依从性上一直不是特别好, 或者说很多的患者实际上没有使用, 或者说使用的不太好, 是因为每天要注射一针甚至几针, 实际上是患者长期用药, 相对来说有一定的痛苦。 周制剂能大幅提升依从性, 其实是行业内包括甘李努力的一个方向。 当然, 也有其他的一些方式, 通过口服药的方式有相应的产品能覆盖这块, 做一些布局。 现在, 其实更看好周制剂的产品, 它对依从性大幅的提升。 参考GLP-1, 像司美格鲁泰周制剂的产品为什卖得好? 一方面, 药效非常好。 另外一方面, 很大程度上跟它一周一次, 在依从性上的大幅提升有很大关系, 所以非常看好GZR4在未来的商业化的市场的潜力。 而且对甘李意义尤其重大。 因为之前我们在甘精胰岛素市场的占比非常多, 在国内, 从量上是接近50%, 跟赛诺菲平分秋色。 所以希望是基于比较好的基础胰岛素的覆盖, 然后引入超长效周制剂胰岛素, 在未来商业化方面快速替换, 甚至可以快速去争夺来得时的市场, 给未来的销售量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提供非常好的机会。 抱歉没法更多的从技术方面去回答您问题。
A: 从治疗角度, 觉得GLP-1是一个过渡产品。 在诺和诺德的相关介绍材料里面, 包括学术上的一些材料里面都会介绍到它实际上是在口服药和胰岛素之间的一个过渡产品。 实际上, 在贝塔细胞没有失去作用的时候, 它还是可以通过人体分泌胰岛素的。 这它相当于一个刺激, 可以延缓贝塔细胞的衰老或者衰亡, 然后去进行了过渡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又有减重的效果, 甚至还有可能正在验证中的对心血管受益方面的效果, 所以现在的增长非常好。 当然它是卖得非常贵, 可能在美国市场1000美金一支, 在国内, 可能也是800多一支的一个非常高价的一个情况。 它本身覆盖的患者, 之前看到一些市场的数据, 可能也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市场, 它在患者的覆盖率可能只有10%的糖尿病, 或者说有降糖需求的患者在使用。 而胰岛素的患者长期一直比较稳定在30%多的患者的使用率。 当然, 它的本身的价格没有GLP-1这么高, 而且未来可能还有像在美国市场的调价, 或者在中国已经进行了集采的。 所以从金额上, 金额市场占比上是下降的。 但是觉得从用量, 或者说患者的基数上胰岛素并没有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发达国家市场, 诺和诺德的产品收入的占比已经是GLP-1超过胰岛素了, 但是像在国内, 其实觉得未来的胰岛素市场还是不会像美国市场那样受到影响特别多。 一方面, 可能因为刚才我也介绍过, 集采降价导致胰岛素的可及性会高一些。 之前被压抑的一些低价的药品的需求可能释放出来会增加, 在近几年至少会持续增加整体胰岛素的用量。 从患者用量角度, 不会像非常成熟的国家, 它是稳定, 几乎没有什么太大增长的机会, 但是我们国家, 人口基数在增长, 虽然增长率是下降了。 另外一方面, 治疗率, 诊疗率, 使用胰岛素用药的比例, 在随着学术的推广, 或者说卫健委的一些项目能持续的提升。 再加上降价。 合计的因素, 会贡献至少每年超过8%到10%的持续的总量增长。 当然GLP-1产品本身的增幅不错, 但是, 包括市场上也有一些讨论, 可能它更多的是一些产能的瓶颈。 包括其他的一些因素, 可能学术推广也是需要一些时间慢慢的为学术界所接受, 临床所接受。 这样, 觉得不用太担心。 在未来几年国内胰岛素的市场的量, 倾向把它视为单独的一个市场, 而且其实说是很多的处方出去了。 但是, 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是运用到减肥了, 所以也是另外的单独的一种新的需求。 所以预期或者说至少目前就掌握的数据来看, 觉得对胰岛素的用量和未来的增长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Q
: 关于财务费用的, 二季度的销售费用环比是下降的, 理论上一季度应该有疫情影响, 销售推广其他都是环比增加的, 在人数增加之后反而是减少的, 后续的走势。
A: 首先结构上会有一个变化, 人员是有增加的, 在销售费用里面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薪酬。 薪酬随着人员的增加, 同比60%多的增加, 另外其他的市场推广费用, 占比也比较多。 减少1.6亿的。 在集采后的价格降下来了。 去年同期可能有4、 5个月还是集采前的价格, 公司在市场投入方面的预算也会相对充裕一些, 然后实际上在销售费用的效率以及投入方式方面在集采后的一年已经持续的去进行加强。 到今年的上半年, 实际上在市场推广费用能省下来, 一方面肯定会降低一些预算, 另外一方面, 还是希望说它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更高一些。 