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龙空龙 / 2022-12-11 18:12 发布
导读: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幸福而非财富。财富是让我们得到幸福的一种工具,但绝对不是全部。幸福看上去很难获得,其实也并不复杂。我们只要每一天都开开心心,那就是幸福。对于幸福来说,有一个好的频率很重要。对于财富来说,相信“得要配位”。最好让自己配得上,我们要得到的东西!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 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先说结论:
1、幸福取决于频率,而非强度。再大的单次幸福事件,持续的时间也不会比较小的多太多;
2、财富取决于单次的幅度,而非频率;
3、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决定了你此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开始
一
诗人别涅季克托夫,是第一本数学难题集的作者。下面是他出的题:
三姐妹各自卖鸡蛋,分别有10个、30个、50个,要求:
1、任何时候共同销售价格;
2、最终每个人收到的总钱数一样多;
3、卖十个鸡蛋的总钱数不少于10分钱,卖90个鸡蛋的总钱数不少于90分。
请问如何卖?
这道题符合我对“好题”的定义:
1、无需复杂的公式或记忆型常识;
2、令人产生错觉(并因此校正人的直觉);
3、能够解释现实中的一些关键性难题。
二
再看个欺骗性更强的题目。
斯坦福讲义里的例子:某大学历史系和地理系招生,共有13男13女报名。
历史系5男报名录取1男,8女报名录取2女。地理系8男报名录取6男,5女报名录取4女。
历史系:1/5(男) < 2/8 (女)
地理系:6/8(男) < 4/5 (女)
合 计:7/13(男)> 6/13 (女)
上面的数据给出一个令人迷惑的结论:
1、每个系的女生的录取率却都高于男生录取率。历史系女生的录取率(2/8)大于男生录取率(1/5)。地理系女生录取率(4/5)也高于男生录取率(6/8);
2、整个学校统计,男生录取率(7/13)高于女生录取率(6/13)。
维基百科写道:
“当人们尝试探究两种变量(比如新生录取率与性别)是否具有相关性的时候,会分别对之进行分组研究。然而,在分组比较中都占优势的一方,在总评中有时反而是失势的一方。
该现象于20世纪初就有人讨论,但一直到1951年,E.H.辛普森(英语:Edward Hugh Simpson)在他发表的论文中阐述此一现象后,该现象才算正式被描述解释。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此悖论,即辛普森悖论。”
本文不打算陷入趣题求解。解题能力未被证明有益于幸福(尽管我在不幸时常以题解忧)。如开篇“好题”定义之三:能够解释现实中的一些关键性难题。
关于第一题“卖鸡蛋”,尽管任何时候必须执行相同的价格,但鸡蛋少的姐妹,可以在价格低的时候少卖鸡蛋,而在价格高的时候多卖鸡蛋,从而实现同样的总销售额,请您自行验证(或者让一个学奥数的小盆友帮你)。
关于第二题“录取率”,倒过来想容易很多,历史系女生被淘汰6人,男生被淘汰4人。地理系女生被淘汰1人,男生被淘汰2人。男生在基数较大的地理系申请人群中,绝对录取数更多,从而令整体淘汰率更低。
如上所述。在关键环节下大注,能够让你在拥有相同或较少鸡蛋时比对手赚更多钱。
“我从(乔治·索罗斯)身上学到很多,但可能最为重要的并不是你是对还是错,而是在你正确时你赚了多少,而错误时你赔了多少钱。”基金经理人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说。
事实上,当年狙击英镑狂赚10亿的创意及操盘者,皆为德鲁肯米勒。那么,索罗斯做了什么?
德鲁肯米勒在演讲中称,当时索罗斯所做的交易中,约90%都是他的点子,但索罗斯比他“更有胆”。
在那个“索罗斯大战英格兰央行”的传奇故事中,德鲁肯米勒的15亿美元押注即将到期兑付,正考虑进一步增加头寸拨备,甚至建议把所有钱都押上。索罗斯称,这“太荒谬了”,“你知道这种事情多久才能出现一次吗?”
“信心十足但是只投入很小头寸,这么做是没有道理的。”索罗斯说。
最终他们加上杠杆,押上了100亿美金,并大获全胜。
索罗斯的策略是:“专攻要害。”
如德拉肯米勒所说的那样:“当你对一笔交易充满信心时,就要给对方致命一击。索罗斯对我不多的几次批评是因为我对市场判断正确时,没有最大限度地抓住机会放大胜果。”
巴菲特在2010年写给股东的信中写到:“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顶针。”
我戏称索罗斯和巴菲特是“索菲特”:他们都是那种伺机而动、咬住就不放口的致命性攻击动物。
就像电影《大创业家》里,描述的那位把麦当劳从创始人手中抢走的推销员。他不断失败,但是一旦遇见超级机遇,便死死咬住,谈判的时候寸土不让,毫不留情。这固然令人生厌,然而,人类社会的某个底层逻辑,依然是丛林法则。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命运会改变吗?
我们被一个广泛的悖论困扰着:这个世界上的机会越来越少。
30年前“倒买倒卖”就好了,20年前搞块地就好了,10年前做互联网就好了,几年前买英伟达的股票就好了,上个月买特斯拉就好了……
人们总是为曾经错过的机会而懊恼,似乎要是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命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真的是这样吗?
