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迎与不迎
柴孝伟
/ 2022-10-31 07:15 发布
———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和他学生巴菲特的共同点都是平时不怎么看市场股价,都是买进当时就很值,分歧点在于格雷厄姆对未来也不寄予希望,不去探索研究未来,而巴菲特却不然,他觉得既然“买进就值”能让自己稳赚了,那么探索一些公司的未来也很可以呀,看对未来了可以大赚,看错未来了依然不赔。实际上二人都是在股市稳赚的基础上,一个主动去勤奋探索研究未来以求更大赚,一个被动防御未来不迎以求轻松自由。
而很多巴菲特的中国学生,忽视了“买进当时就值”,却把研究公司未来当作了巴菲特的标志,巴菲特是一直顶着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的名号,因为他执行“买进就值”原则,所以也还说得过去,大部分学巴菲特者却把“买进就值”扔掉了,错把研究公司未来当做了价值投资,美其名曰“价值投资进阶”、“价值投资高级阶段”,也不看看格雷厄姆一生一直都在批评“把预测押注公司未来当做思维行为根基”者,他们可倒好,反而却把预测公司未来当做价值投资,既完全冒用了格雷厄姆“价值投资”名号,又没学好巴菲特的双维框架,那高买五六年腾迅能不亏吗,格雷厄姆若在世也会怒斥这些人盗用了“价值投资”名号,目前这种才是小而已,中国还没有过那种九级,真有那种超级时这些人大赔也正常,投资思维框架本身就有错漏嘛,未来注定会有某次股市大劫难。
格雷厄姆说得很清楚,若是把腾讯公司未来想得很美好,即使是看对了,也常常会怕错过这只大牛股而选择去高买,用现金流贴现估值法一算,哇,价值真高,这不是四毛买一元,这是一毛买一元,不买就睡不着觉,注定要去高买,可惜的是思维框架是建立在对“未来”预估之上的,本身就是一种主管臆想预测押注赌,和“买进就值”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行为框架,在安全性上自然有本质不同,一旦看错了公司未来,那更是会陷入糟糕的处境和付出巨大金钱代价。
所以,有些看似是公司生意研究高人,实际上基本投资思维框架就是有错的,结果出错只是早晚和大小问题,有必然性。
当然,这个主要是有个思维陷阱存在,大家都觉得巴菲特既然是职业股市赚钱第一人,那他的所做所为应该都是对的,都是稳赚的价值投资,实际上巴菲特是一种“价值投资+投公司未来之机”,巴菲特一生没有写过一本完整的股市理论书籍,我觉得有部分原因应该是他没法自证价值投资理论,因为格雷厄姆一生都在写书强调预测(公司)未来是投机,巴菲特怎么可能去严谨证明不是呢,这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所以糊涂者不去写书。
守正从来都是为了股市稳赚,预测公司未来、预测市场股价都是在出奇,出奇总是在幸存者偏差下表现的更能大赚快赚,所以永远不要以某件事例结果来评判守正和出奇,二者达到的目标和作用本来就不同。
以股市守正为投资思维框架,不去预测市场不预测公司未来者,就是格雷厄姆、施洛斯一类人物,不预测市场却预测部分公司未来者就是巴菲特一类人物,而没有股市守正思维框架者,就一定不是稳赚型价值投资,哪怕每天把价值投资名称挂在嘴边也不是,没有守正基础者遇到这些人物是要扭头就走,有牢固守正基础者,反而可以去向这些高人学习出奇。
牢记
投资系统(商业模式):
买价按资产折扣+分散原则适度集中+五类好生意+好时机;
情绪系统(企业文化):
使命感(理念):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值;
愿景:股市职业生涯中,长期坚持事前正确的系统理念,以错过99%股市牛股为宿命代价,完成十九个左右资金净翻番;
价值观(金钱意识):理性,企业清算思维,进阶,复利,自得其乐,呆若木鸡,守缺有憾,敢后信先,种田种树,顺其自然,能熬,平常心,平常心三难点,智慧,本分,风格习惯,德才兼备,三奇迹化解负面情绪,两套知识体系经纬系统日常构建,唯谦保吉,错过99%的牛股是我们股市宿命,能耐,锚定正确参照点,“自寻悲催+喜欢呆笨”是赢家方向,现实本质长期主义者乐悲逆向调节(现本长逆),降低预期,预测押注三前提,远离两类杠杆,象背台风眼,股市宝山四重宝,倒推复利本金,少数派,守正信仰,睡好觉,十九番守正复利平常心部队,三控制,莲花的距离感,我不知道派,股市思维行为框架即命运,守正基础不能有蚁穴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