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港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幕后运作
黑郁金香 / 2023-02-04 18:23 发布
本博评论:1941年美国还不想和日本开战,11月22日国务卿赫尔和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谈成一个为期三个月的“临时过渡”妥协方案。蒋中正对此反响激烈,随即电告驻美大使胡适与特使宋子文,加紧游说美国政府高层,并一举成功。11月26日,局势峰回路转,罗斯福总统亲自会见胡适与宋子文,并向中方作出保证。总统强调,美方草拟方案并未向日本递交。赫尔本意是征询英、中、澳、荷意见,盟国形成共识后,再与日方交涉。当天,野村吉三郎满怀开心来到华府,静候妥协案通过的佳音。结果赫尔亮出了措辞强硬的“赫尔备忘录”。对于日本方面,这份文件不啻为一纸最后通牒。12月6日,日本6艘航母为主力的联合舰队在南云忠一带领下离开日本,全程无线电静默,开往珍珠港。
以下由黑郁金香编摘
第一部分:赫尔备忘录
1941年11月下旬,日本已完成偷袭美国珍珠港作战准备,危机日益迫近,日美谈判处于破裂边缘。
11月26日,经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批准,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交给野村吉三郎和来栖三郎一份措词强硬的备忘录,即《赫尔备忘录》。
其主要内容是:日本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军;美日两国只承认重庆的国民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支持其他政权;美、英、日、中、苏、荷、泰等国缔结一项多边互不侵犯条约,以重新确立《九国公约》精神,取代三国同盟条约。
野村和来栖当即表示:“这完全是一个难以接受的提案”。东条英机声称,备忘录显然是美国对日本的最后通牒。至此,日美外交谈判彻底破裂。
第二部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导火索:赫尔备忘录
1941年11月26日,经美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批准,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交给野村吉三郎和来栖三郎一份措词强硬的备忘录,即《赫尔备忘录》。这个备忘录,国人知之甚少,也就一直有日本为何去惹美国的疑问。这个备忘录回答了这个历史疑问,也成为太平洋战争的开端,美国正式参与二战,其实也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走向。
一、前夜
1937年华北淞沪事变后,日军展开对东亚大陆的全面入侵。1939年2-3月,日军占领海南岛及西沙群岛后,罗斯福政府实施对日飞机与航空零部件禁运。7月26日,美国照会日本,行使美方权利废除1911“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美国的禁运清单随之在次年初,扩展至铝、钼镍、钨等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
1940年春,美国海军部指示太平洋舰队,在完成预定演习计划后,驻泊于珍珠港,而不是返回美国西海岸。
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宣布日本致力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8月6日,美国对日禁运航空汽油和润滑油。8月30日,法国维希政府同意日军进入法属印支北部。9月27日,德、意、日缔结军事同盟。10月16日,美国对日禁运废钢铁。
1941年7月,日本占领法属印支南部。远航程的日军轰炸机进驻西贡机场,对东南亚的英属荷属殖民地构成直接威胁。7月25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冻结日本所有在美资产。8月初,在美国倡议之下,美英荷等国开始对日实施全面石油禁运。
1941年6月,德军启动“巴巴罗萨”行动。是年10月,罗斯福政府决定将“租借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大至苏俄。从飞机到卡车,从装甲钢到铝材、棉花、奶粉、牛肉罐头与生产航空汽油所需的高辛烷添加剂,大批美援流向苏联。
美国对苦苦支撑的英国可能战败或倒戈深深担忧,罗斯福政府开始考虑卷入战争的可能,大的战略是“先欧后亚”,同时对德日两面作战,美国也不愿意看到。最重要的是美国国内民意是坚决反对政府卷入战争。
本土资源匮乏的日本此时也已被放在了火炉上烧烤,在中国的速胜没有按计划实现,美国的全面禁运又使得日本雪上加霜。11月5日,裕仁天皇在御前会议上批准了谈判无果就实施袭击珍珠港的计划。
二、美日谈判
此时美日尚未彻底翻脸,1941年11月6日,野村向赫尔递交了日本提议的妥协案,史称:甲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日成立和平条约之后两年之内从中国撤军。
2)中日战争解决之后从法属印度支那撤军。
3)承认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贸易无差别待遇。
4)美国不得干涉日德意三国的联盟。
11月14日,美国拒绝了甲案。11月20日,野村又向赫尔递交了乙案,做了部分修正:
1)只要美国能够保证日本在法属印度支那的利益,并解除对日本资产的冻结以及恢复对日本石油的输送,日本将立即从南部法属印度支那撤军。
2)等到中日战争解决之后,日本将从法属印度支那全线撤军。
在日本内部认为这个乙案将是最终的底线,万一美国人不接受,那就不惜开战。
美国此时依然不想和日本开战,所以决定妥协。罗斯福总统要求国务卿赫尔以日本的乙案为基础制作一个妥协案,11月22日,妥协案出台,主要内容:
只要日本不再向南方推进,美国将缓和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并不干涉中日之间的战争。此议案的有效期为三个月,期限过后要进行重新协商。野村见美国有所松动,趁机继续提出草拟一个“临时过渡办法”,部分恢复日本的物资进口,期间继续谈判,直至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长期安排。赫尔表示日方的乙案不能接受,却同意草拟“临时过渡办法”。
三、幕后的激烈交锋
美国的妥协,在苦苦支撑的重庆激起轩然大波。蒋对此反响激烈,11月24日蒋在日记载:“接阅美国所拟对倭放松妥协之条件,痛愤之至,何美国愚懦至此!从此可知,帝国资本主义者惟有损人利己,毫无信义可言.....”
