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深度调研 |浙江碳银,从“互联网”到“数智绿能”!

黑鹰光伏   / 2022-11-01 09:48 发布

策划    黑鹰光伏


国庆刚过,深秋的微寒掠过大江南北。

四季轮回,此时,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已进入丰收的尾声。

清晨6点半,俞兆洪准时起床,洗漱完毕,推开门,迎着扑面的秋风走出去。

一如既往,这位中年男人沿着钱塘江边慢跑5到10公里,然后神清气爽地提前到达浙江碳银数智绿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碳银”)的董事长办公室。

早起,晨跑,每天给自己足够完整的独处时间来深度思考、阅读、复盘,或高效的解决工作问题。这样的习惯,俞兆洪风雨无阻很多年;而在2015年秋天成立“碳银”后,他还改掉了创业前不吃早餐的“坏毛病”。

俞兆洪依然会有压力,但他不再焦虑,他也不会再深更半夜突然召集大家开会,这位企业家笑称,公司发展到这个阶段,快慢也不是靠几个人疯狂加班来决定的,“企业的发展要可持续,大家的工作在保持适当紧张的情况下,也是要可持续的!”

从2015至2022年,七年时间,2500多个日夜,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会理所当然,其间必有波折与挑战。

从起步时瞄定清洁能源数字化服务,再聚焦分布式光伏的数字化赋能,并由此开始全面贯通光伏产业链的上下游,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碳银将“标准化体系、风险控制、售后运维和渠道管理”的数字化服务技术,成功渗透到了户用光伏领域。

这是护城河,也是碳银构筑的差异化竞争力!基于“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碳银解决了户用分布式小散服务商遇到的“资金压力大、组件价格不稳定、安装标准不统一、缺乏后期运维服务支持”等痛点,并也在过往数年中收获了大量用户的认可与支持。

碳银最终确立了自己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其也成为一家聚焦和发力于服务乡村绿色能源应用场景的公司。时至今日,碳银的业务已覆盖13个省份,服务网点散落在140多个城市,开发商达700余家,全国3万多家农户用上了碳银提供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产品和绿电解决方案。

让俞兆洪颇为宽慰的是,碳银的数字化平台已打造了一个极为稳定、协同互补、多方利益共赢的生态闭环,这也让其成为光伏分布式环节经营发展最为稳健的企业之一。

图片(碳银总部)

进入2022年后,伴随光伏供应链的持续博弈与价格上扬,加之“整县推进”背景下的户用“模式之争”,国内分布式市场乃至整个光伏产业依然面临诸多变数。

不过,碳银的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增长期,虎年的好消息胜过任何以往。

2022年初,经过三年的持续研发与投入后,碳银发布了绿色人居品牌——“乡熙”;由是,碳银潜心打造的绿色建筑数字制造平台正式推向市场。碳银要做的是一个绿色建筑的数字化制造平台,围绕着乡村的绿色建筑,真正实现“设计——制造——交付”全流程的数字化。

这是碳银核心能力与服务的一次战略性延伸,从“绿色屋顶”到“绿色住房”,碳银希望顺应、推动和引领乡村建筑的革命性变化,实现绿色能源与乡村建筑的高度融合。

国庆过后,基于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需求,“碳银”的公司名称正式由过往的“浙江碳银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浙江碳银数智绿能科技有限公司”。

同期,浙江碳银也完成由杭实基金联合工投发展领投,诚合资管管理的新昌诚合招引基金共同投资的战略性融资。

两家政府投资基金的关注并加入,让碳银的发展如虎添翼。

时下,全球的低碳化与数字化发展成为不可逆的时代趋势,能源的清洁化替代无远弗届;与此同时,中国广袤农村的绿色能源服务和绿色建筑市场规模均给予万亿计的市场预期,这为碳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不过,对于所有光伏企业家而言,这都只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大变革的“宏大叙事”,一个企业如何定位好自己,未来如何发展壮大,始终要再走、再思、再谋。

锚定分布式,抓住“窗口期”图片

作为创始人,俞兆洪无疑经受了诸多压力和煎熬。

这位企业家笑言:“做CEO,确实是挺难的!”

