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改写战国局势的马陵之战

黑郁金香   / 2023-04-05 09:03 发布

  本博评论:战国初,魏国重用吴起建立了强大的魏武卒制度,从而成为“战国第一霸”。马陵之战,孙膑横空出世,魏军被歼十万,魏武卒全军覆没,魏国失去战国霸主地位,沦落为二、三流国家,战国局势从此改写。以下由黑郁金香编摘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在今河南范县城西,原属山东省)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但未全歼魏军。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第一部分:背景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未元气大伤,但实力受损。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史记·魏世家·索隐》《纪年》云:二十八年,与齐田朌战于马陵。因为《史记》中对于魏惠王和齐威王年代的错误记载,导致对于马陵之战的时间争议颇多,不过通过和《竹书纪年》相关内容比对可以基本确定,马陵之战发生在逢泽会盟后一年。逢泽会盟应是马陵之战的直接起因。魏公决定称王,在宋国都城外摆出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皆赴会,但是韩国、齐国并没有赴会,于是魏惠王下令襄疵领兵攻打韩国,后齐国出兵攻魏救韩,魏惠王就派遣太子申领兵与齐国战于马陵。马陵之战的时间点应该是魏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结束于次年。

  第二部分:过程

  一、具体经过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魏国派遣襄疵攻打韩国汝南的梁、赫,韩国派将军孔夜应战,韩国战败,后求救于齐,于是就有了司马迁笔下,齐国在韩国五战全败后才出兵救援的记载。《战国策》中也有《南梁之难》一篇描述此役。

  南梁在汝河上游,秦朝后称梁县,今属汝州。韩魏两国在此暴发激战,双方统帅是孔夜和襄疵,并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所说,是庞涓领兵攻打韩国。

  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但根据《战国策·南梁之难》记载,韩国并非得到齐国允诺才主动出击五次战败,而是齐国暂时坐山观虎斗,等到韩国五次战败后才出兵救援。献计者也是张丐,并非孙膑或田忌。魏国自己的史书《竹书纪年》中,也没有记载孙膑、田忌和庞涓参与了此战,马陵之战双方的统帅是魏太子申和田盼。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魏国兵力没有记载)

  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孙膑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并在马陵利用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在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二、战略改变

  孙膑在马陵之战所用的战略,其实便是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势篇”所说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虚实原则于实战的运用。

  三、历史记载

  《史记·魏世家》记载,此一战是魏国攻伐韩国,后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采用孙膑计谋,第二次围魏救赵,令魏国大怒,以庞涓为将攻打齐国。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此一战是魏国攻打赵国,韩国因与赵国亲近而来救援,韩赵联军与魏军对峙,战局不利,而向齐国求援。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这一战是魏与赵攻韩,而非韩赵联军抗魏。同为史记,三本自相矛盾。另一个佐证是《史记·韩世家》记载:“八年,申不害相韩,脩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而这段期间并没有和魏国交战的记载,反而有“诸侯不来侵伐”的记载。四本相互对应,两本都没提到韩国参与了马陵之战,一本提到是韩赵共抗魏,仅有一本是提到魏国攻打韩国。

  第三部分:影响及意义

  一、齐国齐国在桂陵之战,以及在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 并援救了赵韩两国,使得其威望上升,挟战胜之威,齐国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魏国被迫对齐国俯首称臣,并且在徐州与齐公相王,是为齐威王。不过称王之举也招来南方霸主楚国的记恨,楚国马上出兵占领徐州,齐国连连战败,被迫乞和。

  二、魏国魏国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遭受重创后,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国乘虚而入,从此丧失了独霸中原的能力,于是开始寻求组建联盟以共同抗击齐国、秦国的夹击,开启了合纵连横的时代。

  三、韩国这一战对韩国无本质影响,韩国本想借此削弱完全包围自己的魏国,目的虽然达到了,但魏国衰败,齐国、秦国和楚国对中原的觊觎,使得韩国唇亡齿寒,不得不选择继续与魏国站在一起,抵御强敌。

  四、秦国逢泽会盟,秦国支持魏公称王招致魏国被群起而攻之,秦国坐收渔利,不出一兵就令魏国国力大大衰弱,魏国从此再也无力独自阻止秦国向东的扩张。

  五、历史意义齐魏马陵之战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具体运用,闪烁着孙膑军事思想的光辉。作为中国古代军事 史上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魏马陵之战知名度高,传播范围广,影响大,不仅有极高的军事研究价值,而且对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部分:战国竹简证实:马陵之战另有内幕,史记又一记载被推翻

  战国初期,魏文侯率先进行变法,建立了强大的魏武卒制度,从而成为“战国第一霸”,当时是“天下苦魏久矣”。

  数十年后,孙膑横空出世,率领齐军连胜两场,尤其是马陵之战,一战歼灭十万魏军,杀死魏大将庞涓,俘虏魏太子申,重创了魏国,改写了战国局势,从此魏国沦为二三流国家。

  对于改写战国局势的马陵之战,史记描述得非常神奇,先在马陵道击杀了轻兵冒进的庞涓,后是“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重点突出孙膑用计击杀庞涓,然后似乎在极短的时间内,齐军乘胜攻击魏军十余万的主力,且一战而胜之。

  但荀子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魏武卒比特种兵还特种兵,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身经百战的一支铁血强军,却被齐国在短时间内“乘胜尽破其军”,是不是过于夸张、过于不可思议?