蒋随即电告驻美大使胡适与特使宋子文,加紧游说美国政府高层:“如美对日经济封锁或资产冻结果有一点放松之意念,或有此种消息之泄露,则我国军心必立受影响 ..... 必造成世界上不可想象之惨史,从此中国抗战崩溃固不待言,日本计划乃可完全告成。果至此时,美国虽欲挽救亦不可能..... 此时惟有请美国政府立即宣明与日本决不妥协之态度,并声明如日本在华侵略之军队撤退问题未有根本解决以前,美国对日经济封锁政策决不有丝毫之改变放松,则中国军民心理方可安定,大局方有补救..... ”
11月24日,中国驻美国大使胡适和赫尔的单独会面中严正抗议此事,胡适说:“美国打算向日本卖石油吗!你每向日本卖出一滴石油,中国的将士们就将流一加仑的鲜血!”
11月25日,赫尔和阁僚开会,确定了将宣布这个妥协案,同时也向蒋发了多封回电进行解释,希望蒋也能对日本妥协。
绝望之中的蒋想到了最后一招,找丘吉尔。蒋立即发送电报给英国首相丘吉尔,电报里说:“如果美国和日本结成妥协案,那么中国的军民抵抗也将会因为失望而崩溃。以后即使再有更多的援助也不会有用,中国人民将对你们所说的国际信义失去信心。”在此之前,蒋从没有见过丘吉尔。如果不是局面危急,恐怕他不会走这步棋,可以说这是最后的抵抗。
11月25日晚上,邱吉尔给罗斯福发了一封电报:“如果中国被摧毁,那么我们所面临的威胁也将大增。英国希望美国在决定政策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立场。”
11月26日,局势峰回路转,美国罗斯福总统亲自会见胡适与宋子文,并向中方作出保证。下午2点半,罗斯福首先介绍赫尔野村谈判的情况。总统强调,美方草拟方案并未向日本递交。赫尔本意是征询英、中、澳、荷意见,盟国形成共识后,再与日方交涉。
四、赫尔备忘录出台
就在当天的华府另一侧,野村早早到来,静候“临时过渡”妥协案通过的佳音。结果赫尔亮出了措辞强硬的“赫尔备忘录”(the Hull Note),美国有学者也称之为《11月26日美国案》。主要内容如下:
1、日本必须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无条件撤军。
2、美、英、中、日、苏、荷、泰等缔结多边互不侵犯条约,重新确立《九国公约》精神。而作为交换,美国仅仅是“可以考虑”恢复向日本供油。
对这个备忘录,美国鹰派立场的海军部长诺克斯与财政部长摩根韬明言:“假使日本接受,其内阁必被推倒,维持时间绝不可能超出二十四小时”。
对于日本方面,这份文件不啻为一纸最后通牒。12月6日,日本6艘航母为主力的联合舰队在南云忠一带领下离开日本,全程无线电静默,开往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抵达攻击位置,按计划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英正式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正式敲响了日本的丧钟。
第三部分:日本为什么偷袭珍珠港?其实是当时日本的最佳选择
01
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决策是一个愚蠢的战略决策,但其实不是的,这是他们高层精心策划的一次行动。
二战中日本的战败,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日本战略资源的短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国内资源一直掣肘其发展。而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时所宣扬的“三个月灭亡中国”也不是自信的表现,而是日本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俗话说得好,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日本本国清楚地知道,如果三个月内不能灭亡中国,日本在这场战役中必败无疑!