不论产业如何跌宕,企业如何发展,CEO都必须带领团队,在挫折中保持韧性,在低迷时保持方向;在黯淡时发出微光,在寂寥时发出声响,“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管理,在不确定中尽可能寻找确定。”

俞兆洪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创业前,其职业生涯基本围绕汽车行业的企业合规,投资并购和重组开展工作。到了2008年,他又带个团队做一个小型私募基金,主要还是围绕汽车行业做相关产业并购。这期间,俞兆洪也担任过汽车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董事。

这样的职业经历,让俞兆洪对于产业资本颇为熟稔。

什么是“碳银”?“碳”代表绿色低碳,“银”代表创造社会价值。“碳银”承载了公司从2015年创立之日起就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以数字化技术和平台为低碳产业降本增效,提供持续价值与服务。

“定位”和“切入点”极为关键。创业伊始,碳银决心将自身打造为国内领先的“低碳产业互联网平台”,并围绕这一目标投入大量资源。根据碳银的发展计划,其要通过数字化赋能,打通低碳相关产业(主要是节能环保)的整个服务链条。

碳银首先需要深度挖掘C端用户的需求,数字化服务平台则提供产品供应链的仓储、配送、信息化、标准化等支撑,并对接合适的B端企业,让这些B端企业利用碳银的平台资源给C端用户提供有保障、可信赖、高效率的服务。

如今回头看,用数字化赋能低碳产业服务链条,大方向和商业逻辑并没有问题,但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前期打通整个低碳产业全链条的运营和研发成本太高。比如,为了实现碳银平台供应链采购成本比其他渠道更低,项目管理更便捷,客户支付结账更方便等功能,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持续的投入。

碳银创立前三年,公司每年的研发与运营投入达到两三千万,三年时间砸进去小一亿,而同期,公司基本没有什么收入,纯粹处于“交学费”的阶段。

产业互联网平台与消费互联网平台的一大不同,就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大的资源支持,上游要有工业链资源,每个节点要有优质的服务资源,体系内要融合优质的金融资源,很多东西不只是靠技术能实现,必须要有大量线下资源的整合与支持。

与此同时,在碳银要构建的平台生态里面,产品、技术、服务、金融整合起来的话,每个环节都有个性化的需求。所以虽然社会与产业需求客观存在,但是要让每个环节都形成一个闭环,再让每个大大小小的闭环形成一个大的闭环,最终要高效地完成交易,极为不易。

于是两年后,碳银开始“做减法”,就是在原已构建的平台能力基础上,迅速将资源和解决方案从“低碳产业”聚焦到“分布式光伏”这一细分赛道与特定场景上。由是,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碳银,加速打通了户用光伏产业链条的上下游资源,搭建起产业和金融服务的桥梁,并将“标准化体系、风险控制、售后运维和渠道管理”的“数字化服务”技术,成功渗透到了户用光伏领域。

全力以赴下,碳银的产业链数字化、产业链效率、整个商业模式、数据平台、各个节点的风险控制管理加速趋于完备。2017年,碳银首个户用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实现第一笔营收;2018年,碳银营收破千万;2019年破亿;2020年达到3亿;2021年超过了7亿;到了2022年,虽然分布式面临新的变数和挑战,但碳银依然实现了持续增长。

碳银将平台聚焦到了一个很小的赛道,并做出了“标准化”和“规模化”,一步步构建出独特的“碳银模式”。

时至今日,碳银的核心技术和壁垒体现在将数字技术、绿色能源和应用场景进行深度融合,并提供最优的技术解决方案与实施方案,以及资源和标准,“我们一端连着用户,一端连着生产制造企业,将两者的‘价值’进行更为有效的转化和整合。不仅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也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制造环节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降本增效,这是光伏商业化十余年的底层逻辑。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从研发制造到场景应用,所有光伏人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及至今日,光伏要成为“主力能源”,降本增效依然是“主旋律”。