  随着地下文物不断挺身而出,一批又一批战国竹简横空出世,人们发现司马迁在描述马陵之战时,果然过于想当然,真相其实非常残酷,远非史记描述的这样。

  桂陵之战时,孙膑擒获庞涓,魏国损失不小,为了弥补损失,魏国休养一段时间后攻打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韩国肯定打不过魏国,于是就向齐国求救。而齐威王野心勃勃想要称霸诸侯,随后派兵支援韩国,采取的是围魏救韩的战略,直接派兵攻打魏国,不久后齐魏爆发马陵之战。

  根据《史记》记载,齐威王以田忌、田婴、田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攻魏救韩,然后孙膑使用“减灶诱敌之计”,将庞涓吸引到了利于埋伏的马陵道,最终一举歼灭庞涓率领的先头部队,随后“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

  然而,从考古出土的战国竹简来看,无论是齐国指挥官,还是战争过程,《史记》都搞错了。

  首先,齐军主帅是谁?

  《史记》记载:田忌、田婴、田朌为将,孙膑为军师,田忌排在第一,说明他是马陵之战的齐国最高指挥官。

  《战国策·魏策二·齐魏战于马陵》记载:“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文中没有指出齐国统帅,马陵之战过程也极为简略。

  《战国策·齐策一·田忌为齐将》记载:“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庞涓。”文中记载的是田忌为将,与史记的一致。

  但东晋时盗墓贼挖出的魏国竹简——《竹书纪年》记载:“梁惠王(魏惠王)二十六年,与齐田盼战于马陵。”

  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指出:纪年(竹书纪年)云“梁惠王(魏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梁于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盼败梁于马陵。”也就是说,桂陵之战的统帅是田忌,但马陵之战的统帅是田盼。

  因此,综合史书与考古文献,本博认为马陵之战中,田盼为齐军统帅,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考古文献不支持田忌为将。至于中途换将,换成田忌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临阵换将”往往是兵家大忌。

  其次,马陵之战的过程如何?

  按照史记记载,马陵之战中,孙膑先是歼灭冒进的庞涓率领的先头部队,然后乘胜尽歼魏军,几乎转瞬之间分出胜负,没有什么纠缠对峙,但庞涓率领的先头部队人数不会太多,至多一万人,魏国还有九万身经百战的主力,齐国如何能乘胜一举全歼?不能说不存在这种可能,但当时主力都是步兵,且魏武卒本身身经百战,大概率很难乘胜一战而被歼灭,因此《史记》对马陵之战的描述应该并不是真相。

  上文司马贞引用《竹书纪年》:马陵之战爆发于魏惠王26年,但在魏惠王27年12月才分出胜负。也就是说,马陵之战打了至少一年多,最终田盼击败魏军,俘虏魏太子申,也有其他记载说杀死了魏太子申。

  既然打了一年多,那么明显就是有过长期对峙,司马迁的描述无疑不可信。关于齐魏对峙的过程,银雀山汉简有所揭示。

  上个世纪,在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孙膑兵法·陈忌(田忌)问垒》里记载:“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涓)……而禽(擒)太子申也。”所谓“陈忌问垒”,顾名思义,讲述的是如何进行堡垒攻防战。

  结合《竹书纪年》与《陈忌问垒》来看,在马陵之战中,齐魏修筑堡垒长期对峙,但魏国可能位于死地之中,遭到齐国长期围困,或被断粮、或被断水,加之其他魏军无法救援,最终十万魏军才会被齐国一举歼灭。

  其中,可能还发生了非常可怕的事情,比如像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俘虏一样,齐国坑杀了部分投降的魏军,否则很难解释一举歼灭十万魏军。

  实际上,先秦时的大规模战争,在缺乏骑兵突击的情况下,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出胜负,往往需要长期对峙,比如我们熟知的长平之战,就耗时长达三年。也就是说,战国大规模战争时,长期对峙之后分出胜负才是常态,转瞬就能分出胜负不正常。

  总而言之,从出土的战国竹简来看,马陵之战的齐国主帅是田盼,双方对峙长达一年多,因为魏军处于不利地形,最终被齐国围困而全歼,这也就推翻了《史记》中的部分内容。

  本博怀疑,《史记》中关于孙膑杀庞涓的记载,可能也不太可信,当时孙膑使用“减灶诱敌之计”,第一天十万个做饭灶台,第二天五万个,第三天三万个,庞涓见之武断地认为“齐军懦弱,已经逃掉了一大半”,随后违反用兵之道,又鲁莽地不顾天黑与险峻地形追击齐军,最终一头扎进埋伏圈。作为当时身经百战的将军,孙膑如此夸张的减灶,以及不顾地形险峻的冒黑突进,庞涓真有如此之蠢吗?因此,马陵之战杀庞涓的过程,存在很多臆测成分,应该是司马迁根据民间传说描写的,不可当真。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