日本国内资源紧缺,很多战略资源都是依赖于进口或者掠夺,比如日本侵占中国的东三省之后,首先做的就是寻找东北地区的煤炭、铁、銅、石油等战略资源,不过好在由于技术和运气的不足,大庆油田逃过了一劫。当然,战略资源除了以上这些之外,还有橡胶。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一直是从美国进口石油和橡胶。1937年这一年内,日本仅仅只是用于进口石油、精炼油、钢铁、原棉的资金就高达1.4亿美元,其中石油高达80%。到了1939年的时候,石油的份额更是攀升至85%。
由此可知,美国完全掌握着日本的战略“生命线”,对于日本来说,美国一旦停止供应,日本将快速陷入危机——没有石油,飞机、大炮、战船统统变成不能动的“艺术品”。
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日本用于购买战略资源的经费越发的紧张了,为了支持战争,日本当权者们决定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但杯水车薪,日本国内很快就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已,日本还开始实施战略物资管制。
02
而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日本国内经济危机推动的。为了支援战争,日本加强了对别国的掠夺。当时的日本有两个选择:一,北上,目标苏联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二,南下东南亚,那里有着丰富的橡胶和石油资源,不过南下必定会触碰美国的逆鳞。
深思熟虑的日本最终决定北上,1939年冬天,日本对苏联发动了攻击,两国在诺门坎地区交火。苏联的将领是有名的战将朱可夫将军,在他的带领下,日本的精锐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不说,还损失不少将领,比如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道太郎剖腹。
诺门坎一战,日本损兵折将,大批基层官兵埋骨他乡!同时,这场战役也让日本认识到,此时的日本还不是苏联的对手。就在日本进退两难的时候,又一个噩耗传来,其盟友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接到消息的日本感觉自己受到了盟友的背叛,于是日本果断收手,也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03
北上失败之后,日本骑虎难下,只能将目标对准东南亚。日本的举动触碰了美国的利益,于是美国对日本展开了经济制裁,要求日本撤出中国和越南,停止石油供应,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
美国的制裁让日本彻底陷入了泥潭,不愿坐以待毙的日本最终决定迎难而上——南下进攻太平洋地区。《史记·项羽本纪》中曰:“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为了赢得先机,日本主动出击,进攻了美国的军事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的走向,日本高层其实早已知道,所以他们求的并不是战胜,而是延缓战败那一天的到来。日本的突然进攻,让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直接的表现就是珍珠港事件之后的半年,美国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状态。美国的自我防御给日本留下了喘息的机会,日本借此机会在东南亚、太平洋、印度洋长驱直入,掠夺了大量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让日本帝国主义的寿命延长了5年。
结语
世人看来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二战时期最为愚蠢的做法,但殊不知,这是当时的日本所能做的最明智的决定。
第四部分:珍珠港事件是阴谋还是失误,珍珠港事件真实原因
1941年12月7日,是美国人的一场噩梦,日本成功偷袭了珍珠港。它是美国人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更是美国军_史上的耻辱。在这极短的时间内,美国几十年苦心经营的成果化为乌有,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事件发生后,原本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宣布加入战争,战争的局面迅速发生了逆转,德、意、日等野心勃勃的国家的末日也到来了。虽然日本偷袭成功,却把自己入侵多年的成果葬送掉了。长久以来,人们觉得珍珠港事件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日本为什么竟然轻率地偷袭了当时军事力量强大的美国?如果是称霸世界的野心驱使的话,难道日本就没有想过偷袭的后果吗?
事件发生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到第三个年头了。在亚洲,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法西斯入侵的全面战争已经进行了四年;在欧洲,英国、苏联等正被纳粹德国的铁蹄无情地践踏;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美国身上,拥有巨大实力的美国却没有果断地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阵营中。
虽然当时日本已经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但美国也只是不再续约《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之后,德、意、日联合为轴心国严重侵害美国利益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把太平洋舰队留驻在珍珠港.这实际上是对轴心国的一个警告。但轴心国特别是日本日益膨胀的野心已经无视美国的警告,当美国宣布中止美日贸易时,资源极为缺乏的日本决定不惜对美一战。已经杀红了眼的日本,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美国.最终,日本将袭击目标锁定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属于位于北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东距美国西海岸约3800公里,西距日本约6000公里,距菲律宾约7000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人们称为"太平洋的心脏”。1909年,美国开始在此建设海军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珍珠港已成为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海军基地。日本这次袭击行动的最高指挥.是当时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的山本五十六。
他原本极力反对向美国开战,但当他了解了日本对美开战的计划和战略后,作为海军航空兵战略专家的山本,突然改变了最初的想法。他提出首先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削弱美军战斗力,然后再对美国实施进攻,乘胜追击,从而赢得胜利。表面上苔.这一战略似乎很合理。但是,日本真的有那样的军事实力拿下珍珠港吗?如果拿下后,整个美国真的会因受重创而一蹶不振吗?