创业颇为不易,产业充满变数,碳银何以在分布式光伏的数字化赋能中“破茧成蝶”?俞兆洪总结了三点:

其一,创业时几乎都是从零开始,行业里没有可借鉴的标的,所以碳银构建的链条里,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自己去验证,这最终使其数字化技术非常贴合应用场景。碳银的团队也不断交叉融合,非常接地气。简言之,碳银搭建平台的方法论是有效的。其二,实现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并找到了合适的可持续的盈利点和盈利模式。其三,碳银抓住了产业变革的“窗口”。

图片(碳银董事长 俞兆洪)

诚然,在坚持底层商业逻辑的基础上,做企业有时也需要一点点运气。就如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屡战屡败时曾感叹:“大凡成事,半由天命,半由人力”。

不仅俞兆洪带领下的碳银,光伏史上,包括协鑫、隆基、天合、尚德、赛维等等,任何企业的成败,无疑也是天命与人力的叠加。

何谓“窗口期”?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产业变动的关键市场机遇期。

众所周知,过往七八年间,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已历经数次冷暖。2014年,国家推出了0.42元的度电补贴,分布式开始有了度电成本的概念,市场开始温热,分布式由此提速发展。2016年,分布式光伏装机同比增长200%。到了2017年,中国光伏特别是分布式极为火爆,分布式装机同比300%。黑鹰光伏曾统计过,2017年,光伏产业里大大小小的会议论坛超过300场,数十近百家户用光伏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那几年,很多做光伏分布式的人都赚了大钱;虽然参与其中的企业参差不齐,劣质产品充斥其间,后期运维无从保障,但光伏市场火爆之下,没人在乎。

事实上,当我们回溯光伏产业历史会发现,当产业过分火热的时候,市场就可能会被严重“扭曲”。当大家都忙着赚快钱时,你去和服务商谈降本增效,谈数字化赋能,通常应着寥寥。这也是碳银创业初期线下推广和整合颇为艰苦的原因之一

在俞兆洪看来,当一个小包工头甚至安装工人去给老百姓家装光伏时,都是开着路虎去的,那样的市场会真正在乎降本增效?那样的市场会考虑运维标准与保障?那样的市场是否会保持理性?

但“扭曲”的市场不可持续,巨大的转折点很快出现。2018年光伏“531新政”出台后,以消减补贴为主旨的政策冲击下,包括分布式在内的光伏市场一片萧索,一些企业倒下,数以万计的企业消失。日子突然不好过了,行业关注点又再次聚焦到产业发展和进步的底层逻辑:降本和增效!

由是,2018年“531新政”后,碳银吸引并迎来了诸多的慕名者和拜访者,碳银突然发现市场开拓比任何以往都要容易了。三年里专注于平台能力构建和优化,投入大把资金和资源的碳银,终于等到了企业发展的“窗口期”。

让碳银的工作人员印象都颇深的是,“531”后,碳银在浙江组织了一次宣讲会,全国各地很多人都赶来听如何做户用,如何降本增效,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保证收益。

800多家企业,2000多人参加,这样的规模在碳银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上量的速度很快!到了“531”的第二年春天,也即2019年5月,碳银已累计安装5000余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其中有近900个农户家庭依靠银行贷款完成电站安装与余电并网销售,获得持续性家庭收入来源。也就在2019年,碳银实现盈亏平衡,其后的三年,碳银的经营业绩持续提升。

图片(碳银合伙人计划推广活动)

对于一个互联网数字公司而言,规模极为重要。一旦上了规模,边际成本就会迅速递减,俞兆洪告诉黑鹰光伏,“就算一分钱营收都没有的时候,碳银每年也要两三千万的投入,等我们有一个多亿的营收的时候,公司的运营成本可能还是几千万”,这也是互联网数字公司与制造企业和终端投资企业的一大区别。

