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一文看遍中国货币工具调整历史

金一平   / 2023-09-15 09:27 发布

一文看遍中国货币工具调整历史

9月14日晚央行宣布降准。聊一下我国货币工具的调整历史。一般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利率、银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以及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

一、相关分类

部分银行货币工具的简要介绍:

存款准备金制度:这是银行用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之一,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消费信用控制: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通过限制消费者贷款的额度、期限和用途等,控制消费信贷规模。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银行针对证券市场而采用的工具,通过限制投资者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来源、额度等,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规模。

不动产信用控制:银行针对房地产市场而采用的工具,通过限制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等主体的贷款额度、期限和用途等,控制房地产市场的信用规模。

窗口指导: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贷活动,以控制信用规模。

常备借贷便利:这是我国央行于2013年创设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用于解决自身流动性需求。

此外,银行货币工具还包括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等。

首先说下市场关注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中国央行的存准备金率和利率下调的调整政策大部分是针对经济增速下降和国际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而作出的逆周期调节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然而具体影响股市的因素比较复杂,与市场情绪、公司业绩、行业情况等多种因素相关,所以市场表现不一,大体可以认为是正常放松银根的方式,效果要持续观察。

对我们国家存款准备金利下调历史和利率调整历史介绍如下:

二、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降准历史如下

2008年11月9日,央行首次降准,宣布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使其降至17.5%。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爆发,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为避免经济过度下滑,央行采取了这一措施。

2011年11月30日,央行连续第三次降准。当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也非常不利。为应对这种情况,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使其降至21%。

2015年2月4日,央行降准1个百分点。当时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使其降至19.5%。

2018年4月17日,央行降准1个百分点。当时中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包括贸易战、房地产调控等。为缓解银行资金压力,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使其降至15.5%。

2020年3月13日,央行突击降准1个百分点。当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为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12.5%。

2021年7月9日,央行宣布自2021年7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降准是全面降准,力度较大,预计释放长期资金达1万亿元。

最近一次降准是在2023年9月15日。释放5000亿元。

在这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这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这是继今年3月27日降准之后,央行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人士介绍,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旨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有关人士还表示,此次降准处于经济回升接力的关键时刻。央行连出降息、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等大招后,年内二度降准,笃定不移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近期宏观政策组合拳果断连续出手,财税、房地产、货币政策接连发力,市场预期明显好转,但经济回升弹性仍有待增强,二度降准将继续接力体现政策支持效应。

这次降准释放了中长期流动性超过5000亿元,“真金白银”注入实惠。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三、我国存款利率调整历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计划经济时代,存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一般较低,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出现市场化的趋势,银行业开始逐步市场化,存款利率也开始逐步上升。

1984年:开始实行存款利率浮动制度,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自主调整存款利率。

1985年-1995年:存款利率平均为4.5%,到1995年已经上升到8.5%左右。这个阶段处于市场化初期的阶段,市场化的特征还不太明显。

1996年:开始实行存款基准利率制度,即由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银行可以在基准利率上下浮动一定比例。

2004年:央行开始实行差别化存款利率政策,即根据不同存款期限和存款金额,制定不同的存款利率。此举旨在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2012年:央行开始实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自主调整存款利率。此举旨在促进银行竞争和优化资金配置。

2015年:央行再次调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下限,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自主调整存款利率的上下限。

自此以后,我国存款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自主调整存款利率。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一定的不完善和不稳定因素,存款利率的调整仍然受到一定的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除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外,央行还有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银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以及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

举例子:MLF(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简称MLF,称麻辣粉)是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增加市场流动性,对冲“麻辣粉”MLF到期等因素,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MLF的调整历史可以从2014年9月开始算起,至今已经调整过多次。

在2019年之前,MLF调整的间隔时间比较长,调整幅度也比较小。其中,2015年1月和2016年3月分别下调了MLF利率10个基点和5个基点,主要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稳定市场预期。

2019年之后,MLF调整的频率和幅度都开始加大。从2019年7月到2020年4月,MLF利率连续三次下调,累计下调了55个基点,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其中,2020年4月15日下调了15个基点,这是继前两次下调后的第三次下调。此次调降有助于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除了MLF利率的调整外,中国人民银行还通过延长MLF的期限和增加MLF的规模等措施来调节市场流动性。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多次增加MLF的规模和延长MLF的期限来支持企业的复工复产和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总体来说,从2014年创设以来,MLF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在调节市场流动性和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成熟,MLF的调整频率和幅度可能会更加灵活多样,为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简称SLF,俗称酸辣粉)是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创设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它是一种正回购交易方式,旨在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

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会略高于中期借贷便利利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展示,常备借贷便利自2013年创设以来,截至目前并没有发生过调整。与之相反,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曾多次增加常备借贷便利的规模,以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例如,在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曾宣布增加常备借贷便利的规模至1万亿元人民币,以应对市场流动性的压力。

再举例子:

四、抵押补充贷款

(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简称PSL)以及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argeted 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简称TMLF)是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年后陆续推出的两个货币政策工具。它们都是为了向市场提供低成本、长期限的流动性支持。

(一)抵押补充贷款的调整历史

抵押补充贷款在2014年创设,主要用途是支持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抵押补充贷款的利率水平通常略低于中期借贷便利,并且与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控制抵押补充贷款的利率和规模来调整市场流动性。

