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之后,要有多少钱才够养老?
星图金融研究院 / 2022-06-01 08:59 发布
衰老,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总有一天,你我都将年华老去,也都要过退休养老这道坎。
那么,退休之后,要有多少钱才够养老呢?
1
众所周知,退休老人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退化,他们的劳动能力日益减弱,部分人甚至已不具备继续工作的能力。如此一来,退休老人能够真正依靠的经济来源,自然就是养老金了。
我国养老金目前处于怎样的水平?
回顾历史,自2005年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以来,我国每年养老金都会上涨一定比例。而近日由官方发布的《关于2022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中再次明确,“从2022年1月1日起,为2021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1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从而实现了养老金的“18连涨”。
进一步分析,由于《通知》明确了调整人员的范围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因此本次调整主要针对职工养老金。据此可以推算得知,2022年我国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为3158元/月,换算成年度数据约为3.8万元/年——该数据大体可以认定为是退休职工的收入水平。
这样的收入足够养老吗?想要回答这一问题,还需要结合退休老人的日常开销来加以衡量。由于官方统计中并没有退休老人的消费支出,我们需要另辟思路。
考虑到职工养老金的统计范围以城镇为主,在此不妨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状况加以入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07元,相当于人均每月消费支出2525.6元;另外,参考官方组织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以及零壹智库的《中国老年人金融服务发展报告》,我国老年人消费支出要略微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故而可以假定这一差额比例为5%,即退休职工消费要比城镇居民整体水平高出5%,约为2650元/月。不难发现,我国退休职工凭借养老金的领取,是可以覆盖其日常开销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倘若放大视角,现实情况可能并非上述计算结果那么乐观,理由有二:
一方面,并不是所有退休老人领取养老金的额度都能达到职工养老金的水平,因为还有一大部分退休老人领取的是城乡居民养老金。来自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约有3亿人在领取养老金,其中约有1.3亿人领取的是职工养老金,约有1.7亿人领取的是城乡居民养老金,而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金平均水平只有每月170元左右,就算是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高的上海,每月基础养老金也只有1200元左右,比起职工养老金可谓相差甚远,而城乡居民养老金显然是不够养老的。
另一方面,前文的计算仅考虑了退休职工的日常开销,却没有将医疗等其他费用纳入进来。要知道,生病对于退休老人来说再普遍不过,就医吃药的情形比比皆是,有些慢性病患者甚至需要长期去门诊就医或是长期服药。虽然部分退休老人拥有职工医疗保险,但毕竟大多数老人都没有这样的退休待遇,一旦遇上生病就医,涉及到的花销极有可能让他们难以承受。
综合看来,目前的养老金水平,的确是很难让每一个退休老人都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2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从现行的养老体系上去找原因。
作为一个普世追求,全球各国都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上不遗余力。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为“三支柱”的养老金制度模式,该模式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全球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很多主流国家实行的以现收现付制为主的养老金制度面临着财务平衡难以持续、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等问题,老年人的生活面临较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世界银行于1994年10月发布了一篇名为《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的报告,正式提出了“三支柱”养老金改革模式的建议,其核心在于通过多个模式的不同养老金支柱来应对单一制度内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据此,我国也逐渐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然而,我国现行的养老体系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最直接的体现便是第一支柱(社会养老保险)的“一枝独大”,占比接近70%。虽说“全覆盖、保基本”的目标早已基本实现,但国人对于第一支柱的过度依赖,难免要让国家负担过多的责任,造成了养老金缺口对于财政的裹挟,以及分摊到个人头上的养老金额度有限。
事实上,近些年关于国内部分省市“基本养老金告急”的论调并不少见,人社部、社科院都曾发布过报告来阐述这一事实,而地方财政与民生也着实面临着较大压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公共养老金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由当期工作人口纳税融资支付给当期的退休人口作为养老金,体现了现代社会资源的代际再分配。而近些年人口生育率的走低与劳动人口数量的一再下滑,必将导致人口抚养比的急剧下降——说得通俗一点,现今需要2个缴费者赡养2个退休人员;而到了2050年,极有可能会演变为1个缴费者赡养1个退休人员。如此一来,年青一代未来的养老前景难免要蒙上一层阴影。
相比之下,我国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则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中,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经有11.75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近2900万人,积累基金近2.64万亿元,但总体上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仍然发展相对迟缓,尚不足以满足职业人员多元化的养老金需求。
与前两者相比,作为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就更加滞后了,不仅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覆盖面也只占很小一部分,目前还难以充分发挥对社会保障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的背景下,目前我国整体养老形势并不乐观。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未来5-10年间,预计我国会有8-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形势之严峻,不言自明。
而这,也给国人留下了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3