最早与碳银合作的一批小服务商已做大做强。2021年,碳银与几百家服务商累计结算近2亿元服务费。而截止到2022年10月,碳银的业务已覆盖13个省份,服务网点散落在140多个城市,开发商700余家,其已为全国3万多家农户提供分布式光伏电站产品和绿电解决方案。

数年来,数百家服务商为何会与碳银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逻辑很简单:碳银为中小服务商提供了各种资源配置,给到稳定的经营预期,没有太大的波动和风险,这给了经销商们充分的安全感。

简言之,碳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持续的,可预期的增长生态;而且伴随平台的进化迭代,可以持续为大家降本增效,保证盈利预期。

如何定义碳银与小微企业的合作关系?2020年底,在碳银主办的一场论坛上,俞兆洪在发言中发言中指出:碳银通过前端的数字化销售、中台的数字化赋能和后台的大数据智慧,解决产业链上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为小微企业赋能、降本、增效、发展,实现与小微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共同成长。

“碳银生态的内涵,其实就是数字化技术+新能源新技术+信任关系而成的一种稳定、共赢的生态,是一种强有力的协同互补生态。”

 平台能力的战略性延伸图片

鲜有企业会料到,过往两年中,光伏产业会出现如此多的变化!

谁能想到供应链会出现如此剧烈的博弈?谁会想到组件价格会涨到2元/W?谁会想到“整县推进”背景下,国资如此强势的进击分布式环节?

多种要素推动下,分布式市场,特别是户用分布式的开发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很大的一个变化是,“租赁模式”在户用市场开发中狂飙突进;而零售(贷款和全款安装)市场相应下降。

俞兆洪分析,出现这种现象,主因有二:其一,供应链博弈,组件价格持续走高,加上补贴退坡,整体使得投资收益率下降;其二,不少类金融机构,以及央企、地方国企进击分布式,通过租赁模式,快速的、规模化,甚至全面资产化的投运户用光伏。

上述变化,必然会对类似碳银这样始终主打零售市场的企业带来影响。在俞兆洪看来,大型央企国企投资大型地面电站,甚至工商业分布式电站都非常容易理解,但租赁老百姓小而分散的屋顶,做大规模的电站投资、建设和运营,这并不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底层逻辑。

事实上,相关行业机构已指出:租赁模式火爆背后,其实也看到了行业急功近利的影子,作为一个行业和市场,到底是卖产品,还是在卖模式?这样的市场生态系统是否健康?

户用光伏的主要价值是给老百姓增加收入,这也符合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宏观政策要求。而企业大规模租赁分散的农户屋顶集中建设和运营光伏电站,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经济性上来看,都不是最优的选项。相反,“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自己投资、自主运维”才能实现老百姓收益的最大化,“这是底层逻辑,也是最切合实际的需求。”

对于户用光伏的商业模式,俞兆洪做了个通俗易懂的类比。

就像养猪,租赁模式,就是企业租用老百姓的猪圈,把自己的猪仔养到圈里,除了付出点租金,猪成长的收益是企业的。而自投模式,则是老百姓从企业手中买来猪仔,养到自己的猪圈了,猪仔成长的收益是老百姓的。

对于老百姓而言,猪圈的租金高,还是自己养猪收益高,其实一目了然。

基于这样的底层逻辑,俞兆洪始终坚信,企业投资户用,需要多考虑用户价值的实现,“如果把视野放到三年、五年或八年的周期,分布式的零售市场肯定还是主流。”

俞兆洪还特别强调了一点,虽然清洁能源资管类的公司和碳银分数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核心能力也各有不同,但两种企业的长远发展都要看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是否能持续赚钱,这是商业的底层逻辑。即使要上资本市场,也必然要求企业拥有健康的商业模式和可持续的经营模式。