举个例子,按照统计规律,某个城市每年有100个人自杀。做个假设,假如我们可以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过去,成功阻止这100个人自杀,能够将这个城市的自杀率降低为零吗?
我猜不能。当你挽救了这100个人的时候,上帝仍然在扔骰子,大的社会定律还在起作用,可能或多或多仍然会有另外好几十人自杀。
统计学家凯特勒认为:“是社会制造了罪恶;有罪的人仅仅是执行罪恶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绞刑架上的牺牲者是社会的赎罪牺牲品。”
所以,假如你可以穿梭回去拯救自杀者或者降低犯罪率,你要做的不是“定点打击”,而是去探寻本质原因。“通过修正建制或行政实践,人们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犯罪率下降。”
让我们进一步假设:你这辈子里干的那几件主要蠢事,就像一个城市里某个概率的犯罪数量。
假如我们可以回到过去,即使你改变了人生中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点,比如某次考试、选择专业、决定跟哪个老板混、跟谁结婚……这都像定点阻止了犯罪者,并重新做出正确的决策,但你此生的命运可能依然无法改变。
因为你自身的系统结构,决定了你的无数个其它的行为方式,推动你奔向那无法扭转的宿命。
然而幸运的是,本质上,每时每刻,你都坐在一架时光穿梭机上。每个时间点,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重新开始”。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时刻重启。
所以,与其向外东张西望找答案,不如打好你手上最大的那张牌:也就是你自己。最重要的就是知错就改,改变你自己,改变你自己的行为方式。
未来,就是你现在做的一切的回报。
我们必须接受不确定性的事实
并学会在其中生存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成为很厉害的人?
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认知系统还停留在牛顿力学时代。我们玩儿球,看物体按照牛顿力学精确计算出的抛物线飞行;我们学骑车,享受着惯性的乐趣。
在一些人眼中,世界犹如钟表般牢靠。他们相信决定论,比如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等等。
但是进入20世纪,量子机制取代了牛顿力学的物质观。宇宙开始不确定起来,充满了随机和偶然。
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我们所在的系统永远以新颖的方式发生着变化。火灾和战争、地震和市场崩溃、全球变暖和国际贸易,事物间的关系远比简单的类比复杂得多。
但大多数人呈现出的却是这样一种思维错位:
在“牛顿力学”应该发挥作用的确定性环节,比如专业能力提升、自我完善方面,采用随机性应对方式。大家根本没有一种要把自己打造成“一艘船”的概念,完全是用既有的知识去拼凑,然后掉进水里胡乱扑腾……
而到了极端随机的环境里面,大家又特别希望有确定性的东西。总有人和我说,你别跟我讲道理,你直接告诉我一二三四应该怎么做。这事儿挺搞笑的。我要是能告诉你怎么办,我早就成亿万富翁了。
面对现实世界,大多数人选择:花时间试图控制不可预测的那些东西,却对自己自暴自弃。
就像一位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在珍珠港袭击中吸取的教训应该是:“我们必须接受不确定性的事实,并学会在其中生存。因为没有什么魔力能够提供确定性,我们的计划必须不借助它也能实施”。
在这方面,人生其实最像玩一场德州扑克。
德扑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算得出来的那部分被称为技术;无法计算的那部分则是艺术,正是这部分更能模拟我们的现实世界。
我们若想要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得有类似于打德扑式的思考方式: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你应该扮演理性代理人,寻找最小化风险、最大化收益的下注方式;
但另外一方面,再精准的计算也无法消除不确定性。
学会随机地应对这个世界,你追求的不该是正确,而是正确率;甚至不是正确率,而是正确的期望值和效用。
有人会说,怎么能用来隐喻人生呢?其实,难道人生不比更加难测?大多数人不比赌徒更加孤注一掷吗?对我们和孩子而言,这是应该补上的人生必修课。
人生赢家对手中不确定的扑克牌的态度是:如同初恋,如履薄冰。
这是最好的时代,要敢于下大注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对未来保持乐观。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好,进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人类社会呈现出指数级的发展趋势。我们正处在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虽然会有些小波折,但是人类的总体命运仍然向上。
置身大时代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先说观点,“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
这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财富取决于单次的幅度,而非频率。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推崇“幂次法则”,即20%的关键事物带来80%的收益。他投资公司的赚钱逻辑是这样的,第一名为他赚的钱,比第二名到第十名加起来的还要多。
彼得·蒂尔举过这么一个例子:
2010年,霍洛维茨投资基金向ins公司投资了25万美元。两年后,Facebook以10亿美元买下该公司时,霍洛维茨已经在ins上赚到了7800万美元。两年不到,312倍的回报。
但问题是,霍洛维茨基金的规模是15亿美元:如果只开出25万美元的支票,那么它得找到19个ins,才能收支平衡。
机会来临时,要敢于下大注。巴菲特在2010年写给股东的信中曾说到:“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顶针。”
其次,幸福取决于频率,而非强度。再大的单次幸福事件,持续的时间也不会比小的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