放眼全球,公共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国家并不在少数。
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名为《我们都将活满百岁:怎么才能承担得起》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六大养老金储蓄国(美国、英国、日本、荷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面临的养老金缺口高达224万亿美元;计入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超级大国,养老金缺口预计达到400万亿美元,相当于目前全球经济总量的五倍。这不仅将对人类后代生活造成沉重负担,还将令现代化国家的养老金体系陷入严重危机。
当然,还有许多没有出现在名单里的国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比如德国。
事实上,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养老保险的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为国民提供了全面保障,而公共养老保险是绝大多数退休者的主要生活来源。而今,德国的老龄化日益加剧,预计到2030年,德国人口规模将从现在的8200万减少到7700万,到2060年进一步缩减到6500万;届时,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到2040年,领取养老金与缴纳养老金的人数比将从53%增至73%。
正因为如此,德国的养老金池开始捉襟见肘,早在2015年,德国养老金支付就已经出现了40亿欧元的赤字,到了2018年赤字额逼近80亿欧元。此外,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和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成果,收入最高的20%的人领取了40%的养老金,收入最低的20%的人则只拿到7%,变相地加剧了不同人群的贫富差距。
再如希腊,之所以会经历债务危机,其根源之一就是希腊严重的老龄化导致了养老金亏空。2010年,希腊的公共养老金支出占GDP的11.6%,2015年更是花了22.7%的普通财政预算来填补养老金漏洞。受制于老龄化保障的财政支出快速飙升与劳动人口规模的萎缩,国民经济的生产力、消费力、发展力不断下降,收入无法覆盖支出,最终只能继续通过政府举债弥补缺口,并最终导致政府债务危机。
不过客观地讲,养老金体系出问题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原因在于,最初在设计这一体系时,全球范围内的人均寿命并不高,这便意味着每位老人退休之后能领养老金的年头较短,再加上当时的老龄化程度没那么严重,故短期内无须担心养老金不足。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世界经济论坛报告预计,2007年以后出生的小孩都可能活到100岁,而美国、加拿大的人口中有一半人最长可以活到104岁,日本则是107岁。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迅速加快也导致劳动人口越来越少。工作的人少,领养老金的人多,再加上人类生命周期的延长,必然将会对我们的传统社会保障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早已无法较好地缓解养老压力,这一事实也在世界各国普遍应验。于是,不少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养老金市场化运作,将目光聚焦在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上。
4
为什么是商业养老保险呢?
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原副的解读,“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市场化、门槛低、灵活度高的个人商业养老方式,既能为第一支柱(社会养老保险)补缺口,缓解基本养老和财政压力,也能为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补短板,使更多老百姓能够不受就业形式和所在单位条件限制,建立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计划。”
在我国,随着社会老龄化日渐加深,劳动者自身对通过养老保险来提升养老保障水平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近年来灵活就业、弹性就业等新型就业形式不断涌现,对现行社保制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我国现行社保制度仍是基于正规就业的框架设计,对于缺乏雇主的灵活就业者缺乏规范管理;同时,从缴费水平来看,灵活就业社保缴费全部由个体全额承担,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确是笔不小的支出。这就可能出现一种情况:有点经济实力的不愿参保,有意愿参保的又无力承担缴费。如何将更多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已成为当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一个课题。
基于上述背景,发展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可谓正当其时,这对于我国现象的养老金体系而言意义重大,可以使整个体系更为平衡、更加可持续。因此目前我国第一支柱养老的压力很大,空间也有限,而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都很小,尤其是第三支柱的体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整个养老保障体系就会更为立体与多元化,架构也会更加平衡,真正形成实质性的“多层次”而非形式上的“多层次”,从而有效抵御养老金不足带来的种种风险。
不仅如此,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还有助于积累我国养老金资产,有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体系三个支柱积累的养老资产占GDP的比重刚刚超过10%,而美国同期三个支柱积累的养老金资产总量占GDP的比重则是超过了150%,差距立现。正因如此,我国养老金资产的积累亟待提升,否则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增加养老金资产,缓解养老压力。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仍有大部分人认为,个人的养老问题应该靠政府来完成。可现实的窘迫就摆在那里,作为典型的未富先老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养老挑战可能远比其他国家严峻得多。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人真的吃饭没掏钱,也一定是因为别人替他掏了。倘若未来某一天,没人愿意再为他掏钱了,又当如何?所以说,与其眼睁睁地看着,不如换个思路靠一靠自己,或许面对现实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诚然,在当今社会,要想跑赢通胀并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储蓄早已不是最佳选择。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长期来看,储蓄养老的确不如投资养老。因此,人们或许也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与养老基金等方式,在实现财富增值的同时,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增加筹码。如此,才能更为从容地应对老年生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到任何时候都不失为明智之举。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