突袭之前,1941年12月7日,山本的计划得到天皇认可后,他做好了充足准备。为了确保偷袭的突然性,日军先后任命亲美派野村吉三郎、来栖三郎等人为和平特使,赴美谈判,以此来转移注意力,以使美国放松警惕。
1941年12月7日,山本一声令下,对珍珠港展开了猛烈地轰炸,毫无防备的美国海军被打得七零八落,几分钟后,日本指军总部就收到了负责轰炸的指挥官的胜利电文:虎!虎!虎!不到两个小时,日本突袭珍珠港的军事行动就以胜利告终。当天晚上,美国总统罗斯福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对策。第二天,罗斯福总统竟然从轮椅上站起来,向世界宣布:美利坚合众国与日本已经处于战争状态,美国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此看来,美国在遭受侮辱性的打击后终于加入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队伍中。可是,综合实力上落后于美国的日本,竞然可以在几千公里之外成功地突袭成功,这实在令人费解。难道这里面另有隐情?美国失败的背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许多历史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一部分研究荇给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解释,他们认为珍珠港事件其实是罗斯福有意设计的“苦肉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作常严重,罗斯福对英、苏、中等国援助的计划常常受到掣肘。虽然罗斯福已经看透了德、意、日轴心国的野心,但是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只图眼前利益,不愿参战。
所以,罗斯福不惜以珍珠港为代价,让孤立主义势力的幻想破灭,从而唤醒民众的正义感。据说,当时美国已破译了日本的外交密码和至关重要的海军密码,也就是说,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罗斯福就已经对日本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他却任由日本把事态扩大,没有制止。
当时,有人报告了日本舰队正在驶近夏威夷的情报,罗斯福的顾问班子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通知太平洋舰队做好应战准备,这样的话,日本就不可能成功;二是向全世界公布日本特遣舰队巳经驶近,迫使日本舰队调头退回;三是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罗斯福在思考后选择了第三种,当时他觉得太平洋舰队不能够抵抗日本人的进攻,而且这样可以刺激孤立主义势力的祌经。所以,罗斯福并没有把情报告知太平洋舰队,最终使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
在事件发生前,美国高层曾经下达过一系列奇怪的命令。太平洋舰队中的船舰及一批军事素质好的士兵被成批调到了大西洋舰队,虽然这遭到指挥官金梅尔的反对,而且他曾经向上级强调太平洋舰队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得到作战部长的理会。
奇怪的是,当日本飞机对珍珠港狂轰滥炸时,太平洋舰队的主力——3艘肮空母舰恰巧全部外出,因此躲过劫难。此外,在珍珠港中件发生的前一两个月。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军后勤医疗部队就曾经向珍珠港进行过非常规的人员和储备物资紧急调动。而这批额外补给,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急救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上面的种种疑点,人们觉得,这次珍珠港突袭事件,只是罗斯福借日本人的野心对美国民众及全世界人民上演的一场“苦肉计”。除了美国的研究者外,就连发动偷袭的日本人似乎也相信这一说法,当然,日本人也许是为了推卸自己挑起战争的责任,才说美国为了参加“二战”,利用并引诱自己发动了珍珠港事件。
关于这一事件,有人还提出另一种观点,美国的中立政策让英、苏都很无奈,日本偷袭行动的电文,英国方面早已经破译,但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却有意扣留了情报,他的目的就是使美国被迫参战。对于这种说法,有人还提供有力的证据: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他得知了珍珠港要遭偷袭,并认为那是一个好消息!这种观点听起来有些合理。
不久前,《洞察》杂志乂提出了一种更新奇的说法。他们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由苏联人一手打造的。当时苏联已经受到德军从西边的攻击,因此很担心日本从东线发动进攻,使自己陷入两面夹击中,所以他们启用了早已安插好的庞大间谍网,挑动日、美两国开战,挑起事端,促使美国被迫加入战争。
苏联在美国政府内部安插了一名高级特工,他就是指导美国“新政”的经济学家、罗斯福总统最信任的经济顾问之-----亨利•迪克斯特•怀特。有资料证明,怀特曾经从苏联高层那里得到指令,负责向罗斯福提出大量针对日本的政策性建议,怀特建议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如鼓动美国敦促日本从中国撤军等等。这一政策招致了日本的愤怒,两国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日本在气急败坏的情况下,发动了偷袭珍珠港的行动。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宣布参战。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长崎、广岛投掷两颗原子弹,为日本定下败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因此结束。谁也不敢想象,假如日本当年不发动珍珠港的偷袭事件、美国不参战,不知“二战”何时才能结束,也不知道战争结束后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番天地?因此,有人说,日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美国借敌人的刀去杀敌,而苏联则坐收了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