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熔断无罪!我们应该反思
张灼奕 / 2016-01-08 09:54 发布
制度是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的,本身没有罪,只是在制度不适应我国国情的情况下生搬硬套,劳民伤财 ;四天四次熔断,使熔断机制一次次站上风口浪尖。即日起熔断暂停,可以说是普天同庆。不过既然是暂停,也难免哪天再出来祸害下中国股市,我们只是希望那时候制度完善,更能融入中国股市了。熔断机制暂时下台了,不过我们还是要有几个问题需要反思:
1、熔断是否触发大跌?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熔断机制本身没有问题,像涨跌停板也是一种熔断机制。之前的文章灼奕也说过,熔断甚至有可能是替减持背了黑锅。但其对市场产生的局部加速作用,也反过来可能导致市场在跌(涨)幅接近5%的时候更容易趋近5%跌(涨)幅。
灼奕认为,市场的高估值是近期市场下跌的核心原因。加之熔断机制本身带来的市场心理性恐慌性抛售,也加剧了流动性的进一步收缩。除此之外,减持解禁压力、人民币汇率贬值等因素的综合发酵也一同导致了市场的调整。
2、熔断能否抑制市场波动?
熔断机制设立本意是为市场交易提供 “减震器”的作用,避免或减少大幅波动下的匆忙决策,给市场以一定时间的冷静期。熔断机制看似可以降低市场的波动性,但如果遇到了极端情况,市场恐慌情绪并不会很快消除,而且这种情绪会跨市场传递和蔓延,反而加大了相关产品的波动性。
我们也观察到一旦沪深300跌破3%,熔断的恐慌就容易弥漫开来,加之磁吸效应,少量的资金就足以在短时间将股指砸至5%,而一旦出现第一档熔断,第二档熔断便如影随形,投资者不计后果抛售股票的结果,便是“踩踏”。
从最近几个交易日的熔断效果来看,大盘下跌时恐慌情绪无法靠熔断来“冷却”。另外,由于熔断机制标的为沪深300指数,而不包含创业板指数及中小板指数,考虑到中小创股票的市值相对较小、弹性相对较大,未来在现行熔断机制下,中小创股票波动将加剧。
3、熔断是下跌加速器?
个人认为,熔断对交易节奏影响更大,在临近熔断时,投资者出于对后续市场流动性的担忧,会加快交易节奏,熔断成为加速器。这个在5%、7%两档熔断之间的交易时间可以看得出来: 1月4日,仅用了5分钟,今天更只有1分钟。
4、熔断是否引发流动性?
股市大跌,熔断机制会阻碍买卖进场。众所周知,市场需要有买有卖才能成交,跌到大家都不敢买的时候,熔断机制阻断了自然买盘的出现,流动性就消失了。跌停板也是一个例子。如果一个股票到后面连续无量跌停时,很容易跌穿它的价值。以7日为例,两市成交不足2000亿,仅为平日成交的两成多一点。
中国的5%和7%的熔断临界点相对于中国市场巨幅的波动性过于狭窄。如此 “磁吸效应”使市场价格更快地向临界点倾斜诱发踩踏,消耗市场的交易流动性。在4日和7日指数下跌5%到下跌7%的过程中,成交量均有所放大。市场抛售压力大增,流动性消耗严重。
5、熔断制度和涨跌停制度作用重叠?
海外实行熔断机制的市场,大多是“T+0”交易且无涨跌停限制。但是A股是“T+1”交易,并且设有涨跌停限制,其本身就是一个不完全自由的证券市场。
仅以效果来看,熔断制度和涨跌停制度作用有重叠,且实行了熔断制度后,反而令市场机制无法产生作用减小波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熔断制度给了市场各方,特别是监管层反应的时间,对市场传闻引起的大幅波动可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6、A股的特殊背景是否与“熔断机制”冲突?
A股市场参与者散户居多,这与国外投资者以机构为主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A股股民高度的投机性与羊群效应造成了市场高度的同步性,在2015年里,市场上演了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再跌停等各种走势,不过统计显示在熔断机制没有出来之前,市场仍有一定的概率进行自我修复。
过去11年里,有103次大盘触发指数熔断机制。统计显示,在触及5%后,42次的收盘行情涨跌幅小于5%,占比约为40%,而剩余61次的收盘涨跌幅超过了5%。这个数据说明,在没有指数熔断机制的情况下,即使沪深300指数盘中触及5%的第一档熔断线,涨跌幅继续扩大的概率也仅为60%,市场自身的运行机制仍有机会平抑指数波动。
这就是灼奕本期为大家送上的观点,仅供参考,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更多股票信息 欢迎添加灼奕的微信公众号:zhuoyi660 或直接添加灼奕QQ:250505353 空间每天都是实时大盘分析。