不过,产业历来波折,市场也会“扭曲”,一如“531”前后的产业跌宕。对于俞兆洪而言,作为企业的掌舵者,“最大的责任,还是要对不确定性进行管理。”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在其著作中如此描定义面对不确定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不是规划“未来做什么”,而是规划“当前必须做什么才能准备好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其实,德鲁克的定义与俞兆洪的感触也有相通之处。俞兆洪认为,作为企业领导人,不论何时,都要保持对市场、对资本的基本敬畏;而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在确定于不确定的博弈中,我们要从核心的商业逻辑和底层逻辑来自洽。”

图片(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其实,正是对底层逻辑的尊重,也基于过往七年中碳银自身构筑的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判断,俞兆洪才会“再次出发”,战略性推出绿色人居品牌——“乡熙”。

“乡熙”的定位是一个绿色建筑数字智造平台,以房屋为载体,结合绿色能源系统、预制式模块化建筑体系、个性化设计理念以及智慧生活系统,为城乡打造用户民居和小型商业应用的绿色旅居产品。

俞兆洪的思索早在数年前萌芽:既然屋顶可以用来发电,那建筑的其他部位可不可以利用上?既然太阳能可以利用,风能、空气能能不能利用?如果有碳银的数字化支持,能否实现清洁能源与乡村建筑的高度结合?

“乡熙”项目在三年前正式启动,俞兆洪组建乡熙技术团队,进行产品研发。碳银还与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合作,集中在绿色乡村建筑的新型结构体系、光伏建筑一体化、低碳近零能耗等方面开展探索。

及至2021年底,碳银基本完成绿色建筑数字制造平台在工厂内的实验;2022年5月14日,“乡熙旅居”产品发布会在衢州开化及临安宝龙广场线上线下同步启幕,相比预计整整提前了56天。而在过往三年时间里,碳银在“乡熙”项目上的持续进行研发投入。

一个在分布式光伏环节深耕的数字科技企业,为何要涉足乡村绿建?起初,这样的消息传出,就如在烛火上洒了一小撮盐,也有行业的朋友关心起来:老俞是不是又要开始折腾自己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实碳银启动“乡熙”,深思熟虑。

中国乡村建筑产业的现状特点是,市场大、单体小、分布散、发展乱、排放高、无巨头。而国家政策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广袤乡村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建设美丽乡村,乡村建房问题成为绕不开的课题。市场空间方面,根据建设部数据,我国每年农村建房面积超10亿平方米,市场规模超过万亿。

“乡熙”要做的,就是依托数字智造与绿色建筑理念,将光电一体化、智能家居系统、预制建造模块化等技术综合,推出适用于城乡多场景应用的绿色人居住房产品,打造未来乡村居住的全新模式。

“我们做的是一个绿色建筑的数字化制造平台,围绕着乡村绿色建筑,将清洁能源与乡村建筑的高度结合,真正实现‘设计、制造、交付’全流程的数字化。”俞兆洪说。

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整合也给了俞兆洪最直接的启示:整合的核心不在制造环节,而是产品的设计和客户需求的掌握,整个制造的数字化管理,以及销售、交付到售后服务的数字化支持——生产制造往往是最后一个环节。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碳银这样数字化技术企业去做这个事情?不是传统的光伏企业去做,不是传统的建筑公司去做,也不是传统的制造企业去做?

其实疑问之中已涵盖行业痛点,“降本增效”依然是“乡熙”商业化的底层逻辑。

如前述,历史七年深耕发展,碳银已在数字化服务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通过数字化,从过往的“绿色屋顶”到乡熙的“绿色建筑”,碳银能够把一个非标准的服务尽可能地实现标准化;同时,数字化能够提高协同主体的协同效率,降低协同难度,“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国内的比较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与制造体系,来降低硬件投入。”

另一剂降本的良药则是模块化。乡村建筑的建设没有什么规模可言,但如果把它拆分成一个一个的模块呢?从模块的角度来讲,建筑可以规模化生产。规模生产的模块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整座建筑的成本,还能实现客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理念,乡熙自主研发的“BFD一体化模块”,可以通过“搭积木”一样的搭建方式,实现15天内主体结构交付,90天内拎包入住,极大提高了效率。