然后它的投入方式之前也可能涉及到的, 一些大的会议活动, 可能改成一些面向基层的小的推广活动。 这样, 它的基层的单位的消费的水平会下降的比较多一些。 这样, 也会有相应的节省, 努力把销售费用做得比较好的控制。 觉得一季度, 实际上在40%多销售费用占比。 在上半年, 已经到38%左右, 全年希望能在持续下降一些, 当然量还会预期还能增长, 销售费用率奔着35%去争取, 去努力。 随着集采的深入, 还是有机会进一步的下降。 一方面, 随着学术推广的这一力度和方向更向基层下沉, 以及对最近也是因为医疗反F。 很多学术会议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是, 希望对正常的学术会议影响相对有限, 希望在未来随着集采的推进, 中间一些不必要的学术会议还是能通过更有效的学术推广方式来去节省, 也避免不必要的一些F败的机会, 所以也是为什么甘李支持集采通过大幅降价, 把更多的实惠给到患者。 Q
: 现金比较多, 然后也看到交易信息, 资产的上半年增加回收比较多, 然后怎去看待持有的交易性的金融资产的一个风险可控。
A: 现在公司整个的现金储备是在46亿元左右吧。 加上甘总完成定增之后, 大概有7亿多的资金, 下半年会超过50亿资金储备。 不光是以现金形式, 还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其他理财资金的形式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上。 整个资金的储备量比较多。 主要为了未来的研发项目进入到临床, 无论是国内的临床还是国际的临床, 各期临床投入, 预期的产品会比较多, 已经进入到I期、 II期不同阶段的像GZR4, GZR101, GZR18, 未来可能开美国临床, 花费都会比较多。 都是有相应的计划的。 所以即使由甘李自己去全部投入, 也是希望能有相应的充足的资金储备去支持它们走完三期临床, 直到上市获批。 交易性金融资产里面, 存放的形式, 其实不同的资金管理的一种方式。 相应的一些证券投资, 可能有相应的市场风险, 但是, 尽量是安排到一些相对低风险, 或者说相对一些估值系数比较健康的行业或者企业当中, 风险认为还是相应可控的。 从历史上整体的公司资金的理财的回报, 包括对利润的贡献, 还是比较可观的, 所以觉得这块的相应的, 只是不同的资金的管理模式, 相应的风险还是属于可控, 而且本身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占50亿资金总量的规模还是相应可控。 未来, 不排除刚才也提到了, 如果有一些BD的机会, 这是如果有大的药品。 比如说对GZR18或者GZR4的海外权益感兴趣, 能支持海外临床的一部分费用, 分担风险, 减轻资金压力, 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近几年, 一直在山东构建新的生产基地。 今年是大规模投资的最后一年, 基本上很多的精装, 设备的安装都已经完成的七七八八了。 有一些生产线已经开始试生产、 调试。 很多的资本性开支, 可能今年陆续把尾款付掉了, 明年剩一小部分, 之后更多的是改善性支出, 未来几年没有这几年资本化开支大, 基本上留的资金储备还是以支持研发为主。 Q
: 除了GLP-1周制剂进展比较快, 四代胰岛素和双胰岛素也在加速研发, 相比二、 三代胰岛素优势有多大? 双胰岛素竞争和份额如何看待?
A:实现在市场上还是就德谷门冬。 这种双胰岛素产品, 其实通过对现有产品的改良, 然后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 更多的, 其实我觉得是商业化的策略, 它本身, 比如说像德谷门冬的治疗效果, 从临床的效果未必有很大的改善。 可能在低血糖风险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其他方面, 基本上和门冬30没有特别多的差异, 至少我们的技术人员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我们希望GZR101的产品, 双胰岛素混合的方式, 希望能做出更好效果。 不同的组合, 不同的剂型, 包括其他的一些产品, 比如说像300等等这些产品, 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希望未来不同剂型或不同组合的产品, 有相应的布局和探索, 进入到临床期的可能还只能看到像101这样的产品。 对比国际大公司, 我们的资源和精力相对有限, 还是集中资源, 把一些关键的产品尽快推进到商业化的阶段, 这是目前的策略或者布局。 Q
: 现在股东的一个减持情况总量。
A: 该减持的股东都减持的差不多了, 后续留存比较大比例的还是明华, 现在还持有6个点, 后续也会慢慢的, 根据市场节奏, 慢慢会退出。 Q
: 苏金单抗临床? 未来会不会成为新的发力点?