2014年至2017年,抵押补充贷款规模逐步增加,主要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2018年至2020年,抵押补充贷款规模逐渐减少,并逐步退出市场。

(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的调整历史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在2016年创设,主要目的是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融资渠道。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水平通常略低于中期借贷便利,并且与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的贷款期限为一年,旨在支持小微企业的中期融资需求。

自2016年至2020年,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的规模逐渐增加,主要支持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扩大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的规模和期限来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定就业。

总体来说,抵押补充贷款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在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成熟,这些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和规模可能会逐渐减少,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五、央行贷款规模变动历史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银行贷款规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说,2003年,中国银行业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历史性地达到了117%。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数据,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规模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长迅速。2009年4月末,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55亿元,这超过了同期国内GDP总额(约31.8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07年全年的1.2倍。

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资本为信贷支持经济提供了保障。这些资本的增加可能是因为国内商业银行储蓄总额已经达到了53万亿元,存在大量的存贷差,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当前存贷比为67%,这一比例低于1991年到1994年10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1995年到1998年90%以上的水平。

2022年末中国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74.94万亿元,2022年中国GDP总值121.02万亿元,2022年末中国居民本外币贷款余额占GDP的62%。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上半年金融数据发布会的信息,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2.8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81万亿元。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银行在上半年的人民币贷款发放量有所增加。

再提一下大家经常聊的社融数据。

六、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历史

(Social Financing Scale,简称 SFSc)是中国人民银行用来衡量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的指标。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表内业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表外业务(信托、票据)、直接融资(债券、股票)三个部分。

社融是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与股市一样,是反映经济强弱的领先指标。它在经济分析中非常重要,并且是企业盈利和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社会融资增量规模的历史数据如下:

1. 2011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12.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7%。

2. 2012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15.8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6%。

3. 2013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17.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9%。

4. 2014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18.6 万亿元,同比增长 5.6%。

5. 2015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19.7 万亿元,同比增长 5.6%。

6. 2016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20.9 万亿元,同比增长 5.6%。

7. 2017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2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4.6%。

8. 2018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25.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6%。

9. 2019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26.6 万亿元,同比增长 4.2%。

10. 2020 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 34.86万亿元,同比增长 20%以上。

11.2021 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 31.35 万亿元,比上年少 3.44 万亿元,比 2019 年多 5.68 万亿元。(转折点)

12.2022 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 32.01 万亿元,比上年多 6689 亿元。

13.2023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亿元。

14.2023年前八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5.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420亿元。

(以上数据部分中国统计局和央行因为统计口径不同略有差异,不影响规律)

从这些历史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 2018 年和 2020 年同比增长率较高,分别达到了 17.6% 和 21.3%。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融数据来源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和趋势图网站macroview.club提供了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的可视化查询,以及 东方财富网的数据中心发布了中国的新增信贷数据。

在社融报告中,银行信贷与直接融资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反映了银行信贷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例如,2021年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为2.73万亿元,而同期公司债券的净发行和非金融企业融资规模要小得多。根据2023年6月的存量社融同比增速从9.5%降至9.0%,创历史新低,主要是由于政府债券的拖累。

根据数据显示,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6.0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08万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进一步增强。央行在8月发布的金融和社融数据超出了市场预期,出现了“强劲反弹”的态势。

七、名义货币M2的历史变化

再来观察观察一下,跟A股密切的中国名义货币历史 M2 数据:

1995 年:1995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8.7 万亿元,同比增长 8.8%。

1996 年:1996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9.6 万亿元,同比增长 9.2%。

1997 年:1997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0.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5%。

1998 年:1998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2.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1%。

1999 年:1999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3.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3%。

2000 年:2000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5.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4%。

2001 年:2001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8.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0%。

2002 年:2002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21.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8%。

2003 年:2003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24.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7%。

2004 年:2004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28.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6%。

2005 年:2005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32.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6%。

2006 年:2006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40.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7%。

2007 年:2007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5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8%。

2008 年:2008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6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7%。

2009 年:2009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72.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7%。

2010 年:2010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85.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6%。

2011 年:2011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97.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8%。

2012 年:2012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06.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6%。

2013 年:2013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10.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5%。

2014 年:2014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22.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2%。

2015 年:2015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33.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8%。

2016 年:2016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55.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3%。

2017 年:2017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81.6 万亿元,同比增长 9.0%。

2018 年:2018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193.1 万亿元,同比增长 9.7%。

2019 年:2019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205.5 万亿元,同比增长 8.7%。

2020 年:2020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为 218.6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1%。

2021年:2021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38.29万亿元,同比增长9%;

2022年:2022 年 12 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 266.4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8%。

从M2每年看下来,看绝对值而不是图表,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中国经济的波动脉搏。

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一种形式,包括具有较强流动性的现金、活期存款,也包括流动性较差但有收益的存款货币。我国货币划分为M0、M1、M2、M3,它们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有涨价风险。有兴趣的还可以去查下M1数据,叠加2者比较。

整体来看,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工具都是根据特定时期情况进行调整。本次调整释放5000亿,预期利好银行券商保险,地产,以及科技类公司,以及部分大宗商品。

相关资料来中国统计局,央行等网络。以上数据因为统计口径等原因不排除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