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战长阳周报-两国加速脱钩 热点频繁轮转
华哥教看盘 / 2022-08-14 14:14 发布
上周五五大国企宣布从美国退市,这是一个明显与美国经济体系加速脱钩的信号,自俄乌冲突之后,两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尤其是在本次台湾串访后,加剧了中美的紧张局势,随后美国通过芯片法案基本就是剑指中国,随着中国退出气候合作等一系列反制措施出台,那么之前美股针对中概股一系列的调查和制裁就变得敏锐起来。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几乎已经成为了目前唯一能够应对美元霸权主义的唯一的独立国家,那么在金融体系上,不可避免的将会逐步脱钩,而串访无疑是加速了这个步骤。
对于宣布退市和以后必然将更多企业宣布退出美国股市的上市公司来说,影响并不大,随着注册制的逐步完善,更多企业将会回顾A股,这是周四券商上涨的一个根源,更多优秀的公司回归也并不是坏事,但大金融并不具备长期的核心上涨动力,所以这不意味着A股将会因此走出大牛市。
从内因来说,这才是上涨的根源,那么目前国内的经济下行压力不小,CPI再次创出今年新高,全年目标3%甚至可能少数月份超过,说明通胀的压力仍旧存在,并没有随着猪肉和油价的回落而产生明显下降。全年5.5的GDP目标在半年会议上没有提及,只是表述尽力完成,说明今年的目标有较大概率将会下调。七月社融数据创下了新低,央行表示不搞大水漫溉,这都说明下半年货币政策难以再大幅放松,加上七月PMI再度回到枯荣线以下,这些都说明今年大行情几乎没有概率发生,而震荡局势将会贯穿全年。
在震荡中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成交量的萎缩,今年同比去年来看,很少的时间两市成交量过万亿,这还是在不断发行新股的基础上,池子大了水不增加,所以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能够炒作很多的热点,所以热点的最大特征就是轮动。在一个月内,炒作的热点经常反复轮动,这样在操作策略上就不应该去追涨杀跌,而是要注意潜伏和等待,注意及时的止盈,以积累利润为主,不抱有过分的高度期待。
本周热点
燃料电池
除了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风电之外,新能源的另一个细分风口——氢能源,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6月氢燃料电池汽车合计产量1804辆,同比增长185.44%;销量合计1390辆,同比增长190.19%。
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就有包括吉电股份、首航高科、广汇能源等在内的19家上市公司进军氢能领域。反映到二级市场上,自4月27日A股大盘触底以来,万得氢能指数累计反弹超过35%,领先于市场平均。
氢能源也获得了来自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最近两个月,氢燃料电池车产业链企业大量冲刺资本市场。国富氢能、治臻股份等纷纷冲击上市。但赛道火热的另一面是,由于技术不成熟,氢能源成本高企,离市场化和大规模商用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氢能源行业的发展,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而制约其普及最核心的障碍,就在于成本过高。
氢能产业链大致可分为制氢、储运、加氢站、氢燃料电池等环节,要想推动氢能的普及,每一环的成本均需要大幅下降。
以制氢环节为例,目前常见的成熟制氢技术有三种,工业副产气制氢,化石能源重整制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按照生产来源划分,分别叫“灰氢”、“蓝氢”和“绿氢”。
显然碳排放为零的绿氢才是氢源的终极解决方案,但目前制造绿氢成本仍远远高于灰氢。根据天风证券报告,以煤制氢的成本在9元/kg,工业副产气制氢成本在10-16元/kg之间,如果用商电来进行电解水制氢需要48元/kg。
当然,绿氢的成本也与当地的电价密切相关,如果使用弃风弃光的廉价电力制氢,成本也可以下降到14元/kg,绿电企业在该领域有着显著优势。自2021年以来,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光伏企业纷纷跨界布局氢能。
2018年氢燃料电池成本接近2万元/kw,但今年价格已经降到原来的1/5。
包括我国在内,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将氢能作为新能源领域发展的重点方向。这在正面印证了氢能源在应用上的巨大潜力。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也被称为氢能产业的顶层设计正式落地。该规划首次明确了氢能将成为我国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