A: 生产工艺、 技术方面都有相同的地方, 也是布局的一个方向之一。 在过去几年, 从早研团队到毒理、 到后面的分析, 包括开发阶段, 各个阶段都已经搭建自己的团队和平台, 像抗体平台, 布局了几年之后, 有pipeline在开发当中, 进入临床目前先是有一款产品。 也是希望说, 未来能在这方面陆续能让投资人看到更多的进入到临床阶段的产品, 它的相关的产能方面的山东新厂有相应的投资和布局, 希望说在在这方面利用我们的经验, 能对未来的产品管线有一个多样化的一个安排, 带来一些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的机会。 Q
: GLP-1的两个临床的安排的还是有点区别, 像减重没有和司美格鲁泰去做头对头, 然后在个糖尿病的领域是跟司美格鲁泰做了头对头, 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A: 不是不想做头对头, 因为国内目前没有已经上市的减重产品获批。 Q
: 理论上第一批集采的周期是到2024年的五月底, 下一次的集采工作大概会是什么样的节奏?
A: 参考2021年第一次集采, 一般可能会留3到6个月的准备期。 从明年的五六月份往回推, 觉得在今年的Q4和明年Q1, 可能大概就需要确定政策和各个企业来进行报量。 各个医疗机构进行报量, 以及企业进行报价、 应标, 整个过程应该是在Q4, 最晚不超过明年Q1, 大概留三个多月, 甚至更长期间, 让新进入的一些企业, 尤其是获得新增量的一些企业进行产能方面准备。 大概是这一个预期的时间表。 Q
: 现在是最低价的A类中标? 反F会不会对这样的就反而是有利的, 因为可能过去大家要担心, 推广费用相对比较少, 但是, 在反F的形态下, 会不会其实对A类的低价中标的产品, 反而是更加有利一些?
A: 在听到有讨论和说法, 但是实际上是不是这样? 还是觉得有待观察吧。 自己当时去定一个比较低价, 一方面是希望以价换量, 另外一方面也是包括公司创始人甘博士, 他一直是觉得作为药企, 它卖药过高的定价和甚至不合规的费用投入, 干扰临床用药选择, 是不可取的, 所以这也为什么在一些关键产品, 像甘精, 它价格定得比较低, 所以其实是有一部分这方面的考虑, 所以正好契合了国家现在搞的反F的相关的工作, 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肯定是需要坚持和持续发展的。 在更加合规的环境下, 其实是营造了一个新的竞争环境。 希望在环境里面, 低价的产品是得到更公平、 公正的机会。 其实在集采第一年的时候是有相应的数据支持, 证明高价产品确实在集采执行方面, 进度、 执行比例的方面会比低价产品好很多, 所以不排除有这些不合规的费用投入的发生, 所以我们肯定是希望通过反F工作的推进。 对集采低价产品有一定的公平性的提升。 总结
:
希望投资人能关注到甘李的策略, 其实更多的是着眼于中长期的布局。 在国内, 是借助集采的政策窗口, 以价换量, 积极的进行大幅度降价, 是着眼于服务更多的糖尿病患者, 提升我们销量在国内的市场占比, 而不是短期销售金额占比的提升。 更多的医疗机构给我们准入的机会, 也是为未来持续的销量增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将来新产品上市导入有更好的起始的台阶。 未来会有更好的、 高价的新产品导入, 增长会更突出一些。
在国际上, 很早就开启了主要胰岛素产品在欧美的临床试验。 并且在今年上半年, 陆续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为甘李在国内市场集采后, 提供了一个新的收入增长的一种可能。 这方面, 是远远领先于国内的其他竞争对手的。
在研发端, 核心的降糖、 减重的管线进展非常顺利, 也是整个公司的研发在从仿制向自主创新做比较重大的转变。 我们会秉承科学、 极致的公司的文化理念, 去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 关键项目的推进, 为股东带来持续稳定的增长与回报。 也感谢各位投资人, 分析师, 专家一直以来对甘李的关注和支持, 谢谢大家! 作者:web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