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龙头中环股份强势再出击!

黑鹰光伏   / 2022-04-11 09:08 发布

原创   黑鹰光伏


很多现象和数据证明,混改后的中环股份变的更具活力,发展势头也更加凶猛。

 

4月7日晚间,中环股份发布了一份重量级投资公告称,公司、TCL科技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就共同在呼和浩特市投资建设内蒙古中环产业城项目群达成合作事宜,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合作协议》。

 

内蒙古中环产业城项目群各单体项目规划及建设内容包括:1、高纯多晶硅项目,产能合计约 12 万吨;2、半导体单晶硅材料及配套项目;国家级硅材料研发中心项目。以上科研及制造项目计划总投资约 206 亿元。

 

这是中环股份混改后发布的第二个重大投资项目,从投资规模看,也是中环迄今为止单体最大的投资项目,这样的投资规模放在整个光伏领域也并不多见。(注:第一个投资项目为2021年2月签约的银川50GW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及相关配套产业项目,总投资120亿元)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事,这是业内首次提出“产业城”这一概念,根据协议,政企间的资源融合、研发资源融合及协同发展理念都进一步得到增强,自此中国光伏发展已从过去简单的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为合力打造产业生态城,标志着中国光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公告发布1天后,即4月8日内蒙古中环产业城项目开工仪式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如此速度再次展现了中环股份非凡的战略执行力。

 

至此中环股份已对“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全产业链完成强化,其产业协同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未来值得期待。


图片


一体化龙头,势不可挡

图片


中环股份此次进军上游的一个大背景是,硅料价格已经十二连涨,供应链博弈依然扑朔迷离。

 

要知道,中环股份目前最核心业务单晶硅片在内蒙古的产能布局已近100GW,如何保障原材料供应、平衡原材料波动等显得至关重要,所以此次在上游硅料领域建立一个稳固阵地,对中环保障原材料供应、掌控成本都具有战略意义。

 

实际上,由于近两年光伏外部环境巨变,在供应链矛盾凸显、产业链价格波动剧烈等诸多因素交织下,为了平衡风险与机遇,很多光伏龙头企业都在加速构建一体化,投入资金动辄以百亿计,整体看,“一体化”至少是五年内的竞争趋势,“一体化”也将深刻改变光伏产业固有的竞争格局。

 

而近年中环股份在“一体化”方面也有颇多布局,且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比如黑鹰光伏统计发现,截止2021年6月末,中环股份有五个重大在建工程,总投资额达243.82亿元,涵盖单晶硅片、叠瓦组件及半导体等产品,其中前三大在建项目工程进度都在50%以上。

 

图片


另据了解,作为业内最大单体太阳能级单晶硅投资项目——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宁夏中环六期项目)项目进展顺利,预计2021年底开始投产,2023年全部达产。

 

在2021年第三季度,随着G12 硅片的市场渗透率由年初的6%提升至20%,中环股份单晶总产能也同步提升至 73.5GW(其中 G12 产能占比约 59%)。预计2022-2023年中环股份光伏硅片产能可达140/160GW,其龙头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中环股份在产业链中游电池片及组件环节的投资布局也在快速推进中。比如目前中环股份江苏地区G12高效叠瓦组件项目已实现6GW产能;而天津地区投建的G12高效叠瓦组件项目也已正式进入投产阶段。

 

另外,基于MAXEON公司(中环参股子公司,股票代码:MAXN.0)拥有的IBC 电池-组件、叠瓦组件的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中环股份推动MAXEON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拓展电池、组件的制造体系和地面式电站、分布式电站的市场开发业务,快速建立海外产业布局和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美国市场影响力。

 

据黑鹰光伏了解,2021年上半年MAXEON公司海外项目know-how 转移有序进行中,相应设备已经在运往海外工厂的过程。

 

随着中环在光伏各产业链环节的不断加强,将有助于中环股份抵御供应链博弈风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半导体国产替代空间大,有望成领军企业

图片


根据SEMI数据,预计2021全球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达140亿平方英寸,同比增长13.9%,未来三年,半导体硅片出货量有望继续逐年持续创下新高。目前全球半导体硅片主要被国外公司垄断,尤其12英寸硅片国产化率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而中环股份在半导体领域主要从事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涵盖4-12英寸化腐片、抛光片、外延片等,是我国大陆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半导体硅片企业之一,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同时掌握全系列FZ和CZ晶体工艺的半导体材料企业。