何谓“BFD”?碳银-乡熙高级产品研发总监周天航告诉黑鹰光伏:B、F、D分别为Bearing承受模块、Function功能模块以及Decoration装饰模块。其中,B具备较传统建筑更好的延展性、更高的结构强度,可以使得整体建筑抗震性能更好、耐久度更高;F拥有较好的防火、隔热、隔音、保温性能,可以极大降低房屋的整体能耗;D则可按需调整,实现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定制。

图片(位于浙江开化县的“乡熙”样板房)

推出“乡熙”,对碳银而言,是个重要的发展节点,也是一个新的战略起点。如果说2017到2020年,碳银完成了企业发展从0到1的突破,如今“乡熙”品牌的推出,则是碳银从1到N进击。

不过,一如七年前发轫,创业艰难百战多。这对碳银来讲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论是投入资金还是复杂程度,实现“绿色建筑的数字工厂”的难度甚于分布式光伏产品。

作为CEO,俞兆洪在做企业战略布局时无疑是前瞻的,但在具体的落地和推广中,碳银又是谨慎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在“乡熙”的市场推广方面,不同于做分布式光伏,要一家一家去推;碳银采取的是做样板,做示范,“以点带面”;这是市场推广的一个过程,也是产品不断得到验证的过程。

俞兆洪向黑鹰光伏分析,商业化推广过程中,如果“点”的事情没做好,千万不去做“面”的事情。你只要保证企业所做的事情是处于一个趋势市场的“窗口期”,那么推广快一点慢一点,都没关系。

“但如果你做的事不在一个趋势赛道上,也不在窗口期内,或者窗口期已经过了,那就可以果断放弃了。”俞兆洪说。

要做长期主义的践行者图片

创立七年后,碳银的未来在哪里?

黑鹰光伏曾在过往的文章中判断,空泛的未来预测毫无价值,企业的“未来密码”往往藏在过往的发展轨迹之中。

著名哲学与历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中有句名言:“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换句话说,你的来路也代表着你的去路。一个企业长期构建的文化和基因决定了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走向,而企业核心决策层的洞察、远见和产业担当,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从“互联网”更名为“数智绿能”,可以从中窥见碳银未来进阶之路。从聚焦平台化,提供数字化服务,到聚焦整个绿色能源产业,提供从集“产品研发、智能制造、售后运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换句话来说,现在的碳银,不仅仅聚焦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而是将目标瞄准更大的乡村市场,以提高乡村未来人居环境为目标,投身于中国乡村的未来建设和发展之中。

俞兆洪始终认为,过去远比未来更重要,“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企业从哪里来,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碳银,也才能真正知道碳银的明天走向哪里”。

图片

当碳银进入稳定增长期,分布式光伏业务已可以贡献数千万利润的时候,碳银又开始全力以赴筹备“乡熙”,开始新一轮艰苦的“折腾”。而且可以预期,伴随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全新的业务领域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难题。

“确实现在任何时候‘躺平’都不难,但你想想,企业发展本身就是制造难题和解决难题的过程,而且很多难都是自己制造的,而且有动力去解决的。想通了这点,就不纠结,就释然了!”俞兆洪对黑鹰光伏讲到。

对于经营企业的乐观与保守,俞兆洪也有自己的答案:创业者应是乐观的保守主义者,乐观的精神让你看到更多机会,保守主义的风格让你在创业路上挑起责任。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讲,既要相信也要清醒,对于风险有判断和管理的能力,对于前路有坚定的信念。

图片

俞兆洪多次提到商业的“底层逻辑”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流水不争先,只争滔滔不绝,碳银要做“长期主义的践行者”。

至于碳银的未来规划,一方面,最近几年,保证企业复合增长30%以上;此外,俞兆洪希望公司能在绿色低碳产业赛道上保持理念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与引领,并以“创业者与服务者”的姿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价值,让发展红利越来越多地惠及普通老百姓。

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风潮下,以阳光事业,惠及广袤的乡村大地。

亦如《南方周末》在世纪之交的新年献词: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