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顶层规划的提出对于我国氢能源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当初的锂电、光伏行业,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政策等“有形之手”可以推动行业降低成本,打开行业空间。
彭博新能源的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全球锂离子电池组平均价格从1100美元/kWh降至137美元/kWh,降幅近90%。光伏竞价项目的加权平均电价从1.15元/kWh降到了0.372元/kWh,下降了67.7%。而氢能源有望重新接力,上演锂电和光伏的剧本。
据悉,2018年氢燃料电池成本接近2万元/kw,但今年价格已经降到原来的1/5,而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成本有希望降到1千元/kw。
招商证券回顾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史指出,氢能目前所处的时间点类似于2010年锂电爆发的前夜。其所谓爆发前夜,并非是行业即将大规模扩张,更多是指氢能源市场仍然处于较早期的阶段,竞争格局并未确立,也尚未有成熟的、垄断性的龙头企业产生。
国产替代
最急需国产替代的是设备、材料、EDA软件、芯片设计的CPU/GPU等环节,在本轮半导体反弹也是以国产替代强化的逻辑为主
半导体各环节国产替代从19年就已经开始,半导体板块也涌现出千亿级别的上市公司,其中各个环节国产化率都有显著提升。
1)设计环节,工业和车规级芯片设计的国产化率是偏低的,另外主芯片比如CPU/GPU/SOC等国产化率仍然比较低。目前设计层面国产化率比较高的是与手机相关的包括IOT等相关的消费类非主芯片一类的产品,比如摄像头、CIS、射频指纹识别、电源管理、部分功率器件等,相对国产化率较高。但是比如电脑的CPU/GPU以及手机的主芯片SOC,还有车规级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芯片的设计层面国产化率仍然较低。整体来看在手机和消费电子领域国产化率已经比较高了,但是在工业和车规主芯片的方向仍然比较低。
2)封测层面,也包括传统封装、先进封装以及近期热门的Chiplet封装。Chiplet目前国产化率较低,几乎接近,因为Chiplet更多涉及到前道制造工艺,也不是传统的封装厂可以涉及到的,里面有涉及到很多前道的设备、布线工艺等,目前全球做的最好的是台积电,然后是Intel、三星等具有晶圆制造能力的一些公司。
3)偏上游的EDA软件、设备、材料等国产化率相对比较低。设备整个板块比较低,具体来看光刻胶是前道制造中国产化率几乎为零的设备类型,像光学检测国产化率也是个位数;其他比如清洗剂、CMP设备、刻蚀、薄膜沉积等一类国产化率高的可以超过50%,低一点的也会有20%左右,设备整体呈现偏结构化特征。材料细分品类更多,光刻胶、掩模版国产化率较低,电子特气、抛光液等国产化率近年在快速往上。
越往上游,国产化率低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技术难度高,另一方面是客户包括晶圆厂的验证导入周期比较长。设计环节消费电子类国产化率高,是因为从设计难度、温度、适用范围、可靠性、稳定性等角度来看,都比工业与车规简单,同时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更短、一般2-4年,对芯片要求不是很高;而工业和车规的可能在5-10年,总体验证周期很长。因此国产化率的标准,不一定按照技术难度,也包括导入壁垒、验证壁垒等影响因素。目前美国对国内的限制更多也是在上游,半导体整体脱胎于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将产业链上面的一些环节剥离到海外,本土保留轻资产、高ROE、高毛利的环节,比如设备、EDA软件、IP授权等,重资产的晶圆制造、封测以及其他技术壁垒不太高的芯片都逐步转向其他地区,因此美国对国内的限制业主要是在上游更加关键的领域。
展望未来,最急需国产替代的环节应该是设备、材料、EDA软件、芯片设计的CPU/GPU等环节,在本轮半导体反弹也是以国产替代强化的逻辑为主。除了技术层面之外,比如车规级关键芯片等也都急需实现国产化,以对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进行弥补,也会涌现出相关的投资机会。
参考标的:
金晶科技(600586)
川润股份(002272)
福达股份(603166)
春光科技 (603657)
精伦电子(600355)
威尔泰(002058)
伟隆股份(002871)
国机通用(6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