 

笔者认为,在国产半导体加速崛起的大趋势下,中环股份很可能成为国产替代进口趋势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一组数据或许也能佐证这一观点。首先半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环股份半导体产能规模持续提升,8-12 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量加速攀升,产销规模同比提升90%以上。

 

另据了解,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环股份已形成月产能8英寸65万片,12英寸10万片。预计2021年末实现产能8英寸75万片,12英寸17万片的既定目标。随着天津市、江苏宜兴市的新增投资项目的顺利推进,公司产能将进一步有效释放,有望持续受益行业高景气及国产替代趋势。

 

市场预计2021全年中环股份半导体业务可实现营收超 20 亿元,这将是其连续两年刷新半导体业务营收纪录。

 

而中环股份总经理沈浩平曾向黑鹰光伏透露其在半导体领域的战略目标:“争取进全球前四”。

 

持续创新力,构建无限可能

图片


不论光伏,还是半导体都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些领域有一个基本“常识”:拥有核心技术才是一个产业、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底气与根本。

 

而真正的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防止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关键在于企业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以及深厚的研发团队底蕴。

 

中环股份整体研发实力如何呢?

 

首先,我们通过企业年度研发投入规模可以看到企业对于研发的重视程度。据黑鹰光伏统计,近十年间(2012年-2021年前三季度)中环股份研发投入合计超6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5.38%,其无论研发投入规模,还是研发投入比均位居行业前列。

 

图片

 

另外,我们统计数据发现,中环股份研发人员规模在数年间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研发团队底蕴日趋深厚:据黑鹰光伏统计,中环股份研发人员规模已至少连续6年(2015年-2020年)保持正增长,截止2020年末已达886人,较6年前增长了3.66倍,其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也由5.24%增至8.64%。

 

一系列的研发战略布局,中环股份也积累了丰硕的研发成果:据年报披露,截止2020年12月末,中环股份累计拥有授权知识产权732项,其中发明专利127项,较十年前约增长了22.61倍和4.08倍。

 

另一方面,中环股份应用G12和叠瓦平台型技术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在提升公司生产制造效率、工艺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

 

比如据黑鹰光伏了解,依托工业 4.0 及智能制造优势,中环股份劳动生产率和G12产线直通率均大幅提升,目前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1000万元/人/年以上。员工生产效率的提升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大股东鼎力支持,混改后注入新活力

图片

 

在谈及收购中环股份的初衷时,TCL科技曾表示:“半导体光伏和半导体材料产业都具有技术门槛高、投资额大、产业周期长等特点,需要有长远战略管理能力,穿越产业周期的经营能力和持续融资发展能力;需要保持产品技术领先,达到最佳经营规模;需要以全球领先的目标规划发展战略。以上也是本集团的核心能力和业务经营逻辑。”

 

根据TCL集团“9205”五年战略发展规划,中环将强化单晶硅和晶片优势,加强光伏产业链能力建设,增强全球化经营能力,从而实现光伏产业全球领先,半导体硅片产业国内领先的目标。

 

为了展现企业的决心与信心,据黑鹰光伏统计,2020年12月至今,中环股份控股股东/间接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兼公司董事长李东升等合计增持了中环股份13877万股股份,增持比例达4.57%,这样的大手笔增持在整个资本市场都不多见。

 

早在2021年6月,中环股份还先后发布了股权激励计划与回购方案公告:宣布耗资3.3亿元累计回购公司913.75万股股票,其回购股票全部拥有对员工的股权激励;参加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总人数不超过815人,其中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11人,其他员工不超过804人,业绩考核标准为2020-2022年净利润增长率平均不低于30%。

 

华西证券研究团队认为,此次股权激励有效整合了公司凝聚力、提升员工积极性,在新体制和机制下,公司战略清晰,组织团队充满活力,经营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了竞争力。

 

中环股份的一系列产业战略布局,以及大股东及高管的增持行为,也获得了很多投资机构的认可和青睐,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21年末,基金及券商等投资机构合计持有中环股份24827万股股份(股份价值约103.65亿元),同比增长19.01,环比增长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