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龙空龙 / 2022-12-03 17:29 发布
都知道,做投资很难。大多数股民,都赔钱。
甚至大多数职业投资者,都做不到每年赚钱。
可是,为什么还要做投资呢?答:“好”东西是越来越贵的,除了投资,很难有对抗这种“隐性通货膨胀”的方法。
有没有发现,用货币来衡量,越美好的东西,价格的涨幅,远高于人均收入的涨幅。例如北上广深核心地段的房子、爱马仕的包包。
好东西越来越贵,但人的收入可不是越来越多,最简单的例子是退休,退休金一定比退休前少。
况且,也许你还年轻,但整个行业没准儿突然就黄了(比如90年代的传呼机、现在的K12教育)。
所以,要想不为钱发愁,就得让自己的财富增速,不停地大于“美好事物”的价格涨幅。
实际上,房子、包包只是表象,本质是,资本(钱)会流进最好的地方,钱是最聪明的。
为什么经济在发展,但人们还是发愁钱呢?
答:社会财富是用货币(钱)来衡量。每年创造的财富,我们称之为GDP(国内生产总值);市场上流通的钱,我们称之为M2(广义货币);GDP的年化增长率,以前是10%,现在是6%;M2的年化增长率,以前是19%,现在是11%。M2和GDP之间的剪刀差,让“钱”越来越“毛”。
多印出来的钱,去哪儿了呢?
钱是最聪明的,哪儿好,就去哪儿,多出来的钱,一定会去“好”的地方。
所以 “好”、“稀缺”的东西越来越贵。
更可怕的是,这是“复利”。
M2和GDP之间每年的剪刀差(5%),10年下来不是150%(1+5%*10),而是255%(1.05的十次方)。
平均差了100%,好的东西会相差好几个100%。
你不寻求变化,就是温水煮青蛙。
别指望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你日子就舒服了。
举个例子,我们不是还在为生存最基本的东西——房子而发愁吗。
而且,人的欲望还在不断增长。
问题说了这么多,解决方案是什么?
答:做投资,因为投资是可以坚持一辈子的事业(比如股神巴菲特)。
投资目标收益率应该是多少?
答:净资产(剔除负债之后的房产、股票、现金等)年化增长率大于M2增长率(目前是11%)。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慢慢变穷”,而是“慢慢变富”。
很多人投资赔钱的原因,其实是太急了,没人愿意慢慢变富。人们买个股票,微套5%长达3个月,简直难受死。这就是人性。
生活中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觉得人生就是这么个理,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却是如此巨大。
投资中,我们同样看过很多关于投资的方法和道理,却依然做不好投资。为什么?
王阳明说,这个和你没能真正透彻知道这个道理有关,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就一定会去做,去实践。
其实,知道和做到之间除了透彻理解,还有很多阻碍需要跨越,才能知行合一。
在持股这种漫长的煎熬中,有人选择了改变,有人是彻底地改变,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也有人是暂时的改变,选择暂时顺从市场,等合适的时机“再回来”;也有人选择了坚守,一次次向自己证明自己是对的,鼓励自己再坚持下去……
作为选择坚守的其中一员,在过去大半年的时间里,深感坚守自身原则的困难,今天叨叨的这些,也是为了记录这种过程,进而为了更长时间维度的坚守助力。
每一种原则的建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往往都是在一轮又一轮的考验中逐步强化的,很多人会选择在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灵活的“变通”,但我觉得这种“变通”大概率都是在隐性地破坏原则,对于形成长期的原则反而是有损害的,更多时候应该去深刻体会坚守原则的不易,不断强化自己的心性去坚守,这样才更有助于长期原则的形成。
过去六年多的时间里,因为工作原因有幸接触了近百名基金经理,我最大的感受是:最终长期胜出的都是坚持了自身投资原则的,而不是那些时刻在“变通”的。
,赞 5
投资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漫长的等待(甚至是煎熬)中完成的,一种方法论(不仅仅是价值投资)的长期有效往往在于它经常无效,坚持自身的原则,勇敢地“做自己”,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最终每个人都会修成自己的正果。
别人的投资方法和道理,不一定适合你。投资与每个人的性格,资金,时间,运气等相关,你也不知道对方是运气好还是技能高。很多的路只有自己去尝试,自己一步步走过来了,才会有深刻体验,发现最适合自己究竟什么。
所以,成功没有捷径。只有理性思考,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采取行动,才能知行合一,做好投资。当然,知行合一太难,还有懒人的投资大法,不图大赚,不瞎折腾,通过定投指数基金,或选择智能投顾,避开个人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还是可以轻松跑赢大部分人的。
怎么投资,那是后话,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必须投资。
步入社会,智商不如情商,情商不如财商。
投资是财商的关键。
巴菲特说:你不需要成为火箭科学家。投资不是一个智商160的人战胜智商130的人的游戏。投资讲究的是情绪控制,避免让自己陷入贪婪和恐惧的非理性情绪中,多用系统2理性思考,三思而行。据说,情绪木讷的人炒股收益率远超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